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郵筒開一次就封? 有關部門:去留暫未知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全中國最大的郵筒」。

  最近紅專廠、星坊及北岸創意園可能拆除的消息牽動市民心

  星坊60收到限期拆除令、紅專廠也傳出拆除或易地搬遷的消息,而另一個從未正式運營的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也即將消失。近日廣州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頻傳各種噩耗,牽動不少本地文藝青年的心。

  近日,因建有中國最大郵筒而聞名的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也傳出要拆掉的消息。後經過文廣新局局長確認,該園區已經劃入金融城一期規劃,「大郵筒」的去向目前尚未確定。

  記者調查發現,星坊60是因租約到期業主啟動舊廠房改造而即將拆除,紅專廠是拆還是搬則未有定論,另一個因建有中國最大郵筒而聞名、號稱要建「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事實上僅只在亞運前舉行了一場秀,從未正式運營過,「大郵筒」從未收發過信件,投遞口早已封死。

  歷史·現狀

  「大郵筒」僅為亞運秀一次 30年後收信夢想難成真

  琶洲大橋旁的珠江北岸文化創意園門可羅雀,算下來,從2010年10月15日正式揭牌,到2012年11月閉門謝客,其開放時間僅兩年。

  走向「9號碼頭」的大門,高15米的「大郵筒」就坐落在裡面,現在警示帶和廢木板封閉了入口。沿著筒壁的斜梯一路爬到二樓高的投信口,已經被封死了。

  「說好的30年後開筒投信約定呢」、「裡面的信件怎麼辦」、「它能保留下來嗎」……針對「大郵筒」拆遷的傳聞引起的熱議,廣州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一一回應:除了2010年為迎接亞運「大郵筒」第一次亮相寄出了信,其後從未收發過信件。

  2010年,廣州北岸文化碼頭創意產業園進行運營商招標項目時,其中附有一項前提,即是配合亞運會舉辦「寄語亞運——百萬情書愛廣州」活動。當時,運營商將一棟設備房舊建築改造成「大郵筒」,與郵政談妥,在外牆上使用了「中國郵政」等字樣,還有專用郵編510888。據測算,它至少可容納500萬封信件。

  隨後,「大郵筒」僅在揭幕日開筒了一次:10月15日向市民發起徵集各種亞運祝福的「情書」。其中有兩個項目,號稱可以寄給「30年後的自己」和「30年後我的小孩」。

  「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傳說,30年才開筒一次。實際上,舉辦完那次活動後,因為創意園的產權問題一直沒談下來,『大郵筒』也中止了郵遞服務,現在裡面一封信也沒有。」負責人說,兩個「30年」的項目,也僅僅建立在「大郵筒」能正式運行的前提下,努力的一個方向而已。

  意見·規劃

  創意園「壽命」有長有短

  發展不佳可能就被淘汰

  文化界:

  望多聽市民及專家意見

  一位曾直接參加廣州市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文化界人士介紹,在珠江北岸利用現有工業廠房打造大規模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最初規劃就曾設想建成一個佔地45.5公頃、「未來將成為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也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創意文化公園」。他建議這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保留與否還是要多聽一聽市民及文化專家的意見。

  文廣新局:

  「大郵筒」去留暫未知

  廣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志強回應,其實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從未正式納入規劃、正式運行,當初就是個「臨時建築」。目前其已納入廣州金融城一期規劃,「大郵筒」的去留暫時未知,但要服從整體規劃。

  他透露,目前廣州有36個文化創意園,僅有12個發展較為成熟。有些長期規劃,有些如珠江北岸文化創意園是臨時性的,有些自身發展不佳就將被淘汰。創意園是拆是留,要看三個條件,是否有文物建築、有特色遺存以及經營業態是否發展得好。「最近紅專廠討論很火,但是金融城二期開發未到時候,目前討論為期尚早。」 文/何瑞琪、劉顯仁

  圖/莫偉濃  文化創意園

  冰火兩重天

  廣州文化創意園總數:36個

  其中12個發展較為成熟:

  廣州最早建立的信義會館

  倡導跨界藝術的1850文化創意園

  以電影庫見長的太古倉

  以服裝、服飾為主題的TIT創意園

  近期傳出拆遷消息的創意園:

  星坊60收到限期拆除令

  紅專廠傳出將拆除或易地搬遷

  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或將消失

  連結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主要職責之一為「協調、指導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源自市文廣新局官網)。據悉紅專廠、星坊及北岸創意園的拆遷規劃由該部門負責。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郵筒亮相廣州 可容納500萬封信件
    中國最大郵筒掀起「蓋頭」。記者楊勤攝本報訊 (記者石善偉 實習生鄒華華)昨天,與琶洲展館隔江相望的廣州北岸文化碼頭,超級「巨無霸」郵筒掀起蓋頭,驚豔亮相。這是中國最大的郵筒,高約15米,是原熱電廠一棟運煤設備房的一部分,它的通體呈深綠色,上面蓋有亞運徽章,它擁有光滑飽滿的筒身、頂蓋凸出的筒帽、長長的「嘴巴」(投信口)、大大的後門(取信口)。
  • 「最大郵筒」真的屬於過市民嗎
    廣州老城區裡,珠江北岸的碼頭上,立著一個「中國最大郵筒」。它如果有意識的話,最近也許得大大地為「自己是啥」這個問題犯愁。    就在半年之前,它還毫無疑問地是當地標誌性的「大郵筒」。它身高15米,頂部凸出的筒帽與光滑飽滿的筒身上刷滿了綠漆,正中顯眼處是醒目的黃色「中國郵政」字樣。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原來張先生正在上二年級的兒子開始學習寫信了,孩子寫了一封家書準備寄給在老家的舅舅,張先生便帶著兒子上街找郵筒投信,誰知父子倆在城中區走了多條幹道,找了半天都沒見到郵筒身影。最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他們才在大十字郵局找到郵筒寄了信。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在隨後的周五,記者來到沙嘴郵政沙嘴投遞部,跟隨投遞員許國石去取信。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新洲南路的郵筒前,打開箱門,一封信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郵筒裡。他鄭重其事地把它裝進自己的郵包,還順手拿塊布擦了擦郵筒,再對準箱門內側的條形碼掃碼。「這個是電子化監控手段,有點類似於打卡,表示今天已經開過箱了。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裡爾克《秋日》誰在寫信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郵筒引發的「回憶殺」在這則網貼下,許多網友留了言。「這讓我想起了喜歡寫信、寫明信片的學生時代」「曾經瘋狂寫信交友!「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日漸被人們淡忘的郵筒(圖據CFP)  「記得去年年底給自己郵了一張明信片,懶得去郵局就把明信片投進了郵筒,貌似郵一年了?」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中國最大郵筒期待百萬「情書」
    中國最大郵筒期待百萬「情書」高15米、直徑13米,可容納500萬件信件鄭秋琳 薛燕妮2010-11-01來源:    10月15日,在與琶洲展館隔江相望的廣東省廣州市北岸文化碼頭,可容納500萬件信件的中國最大郵筒——廣州市北岸碼頭郵筒驚豔亮相。
  • 書信蹤跡難尋郵筒失寵 3個郵筒周末僅有十幾封信
    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美好記憶的郵筒似乎與現在車水馬龍的步調有些格格不入,但它同時作為城市一項基本的設施建設,依然肩負著通信普遍服務最本質的責任。信件較少主幹道郵筒屈指可數  記者調查發現,在東營東城市區除了每個營業網點室內和門外各設有一個郵筒外,主幹道上的已屈指可數。5月22日上午11時,記者在東城運河路見到了前來開啟郵筒的投遞員柳衛琪。
  • 棗莊9郵筒一天只收十幾封信 基礎設施不取消/圖
    9個郵筒查兩遍,一天只有十幾封信  今年53歲的張建國,從2010年6月份開始,獨自一人擔起了9個郵筒的開箱、取信的工作。「因為信件越來越少,之前是兩個人的工作,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了。」張建國說。  每天早晨8點半,張建國便騎著自行車,開始了一天之中的第一次取信工作。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 緬甸一家知名的海鮮餐廳被反洗錢部門查封!疑似與若開武裝有關
    仰光省警方消息,1月9日午間,達梅鎮區阿多路的一家餐廳被反洗錢部門查封。據悉,1月9日午間,警方、特別偵探局與反洗黑錢部門負責人趕到此餐廳進行調查後進行了查封。警方在餐廳門口懸掛了告示,此餐廳被反洗錢事務偵查部門查封,任何人不可侵入,不得轉移破壞,否則將被依法追究責任。為何查封該餐廳,特別偵探局等部門暫未公開說明。但是,當所有人都雲裡霧裡不清楚發生了何事?
  • 尷尬郵筒:自己「吃不飽」 別人找不著
    此外,擬近期向城管、規劃局等相關部門申請,在贏之城正門(連江路)外的郵政報刊亭處設立一個郵筒,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南方日報記者 魏金鋒  記者調查   一天只有兩封信 郵筒大多「吃不飽」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銀泉北路郵局,發現該處郵筒上面顯示每天開箱兩次,時間分別為早上11點和下午4點。
  • 蕪湖市每隻郵筒每天收不到2封信(圖)
    昨天,是世界郵政日,記者從市郵政局了解到,現在全市每隻郵筒平均每天收信不到2封,手寫信件的比例每年都在下降。曾經那些寫信時的溫柔,寄信時的期盼,收信時的激動,幾近變成遙遠的記憶。  郵筒失寵 平均一天收不到2封信  市郵政局弋江區投遞站的朱金鳳大姐已經在郵遞員崗位上幹了12個年頭。
  • 你的地方·招募|請你用一次郵筒:檢看「綠色通道」中的記憶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一處郵筒郵筒,最早出現於唐代,文人寄送詩稿時,常常會使用竹筒將其封好,始稱詩筒。而詩筒再交郵驛寄遞,又稱郵筒。現當代的郵筒,先是圓形鑄鐵式的,後來還採用鋼板、水泥、木料、鋼化玻璃等多種材料製成。有筒形和箱形兩種,顏色通常為墨綠色。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郵筒收遞員多嗎  專職人員僅1人,其餘由片區郵遞員兼開  1989年至1993年,廈門郵筒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家信尤其多;1993年至1998年,個別片區的郵筒信件量較大,比如廈門大學校園內的郵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遇到春節等重要節日,整個郵筒都是滿的,有時一天要開兩次以上。」
  • 你知道溫州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溫州市郵政包裹業務局副局長王勝儒說,那時郵筒因隨處可見,群眾如果想寄信就很容易找到。如今,信件量不斷減少,郵筒的數量也不斷減少。  早些年,郵筒為四方形,兩側為有機玻璃,可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當時之所以推出這種郵筒,也是一種創新,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進行郵筒的日常維護。不過這種郵筒容易損壞,風吹雨淋後以及人為破壞,使得郵筒數量不斷自然減少,加上隨著寫信人數減少,就沒有再去設立新的郵筒。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郵筒收遞員多嗎  專職人員僅1人,其餘由片區郵遞員兼開  1989年至1993年,廈門郵筒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家信尤其多;1993年至1998年,個別片區的郵筒信件量較大,比如廈門大學校園內的郵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遇到春節等重要節日,整個郵筒都是滿的,有時一天要開兩次以上。」
  • 中國遊客在韓國將郵筒當垃圾桶 或因文化差異
    核心提示: 繼找不到公廁之後,中國遊客出國旅遊又遇到找不到垃圾桶的尷尬。韓國《朝鮮日報》9日呼喊「救救郵筒」,抱怨中國遊客習慣性地往韓國郵筒裡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