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野生動物救助站變形記 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或為野生動物救助新範本
散養區
「安安」是一隻紅隼,「平平」是一隻短耳鴞,它們的一隻翅膀被彈弓打斷,粉碎性骨折,嚴重感染。為了保命,醫生為它們施行了截肢手術,最終堅強地活了下來。後來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負責人鹿紋全程拍攝了它們偷食、打罵的日常,並放到網上宣教,這下,安安、平平都成了「網紅」。
近年來,大理市蒼山植物園中正在規劃建設的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探索出野生動物救助新模式,每一隻不能放歸野外的傷殘鳥類的故事都是一個好的教育樣本,或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個新範本。
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於2017年註冊成立,成立時在洱海邊租了一個院子,還租了一塊地蓋籠舍,每年救助以禽類為主的野生動物430多隻,是目前大理州唯一官方認可的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助站點。森林公安抓獲的非法販賣的野生動物、群眾撿到的受傷鳥類,都送到這裡來療傷。
鹿紋介紹,傳統的野生動物救助站是全封閉的、不對外開放的。救助的野生動物被大籠關起來,殘疾的、不能回歸野外的安樂死後,做成標本或無害化處理。被救助的野生動物沒有獨立的病床,傷愈後直接放歸自然,沒有解決「為什麼來」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比如救助的是一隻營養不良的鷹,養胖了就放了,它為什麼營養不良,卻沒人管。如果它的飛行技巧不行、打獵技巧不行,放出去以後,它依然還是會營養不良。」
鹿紋展示餵食臺
「而新型的救助站,首先要確定它為什麼營養不良,然後有針對性地對它進行野化訓練。」鹿紋說,新型的救助站遵循的是「良有所歸、傷有所醫、殘有所留」,終生殘疾的也不安樂死,包含了救助、教育、宣導、科研的功能,不再只是一個救助站,而是一所讓民眾看得到、可參與的學校。
中心有3個專職的工作人員,連鹿紋在內,全都是不拿工資的義工。為了給受傷的野生動物做手術,中心與當地的寵物醫院合作,由中心提供手術臺和醫療器械,寵物醫院提供醫生。寵物醫院的醫生免費為中心救助的動物做手術,中心幫助寵物醫院培養醫生的臨床經驗。
「中心接收的野生動物全部都是免費救助,一年的基本開銷在70多萬元。去年公益眾籌了30多萬元,還有30-40萬元花的是我個人的錢。」 鹿紋打趣地說,「中心每次救助都拍視頻放到網上,現在已經培養了七八隻網紅鳥,將來就靠它們來養活中心了。」
現場探究
設人工巢箱餵食臺
引野生鳥類築愛巢
人工巢箱
記者現場看到,正康復的兩隻遊隼和一隻褐林鴞,都有自己單獨居住的小草屋,一根鋼筋從小草屋延伸到屋前空地上的小木樁,它們的雙腳都被繩子捆住,用鐵環扣在鋼筋上。它們可以沿著鋼筋在小草屋和屋前的小木樁之間來回走動,想曬太陽就走出來站在木樁上,想避雨就躲進小草屋,悠閒自在。
「這樣的規劃設計,從細節到園區整體,在國內野生動物救助站中,目前還是獨一無二的。」 鹿紋說,「我們對康復區進行這樣的空間設計,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可以直接通過它的排洩物觀察身體狀態。
鹿紋介紹,新園區從去年8月開始規劃建設,目前已完成首期100畝的建設。在原有的園林基礎上,建設了隔離區(野生動物治療和疫病監控區)、康復區(野生動物手術、醫療後康復區)、散養區(康復後動物野化訓練及傷殘動物生活區)。從康復區開始,遊客就可以隔著防護網觀看康復中的野生動物,散養區則是遊客的自由參觀區。傷殘動物生活區旁邊區域,會設一個小講臺,用來給遊客講野生動物保護課。
記者還發現,樹上設置了很多個人工巢箱,鹿紋說,這些是供野生鳥類築巢用的。他們還設置了多個餵食臺,給過冬的野生鳥類補充食物。從去年8月到現在,隨著園區的生境營造,已吸引到山椒鳥、扇尾鶯、紅嘴相思鳥等34種野生鳥類在園區出沒。「這裡將成為一個鳥類的侏羅紀公園。」
鹿紋說,「待二期工程完成後,園區面積將擴大到500畝。傷愈後的鳥類散養在園區裡,完成野化訓練的放飛,終生殘疾的在園裡自由活動,吸引各種野鳥進來,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空間。我們會在每個人工巢箱放置攝像頭,遊客可通過視頻觀看到野生鳥類的生活狀態。」
故事1
「安安」「平平」互偷食
「瞌睡」「老大」愛打鬧
遊隼
「安安」「平平」是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的兩隻「網紅」鳥。「安安」是一隻紅隼,「平平」是一隻短耳鴞,它們的一隻翅膀被彈弓打斷,粉碎性骨折,嚴重感染。為了保命,醫生為它們施行了截肢手術,它們最終堅強地活了下來。
安安被送來救治,是2018年底。傷愈後,中心安排了一層樓作為它單獨的生活區。2019年初,平平被送來救治,與安安在同一個生活區。
安安感覺「領土主權」受到了侵犯,一天到晚對著平平咒罵。平平白天睡覺,安安就故意跑到平平「家」裡鬧。晚上安安睡覺,平平就跑到身邊威脅它。白天工作人員餵安安時,它把吃不完的肉藏在牆腳,晚上睡覺時被平平偷吃了。工作人員晚上餵平平時,它把吃不完的肉藏在牆腳,白天睡覺時被安安偷吃了。工作人員就讓它們這樣鬧著,不加幹涉,只是把它們的視頻放到網上,它倆都成了擁有眾多粉絲的網紅。
「瞌睡」和「老大」也是中心救助的一對灰林鴞。老大是雌鳥,瞌睡是雄鳥。瞌睡愛睡覺,常常被老大欺侮,打得皮泡臉腫。老大睡覺的時候,眼皮一合下來,眼睛是藍色的,非常可愛。鹿紋把它倆的生活場景拍攝下來,配上解說詞和字幕放到網上,被網友戲稱為野生動物的「老父親」。
保留野外生態,全程拍攝,放到網上做宣教,是中心的一大特色。
故事2
小熊貓被送來療養
玉米饃等一番伺候
小熊貓
一個月前,蒼山上一隻小熊貓跑到村民的菜地裡找吃的,被好心的村民「收留」,後來由大理市森林公安局送到該中心來。
鹿紋檢查發現,它身上沒有傷口。根據牙齒磨損的程度和外觀來判斷,它年紀並不大,只是特別瘦,並且有脫水的症狀,「但它可兇了,一點都不像網絡上流傳的那樣軟萌可愛。」鹿紋說。
「為了給這傢伙增肥,可算是費勁心思了,像祖宗一樣供著。」 鹿紋說,他們查詢了不少國外小熊貓的飼養資料,也諮詢了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專家,得知這傢伙喜歡吃甜的,它們所吃的竹葉必須要帶甜味。於是找來不同品種的竹葉,志願者自己先嘗一嘗,再挑出帶點甜味的給它吃,試了幾次終於找到兩種它吃的竹葉:紫竹和金竹。
「竹葉只能起到調節小熊貓腸胃的作用,並不能作為主食。」於是,鹿紋親手揉面蒸玉米窩窩頭,再加上五穀雜糧粥,給小熊貓做主食。飯後還給它餵水果。根據專家建議,小熊貓腸道沒辦法消化吸收硬質的水果,便以芭蕉、葡萄和沙糖桔輪換著來補充它的營養。「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吃好、喝好、睡好,不能生病。」
小熊貓平日要喝很多水,為了讓它能在最短時間內補充足夠的營養,鹿紋還用羊奶代替水,給小傢伙作為體內水分補充。鹿紋說起照顧小熊貓的點點滴滴,就像是父母照顧自家孩子一樣。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照顧,「體重上升了,也就意味著,這傢伙得走了,回去自力更生了。」在徵得當地林業局同意,並與蒼山管理局溝通協調後,上周末,他們將小熊貓放歸蒼山。(記者 秦蒙琳 黃興能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