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焙成茶,焙火的次數多,就叫高火巖茶嗎?

2020-12-13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今年的端午來得有些晚。

夏至都過了,粽子節才開始。

福州的六月七月,天氣熱得像蒸籠。

夏至九九歌裡寫,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坐在空調房裡,輕羅小扇拿在手上把玩,心裡特別清涼。

至於夏天嘛,喝茶是少不了的。

不過喝好茶的感覺,可不像喝蜜汁那般膩,而是喉嚨裡清清涼,甘甜又爽口的。

這天,看到某掌柜在介紹自家的大紅袍。

額,怎麼說呢,光是看了他們的廣告詞就感覺非常燥。

「***大紅袍是高火,五焙成茶,不會返青,有陳放價值,越存陳香味越醇……」

看完這段話,莫名就感覺有了火氣。

陽氣充盈,高溫炎熱的夏天,燥熱感一點就著。

都說這南方的荔枝,能頂三把火。

這焙成炭的高火茶,估計能賽一個火爐。

大夏天裡推銷這病火的茶,太沒好心了!

《2》

什麼是巖茶的高火茶?

大伙兒們只要記住一點,高火=病火。

焙到高火的巖茶,已經是不健康了。

前邊提的那句廣告語裡,每一點,每一句,都是錯誤的內容。

高火茶的火功,在足火之上。

焙火的溫度,高達140℃-150℃。

歷經高溫+長時間的焙火下,高火茶的幹茶色澤發黑,香氣物質保留不多。

剛焙火不久後的成品茶,有濃烈的煙火氣。

因為火功高,茶葉內部生成的褐色、黑色的水溶性色素物質越多。

是以,高火巖茶擁有標準的湯色樣板——醬油湯。

葉底黑褐,條索硬挺,泡不開,沒彈性和活性。

論香氣和滋味,達到高火的巖茶,受到了高溫的摧殘後,風味物質留存有限。

不誇張的說,高火這一種火功,已經算是病火。

新茶友,輕易別要去嘗試。

哪怕是喝茶喜歡滋味感足一些的老茶友,也不推薦再去飲用。

特別是幹茶已經明顯焙成炭,內質被焙空的情況,飲之無益,有礙健康。

吃燒烤,吃烤串時,遇上一串烤焦的雞翅膀,那是不能吃的。

同理,這焙焦的巖茶,當然也不適合飲用!

武夷巖茶裡,很多有關高火茶的認知誤區,還是要早點看明白為好。

《3》

誤區一,五焙成茶,焙火次數多就叫高火茶嗎?

真相是巖茶的火功高低,和焙火次數沒有直接關聯。

決定巖茶火功的因素,最主要是焙火溫度和時長。

溫水燉雞湯,燉上半天,都未必能做成一道菜。

同樣,如果巖茶在炭焙時,溫度不足。

那麼哪怕它再反覆焙上十道火,也未必能達到高火的程度。

那五道焙火,若是用文火慢燉(低溫烘焙)的方式,那頂多只能達到中火級別。

而倘或是用急火去焙,那不出一兩回,整個焙籠裡的巖茶火功就非常高。

但這樣急火焙出來的茶,哪怕沒到高火,還沒成為病火,茶葉的內質也會受損非常嚴重。

從巖茶的品質要求看,焙火次數多≠高火。

並且,焙再多遍火,也不等同工藝到位。

對武夷巖茶的風味呈現而言,焙火次數的多與少,不重要,不care。

焙火焙到點子上,將巖茶焙透,才是關鍵!

《4》

誤區二,好茶才能經得起焙高火?

真相,這是老掉牙的謠言了。

武夷巖茶裡,越是好茶,焙火越是精緻。

高端茶,極少焙高火。足火就已經能滿足大部分老茶友,對於喝巖茶的極致湯感追求。

從高火茶的定義上,可以看得一目了然。

高火茶已經是病火,將近成炭,死氣沉沉。

這樣的一款茶,哪有半點好茶的風採?

了解清楚高火茶的含義後,再來看這個問題。

能直觀的發現提倡「好茶才耐高火」的人太壞了。這完全是歪曲事實,誤導別人。

一款巖茶適合焙成什麼火功,是輕火,還是中足火,足火,要看具體情況。

既要考慮品種特徵,也要兼顧茶葉的內質。

對主打高香的小品種茶而言,像黃玫瑰、千裡香、 金牡丹等。火功焙得越高,越容易損傷茶葉裡的芳香物質。

到頭來,不僅對湯感的提升無益,還會白白浪費了高香品種的香氣馥鬱特徵。既丟了西瓜,又丟了芝麻。

更何況,哪怕是對部分耐焙火的品種,老叢水仙、梅佔、鐵羅漢而言,也沒必要焙成高火。

足火,已經足矣。

再往上焙,就太浪費好茶的內質了。

最後,再從市場的實際情況看,高火茶的名聲並不好。

不少在保存的過程中,存放不當,返青發酸的巖茶,容易被人為的故意焙高火。以此來掩蓋巖茶的本身品質缺陷。

這樣的茶,質量太不堪了。

《5》

誤區三,高火茶,一定能久存不返青?

真相是,一點都不對。

久存與不返青,要區分來看。

一款巖茶能不能久存,要看兩點。

首先是,茶葉本身值不值得長期存放。

如果是本身喝起來就特別薄,味道還寡的巖茶。

在新茶時就不好喝,更別用期待存老之後的滋味了。

其次是,有沒有長期存茶的條件。

存巖茶的陳茶, 難度大。

從存茶的實際過程看,當巖茶過了最佳適飲期後,在後期的存放期間內質不斷的在做減法。

條索內焙進入的火,不斷的散開。

而受到氧化還原反應的影響,巖茶的內質逐漸被消耗。

當巖茶存放時間越久,火氣褪光光後,再繼續存下去風險很大。

如果沒及時復焙,就會將巖茶徹底存壞。

高火巖茶,也不例外,它也會返青。

返青,指巖茶經過系列氧化還原後,茶葉恢復到青味較重的階段。

在後期的存放時,當茶葉不斷受到微弱的氧氣影響時,返青這顆雷早已經深深被埋下。

高火茶,也會返青。

焙火的巖茶,不論火功高低,都一樣會有返青風險。

只不過,不同焙火程度的茶,可保存的時間不同。

但喝茶時,沒有必要為了追求「不易返青」的效果,而去嘗試焙成炭的高火茶!

《6》

高火茶的本質,像一片野火燃燒過的叢林。

遍地枯槁,沒有生機。

一片茶,從鮮葉到焙成高火。中間經歷了不少折磨。

香氣,散了。

養分,毀了。

達到病火的茶,除了滋味重,口味重外,飲之無益。

焙成焦炭狀的巖茶,哪怕再存再陳放, 也沒有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嗎?
    但,關於焙火,有些誤區卻不該有。前不久就看到某位茶掌柜談好茶,發表了一個「驚為天人」的言論:「我這肉桂,焙火五次,絕對的好茶。」掌柜的潛臺詞是:焙火次數多=好茶。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嗎?從一定程度來說,巖茶焙火次數和茶的品質並不能形成正比關係。如開篇所說,一款茶的好與壞,與茶樹品種、山場、工藝等因素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不能單以焙火次數來衡量。舉個簡單的例子。
  • 評茶篇———走進武夷巖茶 焙火工藝
    武夷焙火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十焙成金,武夷巖茶味從焙處醇。——王順明中國六大茶類顯少有茶品擁有焙火工藝,武夷巖茶形成獨特的韻味和茶香關鍵在於焙火。武夷巖茶存在焙火工藝的原因:武夷巖茶在未經性精製前的毛茶階段會產生強烈的青味與苦澀,茶湯顯得鋒芒畢露,滋味香高但是味濃烈且張揚。而焙火工藝有:焙火、燉火、復火、足火、過火,茶湯呈現出來的不同全部歸功於焙火師傅的 「火候」。而焙火的程度直接決定了茶葉的品質。
  • 白茶、綠茶、普洱茶都不焙火,為什麼就巖茶要焙火呢?
    「巖茶嘛,巖茶就是要焙火的。」「不焙火的就是毛茶了,品質不好。買回去也放不久的。」那為什麼其他茶不焙火,白茶綠茶都不焙火,為什麼就巖茶要焙呢?再往深了去問,就能牽扯到很深的內容了。《5》之前(大概不出一個月內),寫過一篇文章,講巖茶的高檔茶一般焙什麼火功。好茶不焙高火,這個道理大家也能理解。那高檔的巖茶為什麼不將火功焙高?因為越是好的巖茶,焙火越要精緻,要採用文火慢燉的方式。
  • 焙火不當的巖茶,葉底會是什麼情況?
    這時如果沒有及時調整,繼續用高溫將巖茶往下焙,葉片內的植物蛋白、養分物質、芳香物質等,會被全數焙成炭。葉底焙到了碳化的狀態,沒有了活性。最後,這些被焙壞的巖茶,因葉片纖維受損嚴重,被徹底的定型,再也泡不開。用沸水泡三遍,泡五次,甚至再悶泡上小半天,葉底還是不能泡開。
  • 你最想知道的巖茶「焙火」問題,都在這了(上)
    武夷焙法,堪稱絕活。這把火對武夷巖茶來說,有多重要呢?焙茶焙到家,銀子不愁花!焙得好,出來的是上等好茶,眾人稱讚叫絕;焙得不好,就可惜了這一春的心血,令人惋惜不已。每年的四五月份,春夏之交,武夷山的茶農也帶著美好的希冀,開始了巖茶的初制。到了六七月份,真正炎熱難耐的夏天來臨了,巖茶最為關鍵的製作環節「焙火」也來了,對於焙火,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拼配,是焙火時拼,還是成品茶後拼?
    那款茶的拼配師功力並不淺。不過從巖茶的常見拼配方式看。一般的制茶師,不大願意從毛茶階段開始拼配。只因為,這樣要冒的風險太高了!《2》巖茶在正式焙火之前的拼配,武夷山當地稱走水茶的拼配。直接將不同品種原料的走水茶,先拼在一起,再進行焙火。那會讓最終制出來的成品,香氣滋味融合性不高,品質不高。哪怕是茶齡比較淺的人去喝,也能嘗出茶湯裡的拼配痕跡。另外,走水茶裡會有不少的潛力股,後期表現會相當出色。
  • 烏龍茶中的獨特工藝——「炭焙」,巖茶與鐵觀音的炭焙
    導讀:烏龍茶中的獨特工藝炭焙,炭焙,指利用上等好炭的餘火持續焙茶。(一)、武夷巖茶的傳統炭焙(1)、初焙(初制)。也稱毛火、走水焙,做青葉經炒、揉後,緊接烘焙,時間多從晚上7-8鍾開始,打焙(焙窟生火)一般應提前3-4小時。烘焙時採用明火,但無火焰,每個焙窟溫度依次從高而低排列。經測定焙窟表面炭溫,一般在500℃左右,每焙籠大多放700克左右茶葉攤放在焙篩上,即一手炒鍋青葉量。
  • 做茶一天,焙茶半年,等了那麼久,到底焙出了什麼?
    不過不管焦慮這劑藥有多管用,有些事總是急不得的,比如巖茶的焙火,雖然茶季已經過去半個月了,但是巖茶的尖貨通常都還沒有焙好,如果這時候你的男票送了一盒今年的牛肉給你做七夕禮物,大概率不是啥靠譜的貨色。焙火的文章之前也寫了很多,重複的話就不囉嗦了,今天重點聊一聊,焙了那麼久的火到底有焙掉了什麼又焙出了什麼。
  • 武夷巖茶最重要的「三個半師傅」之詳述第二大師傅:焙茶師傅
    武夷巖茶的精製工藝中包括揀剔、分篩、風選和焙火等四個工藝,其中以焙火工藝最為關鍵、技術性最強。經過熱力烘焙後,可以使茶葉外形逐漸緊結,水分也慢慢消散而乾燥,使得茶品在保存中較慢氧化,使其易於保存。其中利用焙火的火候可以改善茶葉的香氣、滋味,去除菁臭味及減輕澀味,使茶湯芳香甘潤。
  • 武夷巖茶大紅袍之「古法炭焙」
    品茶之記,於《歸田瑣記》中品出「武夷焙茶,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古法炭焙作為大紅袍精製過程中技術性最強的工藝之一,是賦予大紅袍靈魂的關鍵。大紅袍讓世人重視到炭焙工藝的鬼斧神工,同時炭焙也成就了大紅袍獨有的風味和內質。
  • 茶葉焙火與質量的關係
    制茶浪菁時產生香氣,焙火時與還原醣產生作用叫梅納反應(焙茶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咖啡因:茶會苦的原因,對制茶技術與焙火過程不重要,因為它很穩定不會因製造、焙火過程的不同產生變化。咖啡因除了苦之外有鮮口感,會與兒茶素結合產生沉殿,冷溫時結合、高溫時分開,稱為乳化作用。紅茶茶紅質多最明顯。
  • 茶葉焙火,涅槃重生
    2、要有高水平的精焙人才操作,一般要求具有焙火經驗十年以上,且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技術差者很容易將茶焙焦。  二、炭焙工藝的優缺點  炭焙缺點:成品率低,即使焙制者技術一流,也很難保證。優點是可以出頂級品,而且也只有炭焙才能稱得上頂級品。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一次焙成型的巖茶不會返青?
    標題的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提,在確認答案之前,先了解一下何謂「一次焙成型」的巖茶?現下武夷山焙茶正當時,麻花和當地的老友路遇一間焙茶坊,焙茶小哥準備進入焙茶間翻焙茶葉,我們在獲得準許後,也跟了進去。一開門熱浪襲來,茶香也撲面而來。
  • 【茶不懂】習茶之武夷巖茶看湯色分辨烘焙火功程度
    一、目前來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蒸發水分,延長保質期:茶葉由於本身結構疏鬆,並且許多內含成分多帶有羥基等親水基團,因而茶葉具有較強的吸溼性,所以茶葉的水分是在茶葉的傳統古法炭焙的茶品質遠遠優於現代機焙的茶。就目前掌握的生化知識來看,焙火過程的主要原理包括:      1、脫水糖化作用(熟化):巖茶焙火時可使糖類、胺基酸、果膠質都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故有焦糖香、蜜糖香等。
  • 學會這三招,輕鬆分辨碳焙茶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愛喝茶,愛喝武夷巖茶,愛它的一草一木,愛它的湯湯水水,愛它的一呼一吸。然而隨著巖茶市場發展越來越好,人們對茶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一些商家為了更快的獲取利益,通過電焙取代炭焙將茶高效率的帶入市場。高效率固然重要,但是茶葉品質因此上不去,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呢?
  • 【美食平江】火焙魚
    所以做火焙魚是很容易取材的。我們村莊裡的嬤嬤主婦都會做火焙魚,但是要做成看相好的火焙魚,選材和火候都要把握得相當好,到老街趕早市才能賣得快,價錢也不錯。火焙魚一般取寸許兩寸長的小白條,嫩子魚,夾雜幾尾小蝦在其中也是可以的。要做好原汁原味的火焙魚,刷鍋的油不宜太厚。當年的食用油料金貴,炒菜用油都很省儉,主婦當然不會用蠻多油來刷鍋焙魚。
  • 武夷巖茶,烏龍茶大紅袍,茶界的坑到底多深?
    巖茶烘焙巖茶,是一款和火有不解之緣的茶!焙茶,就好像烹飪,同樣的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味道。而焙火的不同,就會影響巖茶最終的口感與香氣。巖茶烘焙,根據不同的火功分為輕火茶、中火茶、足火茶,高火茶。輕火巖茶,是所有巖茶裡焙火最淺的。香氣,是最高昂的,這些高昂的香氣,多為花香。
  • 平江火焙魚
    將小魚去掉內臟,用鍋子在火上焙乾,冷卻後,以穀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薰烘而成的魚。這種魚不僅好吃,也便於攜帶和收藏。更因火焙魚是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揚四海,現在成了一些賓館、酒店的桌上的佳餚。以湖南平江的火焙魚最為經典。
  • 你買的茶真的是炭焙的嗎?別忽悠,不要過度追求炭焙!吾雨茶課堂
    但失敗率又非常高,再加上炭焙還會損茶毫,進一步導致成本提高,收益和成本根本不成比例,更沒有茶農願意承擔炭焙失敗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這對制茶人的要求非常高,要有足夠的經驗,對白茶足夠了解,對炭焙過程白茶變化要了如指掌,還要靈活應對焙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
  • 別把茶葉烘乾當「焙火」
    成品茶需要乾燥,保持合理的含水量,但不一定非要焙火。 條條道路通羅馬,焙火只是茶葉眾多乾燥方式中的一種。況且,焙火之於茶葉的意義,豈只只是乾燥這般簡單,它還擔負了茶葉品質升級的「重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