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捲化」一詞頻繁出現,原本是運用於農業領域,指農業生產陷入重複的簡單再生產,無法實現更高級的發展的專業詞彙,現在被用來描述學生為了應對激烈的內部競爭,針對各種評價體系進行「軍備競賽」,不斷自我消耗的行為。
這種「內捲化」競爭已經充斥到學齡前教育中。《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也顯示,有89.92%的學齡前兒童上過各類早教班,其教育消費佔家庭年收入26.39%。
各個早教機構開設的課程琳琅滿目。藝術類的包括親子芭蕾、戲劇表演課;運動類的包括幼兒遊泳、音樂配合肢體的健身;文化課的包括語數外等科目學習,各科有各種分級班。
很多家長報班的目的,要麼是希望孩子在多跟人接觸中鍛鍊膽識;要麼是覺得可以從小增強孩子體能,提升孩子藝術素養;要麼是想讓孩子搶先學各科知識,期望早教可以做到兒童智力開發。
「增見識」「練體質」「素養高」「學習好」……
早期教育能滿足家長的這些心願嗎?
對於學齡前孩子而言,最好的早期教育是什麼?
早教班到底有必要上嗎?
分析
理智選擇早教班可遵循四個原則
特邀觀察員:曹新美(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心理學院教授,北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早教領域市場的火爆,說明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更新了。這也是家長對孩子美好未來的期待和投資。但是否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好呢?「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的孩子學很多班,生怕虧欠自己的孩子,內心不安」,這恐怕是當前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和恐慌。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開發是一件好事,但如何理智選擇呢?
首先,早教班的選擇一定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嬰幼兒要保證充分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大腦的發育,而大腦的充分發育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
其次,要保證孩子有快樂自主玩耍的時間。讓孩子自主自由的玩耍是培養孩子積極主動、自信、自律,建立良好的自我的重要保證。如果孩子的時間都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的,孩子就會被動,失去自我的控制感,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再次,0~3歲的孩子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關鍵期,需要父母和養育者的呵護和關愛,過多的早教班,容易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導致缺乏安全感。建議最好是由父母親陪伴,以遊戲的方式,以玩為主,與大自然多接觸,發展肢體動作和精細動作。
3~6歲孩子現在基本上都上幼兒園了,正規幼兒園的課程已覆蓋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每天的活動已經讓孩子耗費了精力,在家應該讓孩子放鬆,多和孩子分享交流,比再讓孩子學習更重要。
同時,為孩子報早教班,也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比如興趣和先天的素質、條件來選擇。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唱歌,先天的素質條件也好,那家長可以早期開發。不要忽視了對孩子興趣的挖掘與培養,尤其是孩子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這才是孩子持久的學習動力。
最後,給孩子報早教班,一定要讓孩子在愉快中學習,不要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設定評價的標準,打擊孩子的自信,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起跑線即使起跑早,也必定會輸在終點線上,因為犧牲了孩子的快樂與幸福。
遊戲是兒童的學習方式
特邀觀察員:曹雪梅(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院長):
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奠基階段,每個幼兒有自己不同的成長特點,我們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自覺遵循教育規律。我們要關注幼兒在這個時期的養成教育,要形成他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
讓3~6歲的兒童「捲入」的「學習大戰」是盲目的行為,而家長需要關注一些對兒童發展更重要的因素:如幼兒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有喜歡探究的興趣熱情,有積極穩定的情緒,有和諧的夥伴關係等。
我們需要認識到,遊戲是兒童的獨特學習方式,是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他們身體、智能、道德品質、情感、創造性發展以及成長的重要手段。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遊戲是兒童的生命」。幼兒生活、勞動、學習等常常是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的,或是直接將生活、學習、勞動的過程變成遊戲活動。在遊戲活動中,易於喚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學習會潛移默化地發生。
在幼兒養育過程中家長不能跟風,不能攀比,更要做到不缺位。家長可以走進幼兒的活動,成為活動的支持者,課程的實施者,也能夠更加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家長還可以成為幼兒獲取經驗的共同經歷者,幫助幼兒從書本中、網絡上、博物館裡尋找問題的答案,共同思考、相互啟發,一起完成親子作品。家長還可以參與到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決策中,共同促進幼兒相關知識經驗、情緒情感的發展以及習慣養成,使幼兒獲得更深、更廣、更全面的發展。
建議
最好的早教是家長的陪伴
特邀觀察員:王曉芳(北京市順義一中附屬小學校長):
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最好的早教是家長的陪伴,尤其是在陪伴中培養兒童的學習習慣和性格養成,估計是任何早教班都不能解決的。
家長要怎麼陪伴孩子呢?
一是調情緒。家長的情緒和狀態直接影響兒童的成長,我經常說,情緒對了就都對了。所以家長面對兒童,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用兒童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行為。
二是多遊戲。遊戲是兒童天生的活動方式,他們喜歡遊戲,願意參加遊戲,遊戲對他們有天生的吸引力。家長要創造學習遊戲,多參與兒童的遊戲,並且把自己當成是小孩子,用兒童的思維進行思考和活動,讓兒童在遊戲中成長。
三是共閱讀。對於兒童來講,閱讀是打開世界的窗戶,是豐富兒童聽說的最有效途徑。家長一定要從小給兒童種下閱讀的種子。
四是陪運動。運動是兒童生命成長的必需。兒童時期如果缺乏運動,往往導致兒童感統不協調,而且性格也容易比較懦弱。家長一定要陪伴兒童多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鍛鍊身體,訓練肌肉,增長力量。
在遊戲、閱讀、運動中,增強親子關係,培養兒童良好的認識與情感,有利於兒童良好人格的建立與習慣的養成,這對於兒童以後的成長是奠基的作用,是任何早教班都不能代替的。如果有必要上早教班,也要認真挑選老師,否則很有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影響兒童習慣和性格的養成。
成長中的經歷勝過功利性的目標
特邀觀察員:王宇航(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教師):
人的成長是一個依據自身規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要慢慢發展自己的感覺能力、共情能力、表達能力、運動能力、閱讀能力等各種能力,這些能力構成了孩子的基本素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適當早期教育,確實能促進兒童上述能力的培養。適當的早期教育,應該是家長帶著崇敬生命的態度,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通過自己的言行,藉助合適的材料,為孩子的成長搭設「腳手架」,讓孩子去感悟和體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而促進心智成長。這樣的早期教育立足孩子當下的實際,既不揠苗助長,又要面向未來的成長。
但早期教育卻不等同於早教機構的教育。對於家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來說,早教機構又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一方面,早教機構能帶給家長們無窮的憧憬和期待,也許自己的孩子就是傳說中的「牛蛙」;另一方面,早教機構又會讓家長陷入無盡糾結之中,家長往往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給孩子報各種類型的早教課。
所以,在關注兒童早期教育的同時,也需要家長們平緩心態,淡然看待早教機構的功能。從豐富孩子經歷和體驗的角度來看,所有早教機構,都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獨有的體驗。但這樣的體驗,也只是成長之中的一些點綴,而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
若過早讓孩子陷入單純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之中,則很可能讓家長和孩子走入功利性的目標導向誤區,而忽視了孩子成長中的經歷和體驗帶來的那種心智成長和習慣培養。從孩子一生成長的角度來看,成長中的經歷勝過功利性的目標。既然這樣,我們就沒必要去糾結那些功利性的目標,而應該通過早教,讓孩子有更多美好的人生經歷、體驗、思考和感悟。
文字整理:王小艾
編輯:現教姐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