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原子彈的第一印象,是從日本的廣島,長崎兩個城市開始的。二戰後期,美軍直逼日本本土,但日本拒不投降。美軍當時估算了一下,如果強行登陸佔領日本,估計要傷亡100萬個美國大兵,於是美軍決定用他們新研究的原子彈讓日本「嘗嘗鮮」,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幾天後日本就投降了。
這次原子彈襲擊讓世界看到了核武器的可怕。
據了解,這兩枚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40萬,十幾萬人下落不明,可能是直接人間蒸發了。對城市的破壞更是如此。廣島、長崎這兩座日本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築物有60%被徹底摧毀了,而且整個城市布滿輻射物,倖免遇難的居民往往都遭受了嚴重的輻射痛苦死去,他們的後代也出現了很多畸形兒。
從那個時候開始,原子彈就被全世界公認為非人道的武器,雖然世界大國有許多都擁有原子彈,但誰也不敢開這個頭,因為首先使用原子彈的國家將承受毀滅人類文明的責任。所以人類雖然因為原子彈感到恐懼,但也是因為原子彈,二戰後世界大國之間沒有發生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大部分原因要得益於原子彈的巨大威懾力。
但是似乎全世界都忘了,現在的廣島、長崎竟然奇蹟般發展起來,不但經濟發達,還成為了日本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要知道再當時,美國專家曾斷言,廣島、長崎在一百年內都不可能發展起來,因為它們已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種局面呢?
難道核武器對地球環境的危害被人類誇大了?
日本廣島和長崎在經歷原子彈攻擊幾年後就開始了重建工作,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核輻射這種事,因此遭受二次輻射的人也有不少,但城市還是建設起來了。等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廣島和長崎就已經生活了大量的人口,而且科學家測定這裡的核輻射已經達到了人體可以接受的標準線以下。這表明核輻射的擴散和稀釋要比人類所想的要快很多。
看到廣島和長崎的現狀,當時的蘇聯也開始動了一些腦筋,蘇聯人竟然想到了用核彈去炸水庫,果然是方便快捷,而且事後也沒有發現水中有巨量的核輻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實際上,核輻射的稀釋程度和氣候有很大關係,因為廣島和長崎臨近海邊,而且是季風氣候,每年都會有颱風光顧,所以這裡的核輻射就很快稀釋到了太平洋中。再加上日本人口密集,開發這兩座城市非常早,所以現在也就成為了可供人類居住的城市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美國使用的原子彈威力有限,輻射總體上來說比較輕的緣故。
然而,一旦原子彈的危害沒有人類想像中那麼大,會不會促使有核國家使用原子彈呢?這個傾向是非常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