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這句話是明代朱權來形容關漢卿的句子,關漢卿一生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戲劇作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1582年發表的雜劇《竇娥冤》。現如今《竇娥冤》的故事依舊口口相傳。
竇娥是苦命的女子,在她7歲的時候,便因為父親上京趕考缺少錢財賣給了17歲的蔡婆婆家的兒子做童養媳,僅僅過了兩年,竇娥的丈夫便因病去世了,只留下孤苦的竇娥和蔡婆婆。
當地有個地痞流氓叫張驢兒,張驢兒的父親張老兒看中了蔡婆婆,非要蔡婆婆嫁給他,蔡婆婆為人軟弱,且無依無靠,只能嫁給張老兒,張驢兒看中了小小的竇娥,但竇娥性子不像蔡婆婆一樣軟弱,她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張驢兒,還痛罵了他。
張驢兒很是怨恨竇娥,於是他想下毒害死蔡婆婆,這樣竇娥便沒有理由再拒絕他,於是某天在蔡婆婆讓竇娥給她做湯的時候,張驢兒在湯中下了毒,卻不成想蔡婆婆命大,喝湯之前覺得不舒服,這湯便給了張老兒喝,張老兒喝過之後中毒身亡,張驢兒得知後十分煩躁,於是他買通了衙門知府,狀告竇娥謀害張老兒,知府受賄,將竇娥用盡酷刑,打算屈打成招,但竇娥性子剛烈,就算遍體鱗傷也不願承認。知府得知蔡婆婆與竇娥交好,便要對蔡婆婆實施酷刑,竇娥不願蔡婆婆受刑,於是便說是自己下毒,知府下令處決竇娥。
竇娥在刑場仍覺得冤屈無比,於是向上天起誓:若是冤枉的,一,頭被砍下後這一腔熱血便全然灑在白練上;二,天要降大雪掩蓋屍首;三要楚州從此大旱三年!竇娥被斬首後,果真如她所說血液不曾有一滴落下,六月的盛夏時節天空驟然下起大雪,百姓皆感嘆竇娥的冤情,但也埋怨竇娥的第三條詛咒而讓楚州三年顆粒無收,這讓百姓苦不堪言。關漢卿為什麼要寫楚州大旱三年呢?有人猜測說關漢卿是為了讓老百姓意識到在當時的背景下,冤情數不勝數,而自己對冤情的冷漠就是對違法亂紀官員的縱容。
竇娥是一名傳統的封建社會下的女人,封建社會大力倡導的孝順和貞潔等女性優良品質被竇娥展現的淋漓盡致,竇娥和蔡婆婆本身並無太深的感情,但對蔡婆婆用刑時,竇娥卻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忍讓她受刑,一個順應時代而生的女人卻因順應社會而迫害至死,這便是竇娥更讓人覺得心酸的地方,也是關漢卿所要著重表達的。
關漢卿用大量誇張不符合實際的描寫手法來塑造竇娥這樣一名反應大眾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以及用楚州知府來反應當時社會中貪汙腐敗的風氣,最後竇娥的三條詛咒更是天馬行空,卻一一實現,更是表現出竇娥的冤情,更能表現關漢卿代表的廣大人民想要懲奸除惡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