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走出了一輪小盤股集體上揚的走勢,其中以德新交運、恆立實業、市北高新為主,帶動了整個股市的人氣。創業板11月更是出現了自「掛牌上市」以來的歷史天量。
創投、殼資源為主線,券商、海南等板塊輪動,市場熱點頻出,遊資活躍明顯,市場賺錢效應高。
要說2016年到2108上半年是賺指數不賺錢,那麼2018年11月就是賺錢不賺指數。
上證指數平均市盈率僅有11倍,市淨率為1.3;深市市盈率為17倍,市淨率為2;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30倍,市淨率3.5。整體來看,PE、PB都處於歷史估值底部!
2018年開盤滬市指數3307,截止到11月底指數收2588,累計跌幅約22%;深成指數開盤11040點,收7681點,累計跌幅超30%;創業板指數開盤1735點,收1329點,累計跌幅約為24%。
換句話說,倘若今年你虧損30%以內,那麼你已經擊敗了80%的股民。
截止到本周五,兩市跌破淨資產的個股有331隻股票,跌破發行價格的有420隻股票,破發且破淨的有55隻股票。
12月是本年最後一個月,也代表著今年年線收官,各大基金年底都會衝擊業績,所以基金會非常活躍,相對來說股市賺錢效應也會更明顯!
歷年來,無論是多麼差的行情,每年總是有幾個月上漲的。(即使08年極端行情,也有3個月是上漲的!)
想抓住收官行情,選擇板塊非常重要,下面帶大家梳理一下,每逢年底都「炒作」的兩個板塊。
高轉送:
即使監管層一再壓制、高轉送新規非常嚴厲的情況下,轉送現象依然會出現。(出現的越少,則炒作的力度越大,物以稀為貴!)
新規明確規定,連續三年內每股收益低於1元的,不得高轉送。(高轉送的定義:是指10送10以上的。低於10送轉10股,則不構成高轉送。)
很多新股民覺得10送10以下太少。但在這裡我可以告訴你,2015年才興起的10送10以上。2015年以前,10轉送3股、轉送4股都是常態,別說10轉送30股了,就連10轉送10股都很少見。
所以監管新規只會引導「轉送數量」回到2015年以前,並不會打擊市場對「轉送」的炒作熱情。
傳媒板塊:
傳媒板塊今年可謂是流年不利,股票估值一路下滑,收到外界因素影響較大。
即便是再多利空打擊,所有人依然要看電影、追劇、看綜藝,因此外界因素只會影響「傳媒板塊」一時。
08年的三鹿事件,也僅僅影響了伊利股份一年,08年的伊利股份只有50多億市值... ...
2018年前三季度票房457億,國慶檔雖不及預期,但全年600億票房預期仍有希望完成。
傳媒年底行情,又稱「賀歲大片」行情,歷年都會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