「造古城」是城市OurCity的一個新系列,將陸續討論國內一些古城古鎮的改造情況。得出的可能是經驗,也可能是教訓,總歸我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見聞。
想法的開端有偶然性。因為一些文化節慶,比如電影展、音樂季、戲劇節、漢服周,我們時常會突然在一座古城裡生活好幾天,並可能對古城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喜歡或不喜歡,很舒適或太商業,適合帶家人一起來,或者絕不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這些感受從何而來?一座古城為什麼可以讓人喜歡?什麼人會來到這裡消費?它是怎樣一步步被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這些疑問實質上吻合我們長期關注的話題:城市的規劃和更新如何進行,以及將往何處去。
第一篇我們討論位於山東青島的即墨古城,一個向內改造的古城再造項目。
作者 | 江婧怡
國慶假期,因為北京十三月文化主辦的「即墨古城民謠季」,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去到了山東青島2019年初剛全面竣工的即墨古城。
整座古城都是嶄新精緻的,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小到每一塊磚瓦都完整漂亮。現代的音樂演出就在戲臺子上辦,背後是金燦燦的牌匾「勿作戲觀」,臺前,大LED屏和滿牆燈把唱戲的三面臺包裹成一個亮堂的舞臺。
▲即墨古城民謠季
有趣的一點是,民謠季在這裡連辦了五年,請過羅大佑、老狼、金志文、隔壁老樊,卻一直沒有賣過門票,而且幾乎只在山東本地媒體上有過宣傳。與一座城市在某個時間舉辦了一個音樂節有所不同,民謠與即墨顯然要走得更近。
今年,民謠在古城裡有了一個駐地。眾多明清風格的合院中,有一棟專屬於十三月,起名「民謠家」。地上7間可供住宿的客房和1個小院兒,十三月專門從蘇州請了「右見」民宿團隊來做設計,地下三百平的空間,包括了酒吧、會客廳和2間頂級配置的錄音棚和排練室。
▲「十三月民謠家」的院子和地下錄音棚
民謠與即墨古城的一部分連接還以黑膠唱片《即墨十三月》的形式固定下來,唱片主要收錄青島本地音樂人的原創作品,以及十三月的民謠歌手與當地音樂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墨盲人大鼓書、即墨柳腔等的合作歌曲。
《城市OurCity》之前的文章《山東怎麼就愛上了音樂節》曾分析過,山東積極舉辦和引入音樂節這樣的內容,很重要的一個指向是服務本地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且「大眾」一定是山東做類似活動的關鍵詞。民謠主要也是因為這個特點被即墨選中,作為當地市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被填充進古城。
與民謠季一樣,整個古城也不設門票,人們可以自由進出。置身街巷,你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行走在古城中的體驗是接近市民的,而非參觀景區。
主商業街東西門裡大街上的業態並不以酒店、民宿、特產商店和當地特色餐館為主,市民可尋常消費的場所佔比很大,肯德基、蜜雪冰城、內蒙冰煮羊火鍋是人最多的店鋪。往隱秘的旁道拐,是精品餐飲、康樂、度假酒店等目的性消費更強的場所,而靠近城門的沿街路段,近段時間因政策鼓勵開放給了擺攤小販,簡易遊樂場、批發服飾、零嘴小吃,屬於市井街邊的場景同樣存在於古城的場所中。
▲即墨古城主街夜景
即墨區委宣傳部部長宋宗軍的解釋是,即墨古城被希望打造為城市的一個時尚街區、一個文化公園,或者說,「像一個攤開的萬達廣場」。其現階段的改造思路其實會更接近社區型改造,它不僅服務於遊客,更關照市民的消費需求。
這和即墨古城本來的屬性有關。它位於即墨區的核心城區,是傳統的市民活動聚集的區域,附近不到5分鐘車程就是即墨的中心商圈寶龍城市廣場。2013年2月對古城片區的棚戶區進行拆遷改造時,共遷出14個村(居)、4959戶、1.6萬餘名市民,按古城最終佔地面積43公頃,人口密度可以說是相當高。
▲即墨古城位於即墨的核心城區
沒有城牆的古城片區已經是城市中一個成熟的社區,與周邊街區發生緊密的聯繫,再造古城必須要考慮到城牆內外的連接,古城需要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納入現代社會的運轉中,「我們希望做一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古城。」
即墨古城不按照景區思路再造,也有客觀條件的限制。
同為千年歷史的古城,即墨古城不像平遙古城一樣,保存有相對完整的古建,1958年前後,即墨古城的城牆被全部拆除,直至2013年才復建。於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貴祥給政府提供建議:淡化文物價值,突出文化和商業價值。
對大多數遊客來說,即墨已經算不上一個熟悉的名字。本地流傳,「百年青島,千年即墨」,青島曾是即墨的一部分,但缺乏實體寄託和演繹的歷史,沒有遊客會在意這回事。即墨古城的價值和一個仿古建築群的價值,對人們來說沒有太大差別。
到2017年10月,即墨在濟南和青島的城市擴張競賽中撤市設區,成為青島市轄區,處境實際上變得更加艱難。在青島這個北方範圍內旅遊業相對強勢的城市,即墨古城一開始就主打觀光旅遊,勢必會淹沒在其他景點中。
▲即墨古城西閣裡大街舊照
▲即墨古城夜景
將這種情況放置到傳統的旅遊行業中,即墨古城作為景點,缺乏與同賣點歷史古鎮、古城的競爭力。而放置到當下的旅遊趨勢中,它又面臨古城改造共同的難題:缺乏趣味和獨特性。怎麼辦?先看全國各地的新古鎮新古城怎麼做。
即墨開發古城資源算開始得晚的,2012年設立古城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普查辦公室,2013年1月18日通過《關於實施即墨古城片區改造建設延續千年歷史文脈的議案》,在這之前,國內已經有過一輪古城重建熱潮。摸爬滾打中,開發者逐漸意識到簡單粗暴的「古建+住宿+特色餐食」開發邏輯不具備持久的吸引力。
定位周邊遊、提供度假服務、開發文旅地產,這些古城古鎮改造中陸續摸索出的招式,即墨古城也都做了。在青島偏東北的位置上,一小時車程輻射範圍內,古城可以成為人們前往煙臺、海陽等濱海城市的據點。伴隨2016年古城一期開放,城內合院別墅的樓盤開盤,遵照古制的四合院結構建設,單棟總價可達千萬元人民幣。
隨著烏鎮的戲劇文化節,西塘的漢服文化周,平遙的電影展、攝影展的舉辦,文化產業的能量開始被注意。古城古鎮開始積極地找內容填充進殼子,找「+」的後面適合放進什麼新標籤。
即墨也在尋找可以建立排他壁壘的、年輕的、時尚的文化內容。江南某古鎮漢服文化周的策劃團隊曾向即墨表達過合作意願,「後來我們一想,我們再做也不過是漢服第二了。」民謠+古城,被判斷會成為一個獨特的組合在即墨長期留存。
2019年青島國際啤酒節的進入是新的嘗試。青島啤酒旗下的「TSINGTAO1903青島啤酒吧」於今年6月底開業,一大特色是能在店裡可以喝到青啤原漿,青島總共四家,古城店是唯一一家不在市中心的。
▲2019年青島國際啤酒節即墨古城會場
▲TSINGTAO1903青島啤酒吧「醉傾城」即墨店
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對於古城改造的思路已經發生變化,開始嘗試理解旅遊與文化的關係。下一個難題將發生在節慶之外的日常。
旅遊會有淡季旺季,文化節慶在人為製造刺激點,而謀求一個或幾個點帶動全面是困難的。古城需要把文化的流量轉化為其本身的附加吸引力,讓電影展、民謠季、戲劇節不僅是在這個場所裡每年短暫地呆了一下。
在即墨古城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古城古鎮改造項目的影子。儘管才剛起步,不過即墨的方式方法相對系統,陳向宏在改造烏鎮上的思路顯然對即墨有啟示意義,包括注重基建和氛圍,提升消費體驗,有意識打造能產生經營壁壘的IP,以及最重要的,從市場需求出發。
即墨也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它對古城的再造現階段更是向內的。古城作為城市的一種空間資源,被政府調動起來用以創造新的財富,服務本地生活,刺激市民消費。復建古城的意義與現代城市的發展結合起來,古城可以成為旅遊目的地,也可以成為人們的廣場。
*圖片來源為即墨古城官網、官微,以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