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裡堤、未來、潘飛、長鑫
國產綜藝從一開始的照搬照抄地模仿,已經進入到一種具有自己特色的綜合的藝術的展現。近期熱播的《我們的師父》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們從《我們的師父》中漸漸地能看到屬於我們綜藝的營養。
一,稀缺性資源的展示與探秘心理
從展示的出發點來看,稀缺性的資源漸漸已經成為綜藝能夠吸引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了。從《曉說》這類談話節目中,透過高能夠感觸書香門第的一般素養,這也是該節目能夠深受歡迎的原因。稀缺的,即是可觀的。
在《我們的師父》中,王剛老師不僅展示了百年的黃梨木,還讓大家看到了齊白石的作品。這種奇缺的資源,出現在老表演藝術家家中,這種普通人無法體會的東西,通過節目滿足了觀眾的探秘的心理。
二,藝術門類的科普式的濃縮展示
綜藝,本來就是綜合的藝術門類的雜燴,但不得不說的是,商業的目的長時間打破了這一實質的訴求,變成了比慘大會以及苦情劇現場。於是,真正的適合大眾的藝術的展示,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傳達。
而《我們的師父》第11期卻能在一個極短的拜師活動中,能夠把握住話劇這一藝術門類的一般知識。話劇怎麼排練,怎麼表現角色,怎麼完成作品,給了非藝術工作者一個科普的機會。知識點,成了該期節目的很大亮點。
三,公眾人物的距離與觀眾拉近
第11期中,我們真實地了解了一個公眾人物(明星,演員)的生活,這不是固定舞臺所能表現的,卻是真人秀形式的比較充分的表達。
我們看到王剛會熬夜到凌晨三點,然後直到中午才能起床。他自己的工作作息就很明白地得到了展示。對於老表演藝術家來說,這是特別的,也是個性的。當然了,並不是很健康,但這是個人的事了。
用一個較為長時間的生活展示,往往比道聽途說的八卦來得更直接,也更讓喜歡該公眾人物更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偶像。雖然要去蕪存菁,但人與人的聯繫可能通過更全面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認識。
經濟的繁榮必然帶動文化的發展,換言之文化的繁榮也一定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經濟的大繁榮,以及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關注,人們對精神需求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的質量走高,倒逼了綜藝更優良的發展,這是一種極為健康的相互影響。我們可能會在今後更喜聞樂見《我們的師父》這種有意思的綜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