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8月26日,清華大學「夢之網」光伏微電網實踐項目在四川的工程竣工。
該工程由「夢之網」學生實踐支隊建設,來自清華大學電機系、工業工程系、計算機系的同學參與其中。他們分成兩支支隊,調研分支隊(以下簡稱二隊)於7月去往「夢之網」前期實踐地進行走訪調研並整理資料,為施工分支隊(以下簡稱一隊)提供寶貴的參考意見;一隊隨後於8月奔赴第四期實踐地開展本次施工項目,在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宗科鄉中心校建成離網型光伏微電網系統,裝機容量約為10kw。項目建成後,能夠滿足全校師生的基本用電要求,有效改善當地的教學、生活條件。
「夢之網」第四期成功搭建的20塊光伏板。 陳晟祺 攝
7月12日至7月24日期間,清華大學電機系「夢之網」實踐支隊二隊先行奔赴四川阿壩和雅江兩地開展了為期兩周的往期成果回溯。
兩周內,隊員們先後走訪了第三和第二期的夢之網支隊在當地援建的微電網,深入到村落中生活學習的孩子和家長們中,了解到光伏電網為他們的生活帶去的變化與影響。
柯河鄉的兩個小姑娘和假期施工的學校工地。 唐慶虎 攝
走訪當地學生的過程中,隊員們真切地感受到當地學習生活的不易,也為孩子們努力求知的渴望而動容。隊員電機系2016級本科生梁議文在採訪後這樣說:「這裡的孩子們美得像童話裡走出的天使,從她們閃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對大山外的世界的好奇。」
「我還是希望你們能來,哪怕只能跟孩子們聊聊天,或許你們的一句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柯河鄉小學的校長澤波甲動情地感慨。
但是,夢之網為當地帶去的還遠遠不夠,通過考察項目搭建的電網設備維護和使用狀況,支隊的成員們仍然發現了項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阿壩柯河鄉的第三期光伏板功率達到了20千瓦,但面對學校教室和食堂一同需電的情況時仍顯出力有不逮,與此同時通電時間較長時跳閘斷電的情況也偶有發生。
受到衝擊破裂的第二期光伏板。
而雅江木絨鄉新衛村第二期光伏項目在兩年後的今天也出現了光伏板損壞和偏轉、逆變器受到雷擊的不利因素,這些情況使得光伏系統輸出功率產生了下降,給新衛村小學的正常用電帶來了預料之外的影響。
以上的問題令隊員們認識到夢之網項目開展過程中與當地保持長期聯繫的重要意義,隊長程祥表示,夢之網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為更多學校送去電力,更是為已有的光伏系統提供穩定即時的電力保障。
二隊隊員於新衛村和當地村民合影。
二隊帶著豐富的資料完成任務後,兩個分支隊隊員一同就以往的實踐概況、突出問題等主題進行交流,並共同完善了本次施工的方案。
8月14日上午,一隊隊員們帶著更完備的方案,滿懷信心地登上了去往成都的列車,隨後搭乘汽車去往實踐地壤塘縣宗科鄉。
宗科鄉位於四川西部,交通略為不便,還未被國家電網覆蓋。全鄉主要依靠一個小水電站供電,電力質量不穩定。由於供電不穩,宗科鄉中心校的許多電教設備無法正常使用,而學校晚間無電力供應也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隊員為學校更換節能LED燈。 鄒琂 攝
器材全部到位後,隊員們開始施工。由於場地特殊,只能依靠人力將光伏板與支架等器材搬運至樓頂。在當地人們的幫助下,隊員依靠兩根木樁搭建起簡易滑輪裝置,用繩子和鐵絲將光伏板、鋼材平穩運送至樓頂。接線與調試逆變器的工作也在電機系團委書記2016級博士生段小宇的帶領下順利完成。保持施工進度的同時,隊員自發為學校更換了LED節能燈用以提高照明質量。
談起施工中的感觸,支隊長電機系2016級本科生楊澳博首先對師傅們日積月累的力量與經驗表示讚嘆,隨後也對當代大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這個過程還欠缺哪些因素提出了思考。而談起整個實踐,他認為,「夢之網」實現了項目的初衷——解決學校師生在生活、學習中供電不穩定的現實需求。
隊員搭建光伏板。 鄒琂 攝
「夢之網」公益實踐項目是清華學子踐行「行勝於言」校風的體現。學生們奔赴邊遠山區,用所學知識結合新能源與微電網技術進行實踐,致力於幫助供電不穩定地區的孩子們解決學習生活用電問題。項目至今已歷時四年,支隊聯合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累計爭取到社會公益贊助100餘萬元,總計80餘名清華師生參與其中,學生們為四川和新疆的七所小學建設共65千瓦的光伏微電網,直接惠及600餘名師生。
供稿:校團委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