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地區列車餐飲加工基地的員工在現代化的加工車間裡製作盒飯和各種菜餚。本報記者 吳鏑攝
本報記者 金可
脫下大衣、穿上白大褂,戴上一次性口罩、帽子,再一腳一隻藍色鞋套,都換完了,還要站到風淋房裡吹風消毒。想進列車配餐基地原來如此「麻煩」,記者光進門就花了20分鐘。
「食品安全,馬虎不得。」北京列車服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朱永茂打量著記者的裝束,仔細檢查看還有哪不合格,「帽子往下拉把耳朵套進去。」他說,如果是這裡的工作人員,上班前還得洗澡、洗手、泡腳,更麻煩。
北京地區列車餐飲加工配送基地,坐落於北京市大興區蘆花西路,總投資4億多元,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設計能力日產10萬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餐食加工生產基地。昨天一大早,記者前去探訪這個從未向媒體展示過的鐵路配餐基地。
在二層熱廚車間,巨大的玻璃窗內,三四排大圓鼓狀的炒鍋一字排開。30隻燃氣炒鍋、蒸汽炒鍋、攪拌式炒鍋一應俱全。工作人員指著這些「大肚子」炒鍋告訴記者,這些大傢伙很能幹,一隻鍋就能炒出300公斤菜,裝盛200多份。每次炒菜都要用掉一整桶5公斤油。
炒菜炒什麼也有講究。帶刺魚、帶骨肉、豆角類、葉菜類、粉絲粉條等食材因為食用不便或容易軟爛,都被排在菜單之外。
米飯車間面積在基地可是數一數二的。在米飯車間內,蒸騰的水汽飄在屋子上方,白霧蒙蒙。朱永茂說,到了夏天,房間裡真如桑拿房般溼熱。蒸米飯在家是件簡單的小事,但在配餐基地,蒸米飯可算得上是一項工程。儲米、洗米、蒸飯、出鍋,然後裝進分盤車,進真空預冷機降溫打冷到2℃,然後取出、切分成300克一塊,然後經自動封膜機裝封,之後再次打冷,方能入庫。
配餐基地的盒飯主要供應動車和高鐵,也包括一部分T字頭、K字頭的既定列車。目前基地每天產量在8000到9000份,預計春運期間要達到1.5萬份左右。配餐中心採用的是冷鏈加工技術,每天17時,剛出鍋的飯菜整齊裝箱。22時,幾輛冷藏專用車啟程開運。24時,餐盒抵達北京南站成品庫。次日5時,餐盒上列車。所有菜品都是冷藏保存,保質期3天,食用時需經微波爐加熱。如果食品過期會被貼上報廢籤。
配餐基地共有4大類119個品種,其中,冷鏈食品25種、中西面點25種、醬滷製品14種、蔬菜和肉食半成品55種。紅參牛肉、冬筍肉片、紅燒獅子頭、香芹雞絲等18種冷鏈套餐都是配菜基地的招牌菜。目前,餐盒的定價分15元、20元、25元、30元、45元5個檔位。有一葷兩素和兩葷一素這兩種搭配。每天配送中,15元餐的比例最大,佔30%;30元餐則賣得最好,這個價位的梅菜扣肉、紅燒雞腿、紅燒獅子頭都很受歡迎。
首趟臨客北京站開出
本報訊(記者 金可)昨天15時50分,今年春運首趟臨客由北京開往哈爾濱的1905次緩緩開出。而這趟臨客的服務工作則由北京車輛段工作人員兼職。
北京車輛段原本擔負列車檢修工作。春運期間,車輛段要承擔87對圖定列車,以及59組臨客的日常檢修工作。但春運鐵路部門人手緊張,這些「火車醫生」們也承擔起了客運任務。
據介紹,今年的春運列車檢修,將杜絕水箱、管系和鍋爐漏水,採暖系統循環不良的問題。同時將杜絕客車燈不亮、臥鋪坐席不適、車窗和車門密封以及窗鎖不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