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是一種利用軌道列車進行人員運輸的方式。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準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等特點。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
城市軌道交通是目前急需的、而且能滿足多重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將分散的出行方式集中化,可以提高城市運輸量和速度,有效降低汽車使用頻率。而且城市軌道交通耗用電力,可以減少石油的消費和尾氣排放。良好的軌道交通還能緩解城市中心的多種壓力。政府可以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相關設施,在解決交通擁堵和霧霾問題的同時,有效進行石油替代。其可行性在於除了城市交通,許多經濟活動(如用餐、購物等)也在地下進行。由於地面物業價格很高,城市地下物業的回報比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更好。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包括地鐵、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磁浮等運輸方式,是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骨幹,具有節能、省地、運量大、全天候、無汙染(或少汙染)、安全舒適等特點,屬於綠色環保交通體系,特別適用於大中城市。
地鐵也是一種電氣化鐵路系統,運能與輕軌相比較大。它必須有單獨的道路;車輛由多節車廂組成,速度及加速都較快;有複雜的信號系統;並需有較高的站臺上下客。行駛的道路一般在地面、地下和高架線上。
福州地鐵是服務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第一條線路於2016年5月18日開通初期運營,使福州成為中國內地第24個開通地鐵的城市。福州地鐵是支持全國交通一卡通「交通聯合」卡的使用的地鐵之一。
福州地鐵6號線
福州地鐵6號線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地鐵正在建設的一條線路,於2016年11月30日一期工程(潘墩站至萬壽站)開工建設,預計一期工程將於2021年開通初期運營,擬分長樂段(營前站至萬壽站)和倉山段(潘墩站至營前站)2段開通初期運營 ,標誌色為濱海藍。
福州地鐵6號線一、二期工程線路起於潘墩站,途經倉山區、長樂區,連接三江口、長樂、濱海新城等組團,止於國際學校站(工程名),大致呈東西走向 。
福州地鐵6號線一、二期工程線路全長約36.5千米,其中地下線29.1千米、過渡段0.67千米、高架線6.76千米;共設置22座車站,其中地下站21座、高架站1座;採用4節編組B型列車(預留6節編組B型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千米/小時。
軌道交通規劃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國內部分大城市紛紛建設了自己的軌道交通網,這大大提高了市民出行的效率,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1.軌道交通功能
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體系中的骨幹運輸系統,從其具有的快速、準時、大運量,舒適性高的特點,軌道交通運輸系統將主要承擔中長距離的交通出行。
在調整城市空間結構和促進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軌道交通具有積極引導作用,可以支持邊緣集團及衛星城鎮的發展。
在城市中心區建設強有力的軌道交通運輸系統,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軌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減地面交通量,以彌補城區道路系統的不足與缺陷;另一方面,有利於歷史街區和古都風貌的保護,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2.軌道交通層次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服務於市區的軌道交通運輸系統,第二個層次是服務於衛星城與市區之間的市郊鐵路運輸系統。
3.軌道交通系統模式
市區軌道交通線路主要採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鐵運輸系統,在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線路採用準快速中運量輕軌運輸系統。
郊區市郊鐵路採用車輛和系統制式有待於在發展建設市郊鐵路的過程中加以確定。其原則是,充分利用既有鐵路資源,採用先進技術,發展符合郊區客流運輸要求的市郊鐵路運輸系統。地鐵、輕軌、鐵路是軌道系統的三個主要子系統。經過幾十年實踐,軌道系統已逐步形成特定的功能,即城市客運的主體運具。日本東京與大阪的客運總量中,地鐵佔20%,鐵路40%以上,軌道系統合計為總運量的60%~70%。針對我國「地鐵熱」,應冷靜研究軌道交通整體功能。
4.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主要原則
確定線網規模的主要原則有以下一些方面:滿足未來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滿足城市發展目標和環境目標要求:與城市發展規模和規劃布局相吻合,借鑑國外軌道交通建設發展經驗:留有適度發展餘地,具有一定發展彈性。
軌道網絡設計與道路系統有顯著的差別。地鐵網絡在市中心區要形成集散量大的客運樞紐站,與城市活動中心區域相匹配:在市郊結合區域要形成若干客運量較大的放射走廊,與城市擴展方向吻合。鐵路或快速通勤地鐵不能混同於市郊有軌模式,可採用穿越市中心的模式。法國巴黎RER(快速鐵路)的網絡就是這種網絡的成功典範。它對維繫強大的市中心與推進城區組團式擴展的有機結合,創造了獨特有效的基礎條件,值得借鑑。
福州地鐵6號線線路站點
福州地鐵6號線車站列表
福州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共設置16座車站,其中地下站15座、高架站1座;最大站間距為6.810千米(下洋站至營前站),最小站間距為0.959千米(潘墩站至林浦站),平均站間距2.230千米 。二期工程共設置6座車站,全部為地下車站;最大站間距為1.51千米(金濱路站至國際學校站),最小站間距為0.60千米(濱海新城站至沙尾站),平均站間距0.93千米 。
福州地鐵6號線(一、二期)車站列表
工程範圍 車站名稱 換乘線路 車站形式
一期倉山段 潘墩站 - 地下三層島式
一期倉山段 林浦站 福州地鐵4號線(建設中)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倉山段 樟嵐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倉山段 梁厝站 福州地鐵1號線(二期建設中) 地下二層雙島式
一期倉山段 下洋站 福州地鐵1號線(二期建設中)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營前站 - 高架三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航城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鄭和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十洋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吳航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鶴上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沙京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蓮花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下吳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壺井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一期長樂段 萬壽站 福州地鐵7號線(規劃中) 地下二層島式
二期 濱海北站 福州地鐵12號線(規劃中) 地下二層島式
二期 花亭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二期 濱海新城站 福州地鐵濱海快線(建設中) 地下三層島式
二期 沙尾站 - 地下二層島式
二期 金濱路站 福州地鐵12號線(規劃中) 地下二層島式
二期 國際學校站 - 地下二層島式
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必要性分析
軌道交通建設是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重點,城市軌道交通在城市住宅區、交通運輸中心和工作地點之間提供了一個快捷便利的連接。由於軌道交通造價高昂,籌集建設資金成為制約軌道交通發展的首要障礙。為了拓展資金來源,提高建設、運營效率,一些國家或城市在傳統的「國有國營」模式的基礎上對城市軌道交通的融資渠道、建設和運營環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建立多種收益模式,不同程度地吸引社會投資,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達到對地鐵項目市場化運作的目的。
從一定意義上講,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不僅是一個公共客運系統,而且是一個經濟系統、一個社會系統。因而它不僅具有交通特性,而且表現出相應的經濟特性和社會特性:
1、交通特性
(1) 提供高效、優質的出行服務。高效體現在速度快、容量大;優質體現在方便、舒適等。
(2) 節約資源(特別是節約城市稀有的土地空間資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耗低,二是佔地少。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採用的是大運量、集中化運輸方式,且採用了一系列高新技術,因此單位乘客的能耗是其它任何一種城市交通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同時佔用的城市土地空間資源也是最少的。
(3) 輕度汙染——體現在噪聲、震動、空氣汙染程度小等。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一般採用電力牽引方式和大運量、集中化運輸方式,因此,每運送一位乘客所產生的汙染微乎其微,通常被稱為「綠色交通」。
2 經濟特性
(1) 屬巨額資金密集型系統。首先,初期建設投資需要巨額資金。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要求高、施工難度大、設備的技術標準也高,常常成為一個城市中有史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因此,一個城市若沒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和財政基礎是無法進行大規模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的。
其次,運營成本也相當高。一方面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能源消耗絕對量相當大,包括列車牽引、環境控制、車站機電設備及通信信號設備等日常運轉的能耗。另一方面高標準的防災系統的投資成本與維護保養成本也很高。同時,大量運營管理與服務人員的開支、設備的運行費用也使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2) 企業財務收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相差懸殊。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具有較強的公用性,強調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使得運營企業無法按運營成本制定票價,因此運營企業極易虧損,即便是運營成本的回收都幾無可能,常常需要依賴國家、政府、社會提供大量的補貼。
3、社會特性
(1)具有公用事業的性質;
(2)具有基礎設施的功能。
這些特性是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進行觀察與分析得到的,對於探討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管理體制很有裨益。
福州地鐵6號線車站地理位置
福州地鐵6號線一、二期工程線路起於潘墩站,途經倉山區、長樂區,連接三江口、長樂、濱海新城等組團,止於國際學校站(工程名),大致呈東西走向 。
車站名稱 地理位置 所屬區域
潘墩站 潘墩路與林浦路路口,原名會展中心站 倉山區
林浦站 福泉連接線與規劃路路口 倉山區
樟嵐站 樟嵐村附近的福泉連接線下,與樟嵐停車場接軌,原名蘆岐站 倉山區
梁厝站 梁厝村南側 倉山區
下洋站 下洋村 倉山區
營前站 203省道與瀛洲路路口東側 長樂區
航城站 長樂環島 長樂區
鄭和站 鄭和路與會堂路路口西側 長樂區
十洋站 鄭和路與奎橋路路口西側 長樂區
吳航站 東鶴路與鰲山路路口,原名鰲頭站 長樂區
鶴上站 規劃道慶路與鶴梅線路口南側 長樂區
沙京站 規劃道慶路與京嶺路路口 長樂區
蓮花站 規劃道慶路與規劃澤竹快速路路口東側,與橫港車輛段接軌 長樂區
下吳站 下吳村附近的規劃道慶路下,原名濱海新城站 長樂區
壺井站 壺井村附近的規劃道慶路下 長樂區
萬壽站 規劃道慶路與201省道路口 長樂區
濱海北站 規劃道慶路與規劃漳東路路口 長樂區
花亭站 花亭街附近的規劃漳江路下 長樂區
濱海新城站 規劃濱海CBD附近的規劃漳江路下 長樂區
沙尾站 規劃漳江路與規劃萬新路路口 長樂區
金濱路站 規劃漳江路與金濱路路口 長樂區
國際學校站 規劃漳江路與規劃壺江路路口 長樂區
福州地鐵6號線線路走向
福州地鐵6號線線路走向圖
福州地鐵6號線運營情況
截至2020年5月,福州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仍處於建設狀態。福州地鐵6號線一期長樂段預計於2020年底建成 ,一期工程預計於2021年開通初期運營,擬分長樂段(營前站至萬壽站)和倉山段(潘墩站至營前站)2段開通初期運營 。
福州地鐵6號線設備設施
車輛設施
福州地鐵6號線概念模型車
福州地鐵6號線概念模型車2018年6月18日於第十六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首次亮相,車身流線為清爽的藍色,與1號線的紅色、2號線的綠色區別開。
福州地鐵6號線為新型B型地鐵,車輛為4節編組(預留6節編組),最高運行速度100千米/小時。6號線列車材料的防撞、防噪等功能高於1號線、2號線。
軌道交通的作用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交通需求日益高漲,交通供給增長速度落後於交通需求,城市交通狀況日漸惡化。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己成為城市交通界的共識,特別是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大多超級城市的首選。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銜接成為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熱點,其間的銜接對整個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及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此主要優勢為:
1、有利於發揮軌道交通大運量優勢
軌道交通吸引範圍包括一次吸引範圍和二次吸引範圍口胡口引,一次吸引範圍又稱直接吸引範圍,它是指軌道交通吸引的直接客流區域範圍,是步行到軌道交通的客流分布範圍,是軌道交通的合理步行區域範圍。二次吸引範圍又稱間接吸引範圍,是指通過非步行出行方式與軌道交通銜接的客流區域範圍,是軌道交通的影響區域範圍。對軌道交通的一次吸引範圍,不必藉助其它交通方式進行;然而,由於軌道交通一次吸引範圍內的客流出行量遠遠不能滿足其正常運量,為了提高軌道交通的運輸效益、提高軌道交通實載率,必須充分吸引軌道交通二次吸引範圍的客流。協調銜接為軌道交通集聚和疏散客流起到保障功能,沒有軌道交通與常規銜接,無法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運能最大效益,不利於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經營發展。合理的銜接既有利於軌道交通的良性發展,也推動著常規公交的復興。
2、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公共運輸系統
軌道交通建成後,城市交通會逐步呈現出軌道交通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相互協調的城市綜合交通局面。常規公交是構成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與軌道交通一起構成了不同功能和服務水平,多元化的城市公交客運系統。由於常規公交相對於計程車等城市交通有其自身優勢,為軌道交通做好聚集、疏散客流的重任就落到其肩上。在軌道交通不能覆蓋的區域,它是城市骨幹公共運輸客運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覆蓋的區域,它是集散軌道交通客流的重要接駁方式。一個軌道交通系統效率的發揮,需要藉助於作為集散客流的常規公交。
3、有利於提高公共運輸的競爭力
協調高效的銜接系統可以為公交線網的調整、優化提供必要條件,增加常規公交運營線路的應變能力,提高其運營效率,為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分階段、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合理方便的銜接可以充分適應城市出行者的選擇要求,縮短交通出行時間,方便城市居民出行,提高公共運輸的競爭力,促進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
福州地鐵6號線價值意義
福州地鐵6號線是福州主城與濱海新城軌道交通聯繫骨幹線,是城市東擴發展戰略的保障項目,引向城市沿江向海發展,引導和支持長樂、濱海地區開發建設 。
福州地鐵6號線東調段位於濱海新城核心CBD區,東調段工程能夠滿足不斷推進的濱海新城核心區戰略規劃需求,引導土地開發,加強濱海新城與中心城區、長樂區的緊密聯繫
福州(福建省省會)
福州,簡稱「榕」,別稱榕城,是福建省省會,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6個區、6個縣、和1個縣級市,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約357平方公裡 ,2019年常住人口780萬人,城鎮化率70.5% 。截止2019年底,福州市六城區建成區面積301.28平方公裡 。
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遊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 等稱號。
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92.30億元,比上年增長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