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肖樂
◎每經實習記者 肖樂
深圳「打飛的」出行的新聞最近很火,陳柏儒最近則很忙。「最近工作量很大,連續30多天基本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陳柏儒在朋友圈中寫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星雅航空溝通一周之後,其才安排出專訪的時間。陳柏儒給人一種嚴謹、縝密、高效的印象,採訪在預約時間內, 幾乎不差分毫地完成。
中國通航業處初級階段
NBD:能講講您的創業經歷?
陳柏儒:我1997年出國,2002年畢業。畢業之後就開始創業,給國內的一些航空相關機構做諮詢服務。2002到2010年在美國工作期間,基本上是兩頭飛。2010年時,覺得再不成立通航公司就晚了。
現在看來,這是對的,因為中國的通航業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很不成熟,但籌建過程中的通航公司卻如雨後春筍,現在各大管理局已經不批准將各一線城市國際機場作為主運行基地的CCAR-135公司了。
NBD:星雅現在的發展情況怎樣?
陳柏儒:星雅現在飛行員有十五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都設有分公司。去年我們引入了三家戰略投資者,這三家戰略投資者在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是比較有實力的,他們的主營產業在全國有一定的高端資源和影響力,星雅可以很好地對接整合這些資源。
NBD:現在能盈利了嗎?
陳柏儒:星雅現在沒有盈利,因為政策門檻非常高,市場也不成熟,沒有人願意做鋪路石。像我們最近做的這些事情都是鋪路石,投入了大量成本。
目前由於規章的要求,我們要花很大的資金成本去購買飛行器,這樣一來,就變成了重資產公司。這也是很多同類型公司沒有辦法取得收益的主要原因。一架飛行器融資的利息成本、每天的折損、人員成本,要覆蓋這三塊成本還要產生收益,這是很難的。
NBD:那麼星雅要如何維持穩定的經營投入呢?
陳柏儒:我本人具備一定的出資能力,當公司不斷發展到需要擴大時,我再選擇一些合適的戰略投資機構,這就保證了星雅的穩定性。到目前為止,我和我父親的股份是最主要的,專業團隊負責人具備出資能力,這是星雅走得穩的原因之一。
美國通航產業為何發達
NBD:現在國內的通航產業處於怎樣的階段?
陳柏儒:國內的通航發展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國家的政策還沒有放開。現在相關部門也一直在商討這些事情。和道路、海洋不一樣,航空器的管制非常困難,所以航空安全管制是很重要的。
作為運營商,肯定希望市場和管制雙管齊下,政策能夠儘可能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可以有效監管,又可以儘可能的市場化,讓我們運營商能夠推出好的產品來服務消費者,服務有需要的人群。
NBD:美國的通航產業為什麼這麼發達?
陳柏儒:美國在二戰期間產生了發達的航空製造業,它有很多民營的飛行器製造商。在二戰之後,出現了產能過剩,於是就將戰時的軍備轉化為民用飛機的生產。這樣一來,這些飛行器生產商就聯合起來推動國家將空域開放。
NBD:您是飛行員嗎?是怎樣走上通航這條路的?
陳柏儒:我不是職業飛行員,我有私人駕照,商業航空的執照是很難的,比私照難多了。
我對航空的感情和我父親有著很大關係。小時候父親所在的飛行大隊駐紮在廣州,家安在廣州,我也在民航子弟小學讀書,學校建在機場滑行道附近,每天上課都能聽到飛機引擎加速的聲音。
父親在航空領域的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不過我也是在美國畢業後,給國內的航空機構做諮詢服務的時候,才開始和航空業產生了實質性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