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英街上的新哨兵:大到美元小到水都不收
「當、當、當……」18聲象徵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渾厚鐘聲,在深圳沙頭角中英街上空響起。
3月18日上午,武警廣東邊防六支隊「沙頭角模範中隊」官兵和中英街深港兩地居民、各界人士及學生代表近千人,齊聚中英街警世鐘前舉行紀念活動。
「我們和這裡的居民每年都會舉行中英街警示日活動。」中隊指導員鍾思鳴說,「每逢元宵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官兵還會和居民一起編織魚燈、跳魚燈舞,共同傳承歷史,傳遞愛國情懷。」
(一)
小街很短,長不到300米;小街很窄,寬不過4米,但飽經歷史滄桑。
100多年前,在英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同英國籤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9年3月16日,中英兩國勘界代表來到沙頭角勘界,至3月18日勘界完成。這條小街從此有了特殊的名字——中英街。
中英街是分界線,一邊是深圳,一邊是香港,邊防官兵與香港警察分街而治。在邊防六支隊政委姚文紅的心裡,這個面積不足0.6平方公裡的中英街社區,就像祖國母親身上的一塊印跡,既背負著民族的百年屈辱,又見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
聊起中隊官兵的故事,中英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沙錦濤動情地說:「橄欖綠是這條小街上最動人的色彩。居民們只要看到邊防官兵的身影,聽到他們巡邏執勤的腳步聲,心裡就會覺得踏實、安穩。」
為了往返進出中英街的1000多名深港學生的安全,中隊每天定時為學生開設進出關口綠色通道。他們還成立了愛心小組,每天早晨護送學生進關,將他們送到學校門口;下午放學,又會準時來接學生護送出關。
改革開放初期,中英街常住居民只有500多人,現在常住人口已增長到7000多人。儘管沒有派出所,但近50年社區裡沒發生過刑事案件。
「中隊的電話就是我們的110,邊防官兵就是我們身邊的守護神。」社區居民吳天生講起了一件往事:2010年3月19日早晨,他70多歲的父親散步時突然暈倒,摔得滿臉是血。出早操的中隊官兵看到後,背起老人就往鎮醫院跑,多虧了搶救及時,老人才轉危為安。「我們兄弟四人都在外地工作,這些年中隊官兵就像親人一樣幫著照顧家裡的老人,心裡真是很感激。」吳天生說。
(二)
在三號界碑前,不時有遊客以界碑為背景留影。留影者逗樂、歡笑,千姿百態,而佇立在哨位的戰士伍思慶和郭嘉亮卻紋絲不動。
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傑克·伯恩斯曾在這塊界碑前拍過一張照片,畫面上英國巡警與中國軍人隔界對望;1985年,深圳攝影家何煌友也在這裡拍過一張照片,界碑的左側兩名香港巡警背手巡邏,右側我們的邊防戰士在站崗執勤,目光炯炯。這兩張普通的照片,是中英街從勘界到回歸,從「一街兩制」到發展繁榮的最好見證。
「我們主要擔負與香港接壤的1.85公裡邊界線反走私、反偷渡、緝槍緝毒、人員車輛證件查驗等任務。」鍾思鳴說。記者翻閱執勤日誌看到:中隊與香港警方建立了聯勤聯動、定期會晤、信息共享等機制,近10年來,先後聯動執法31次,查獲走私案件980宗,抓獲外籍偷渡人員2000多名。
邊防官兵在中英街上執勤巡邏,不僅要會說客家話、粵語和日常英語,還要進行語音和形體訓練,甚至連一個軍禮、一個微笑、一個查驗動作都有嚴格的標準。
香港回歸後,深港兩地往來日益頻繁,為方便兩地居民生活,中英街邊界特別管理區取消宵禁,實行24小時全天候通關。
「您好!請出示您的證件。」人員和車輛進出中英街,要持邊境管理區特別通行證。中隊官兵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查驗進出居民和遊客的有效證件,每天面對數以萬計的人員車輛,官兵們每天要在哨位執勤8小時以上,敬3000多個軍禮。
(三)
漫步中英街,兩邊店鋪林立,人流如織。
「中英街有『購物天堂』之稱,節假日最繁忙時,每天的人流量達10多萬人。」中隊隊長蔡旭輝說,「儘管工作很辛苦,但我們的一言一行不能有絲毫馬虎。」
中英街,這條歷經百年滄桑的街道,是兩種社會制度的交匯點。邊防官兵在這裡執勤巡邏,並不全是繁華與熱鬧,考驗無處不在。
2014年4月23日凌晨,中士黃帥正帶領兩名戰士執勤,這時一名過關男子從包裡拿出2萬美元,一邊往黃帥的衣兜裡塞,一邊悄悄說:「你辛苦啦,這兩萬塊拿去喝早茶。」遭到黃帥嚴詞拒絕後,男子又掏出兩沓美元。黃帥不為所動,嚴令其接受通關檢查。一查,該男子腰間、腿上綁的全是美元,違規攜帶58萬美元。「這種事我們中隊不少官兵都曾經歷過。」黃帥說,盛夏時節常有熱心的遊客主動為執勤官兵遞上一瓶水,但再渴再累,大家也會婉言謝絕。
「我代表共和國軍人的形象,決不接受任何贈予,這是中隊官兵心中的『定盤星』。」蔡旭輝解釋說,「這不是小題大做,今天一瓶水,明天就是一桶金,好作風是從一點一滴中養成的。」
即將告別中英街,記者駐足回望,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執勤的中隊官兵像雕塑一般挺立在哨位上。守衛中英街近半個世紀,7次被授予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33次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一茬茬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幸福與安寧。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