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國家圖書館將迎來建館110周年。屆時國家圖書館將舉辦「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圖書館·與時代同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以展現國家圖書館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將於9月7日正式開展。展覽匯集了全國20多個省近40餘家公藏單位、30餘位私人藏書家的300多種珍貴典籍文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外典籍展覽中數量、規模、等級最高的一次,首次展出近年古籍普查新發現的一批重要古籍,如南京圖書館新入藏的北宋刻本《景祐禮部韻略》,被譽為是近年來古籍的重要發現;西藏自治區色拉寺藏明永樂八年(1410)刻本《甘珠爾》,是第一部藏文刻本大藏經,為永樂皇帝所頒賜,至今保存完好,反映了明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乾隆石經》部分文字屢被後人磨改,有多個不同版本的拓本存世,孔子博物館所藏《乾隆御定石經》是乾隆初拓本,嘉慶元年(1796)正月頒賜衍聖公,具有重要的價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36000餘枚裡耶秦簡,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檔案,填補了《史記》《漢書》中有關秦朝歷史的大片空白,改變了戰國秦漢學術史的面貌,首次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今年是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和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誕辰1000年,展覽將隆重展出宋刻本《資治通鑑》和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
↑圖片由國家圖書館提供
展覽將首次系統展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古籍修復重點項目成果,包括《趙城金藏》、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天祿琳琅」、納格拉洞藏經的修復前後對比,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感受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集中展示國家圖書館及相關單位在中華典籍傳承方面所形成的古籍整理影印、數位化、縮微複製重要成果。
「圖書館·與時代同行」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9日至10日在國家圖書館召開。本次大會是近些年來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最高水準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以「圖書館·與時代同行」為主題,將邀10餘個國家和國內圖書館界權威專家學者300人參會,圍繞新時代圖書館發展的熱點問題、先進理念、前沿技術等進行深入、廣泛的學術交流。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在今日為展覽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大展規模大、等級高,集中反映了我們國家古籍保護的成就。他介紹,我國古籍數量約為5000萬冊,有很大一部分是善本,具有文物的價值,目前古籍分級保護制度逐步完善,國務院公布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2,274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80家,帶動超過200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
↑圖片由國家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