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劇」《鶴唳華亭》熱播於網絡,它雖處在架空歷史的時代背景下,卻很好的體現了宋代的衣食住行,讓觀眾品味一席饕餮盛宴。
《鶴唳華亭》展現出故事性極強,開篇即從太子冠禮始,矛盾衝突一個接著一個,情節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轉再反轉,直至引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從而形成一個單獨的故事單元。最後,再對這個故事單元進行小結,復現所有的隱藏線索,形成完整的故事閉環。
基本上,整部劇就是遵循上面的套路向下延展的,2-3集之間就可以講述一個單獨的故事,一個連著一個,最後由眾多的小的故事單元,形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故事。
在此結構之上,《鶴唳華亭》還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人物之間的感情線、鋪墊主角悲劇式結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讓觀眾在觀賞華麗的舞美、逼真的宋代風土人情的同時,感受著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下面,杜達試著從太子蕭定權的「父」情線角度,解讀本劇。
01稱一聲「皇上」是君父,道一聲「爹爹」是父子。
在階層等級森嚴的皇權社會,兒子們一般稱呼父親為「父皇」「皇上」,這種稱呼意味著疏遠和隔離;普通人家的孩子卻會稱呼父親為「爹爹」,對於父親來說,這是最動聽的稱呼。
蕭定權作為皇太子,平日裡自然稱呼父親為「父皇」,這也是一個臣子應守的禮儀。而當他以太子的身份欲求而不得時,試圖用一聲「爹爹」的稱呼來提醒父子關係,讓天家的高不可攀一下子變得平易近人。
原來天家也是家,皇帝和太子也是普通的父與子,只是,這對皇帝父子的關係並不融洽。
在中國的父子關係中,父親往往代表著權威和嚴苛,平日裡不苟言笑是常態,動輒批評教育,再不行就是一頓「打罵」,而皇帝的家教自然更加的嚴格。
詩人辛泊平在談到父親關係時寫道:「父親」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讀著親切但實際上異常糾結的一個詞彙,他是威嚴的註解,是沉默的力量,是一種監視和限制,是不自由的前提。……父親以他特有的方式惦念自己的孩子,而我們卻因為種種錯位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也缺乏及時的回應。
「威嚴」「沉默」「監視」「限制」「不自由」,這些元素在《鶴唳華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一方面是中國式父權的表達形式,另一方面是皇帝對太子獲得大臣追捧和母族支持的究極忌憚。
02皇家事,既是家事,更是國事,但父愛子的心未曾變
《鶴唳華亭》中,太子蕭定權和大王蕭定棠上演了一出出異常精彩對手戲,而皇帝蕭睿鑑作為「導演」和「裁判」全程參與,而且皇帝本人在掌控全局的情況下明裡暗裡的幫襯著大王。
對此太子不解、太傅不解,佔據道義的一方認為這是皇帝對大王的偏愛;大王不懂、中書令也不懂,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一方認為這是皇帝對太子的不滿和對大王爭寵的暗示。
事實上,皇帝已經在與近臣的交談中說的清清楚楚,「王爺先是兒子,太子先是臣子」。兒子,是父親的至親,天生就該寵著;臣子,是皇帝的下屬,背鍋、打壓、幹髒活本就是份內。
對於大王,皇帝只有一心的維護,即便他犯了錯,也不會過於責罰;對於太子,除了兒子的屬性之外,臣子的屬性更是排在了第一位,臣子犯錯有錯必究。只是當太子犯了大錯,臣子的身份擔不住了,皇帝才會在「太子還是兒子」的邏輯框架下給予守護。
在「太子是兒子」的邏輯下,國事轉化成為家事,皇帝化身為父親,太子變身為兒子,一切變得順理成章。只是由於慣性使然,或者說公式臉譜帶的久了,無論是皇帝還是太子都以為自己自始至終都只是皇帝與太子,卻忘記了父與子的身份。
杜達念書時,曾經學習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中父親送站時的一段是最精彩的部分: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軌,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軌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軌,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過鐵軌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
這一段之所以精彩,是因為父親對兒子的愛隱藏在平凡的舉動中,父親愛孩子自然而然,完全出於下意識,如高山流水,如大江東去,父愛不用說出口,不需要被理解,亦不求得回報。
《背影》與《鶴唳華亭》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父愛深沉、委婉,只是《背影》中的兒子感受到了這份愛,而《鶴唳華亭》的蕭定權卻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未能深切感受。
0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言傳身教和捨身衛護讓太子與太傅情同父子
蕭定權幼時喪母,母親過世當晚,卻因皇帝父親的狠心腸未能床前盡孝,以至於抱憾終身;皇帝父親心懷國事,又子女眾多且偏愛長子蕭定棠,對於蕭定權自然是父位缺失。
可以說,太子蕭定權年幼時喪母失父,他缺失了父母的優質撫育。按照[美]奧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研究理論,蕭定權大概率面臨原生家庭問題,成年後大概率形成人格障礙。但是,一個人的出現讓他擺脫了原生家庭影響,成為受眾多大臣信服、舅父欣賞的人。
這個人就是太子太傅、尚書盧世瑜,他教育太子學習文化知識,教養太子做人做事,陪伴太子長大成人,呵護太子免受傷害。
蕭定權本是皇后嫡出,早早就被立為太子,由於太子太傅盧世瑜的德育教育和言傳身教,修得一身德與才,只是因為皇帝父親的嚴苛而處處受制。
他視盧世瑜為治學上的偶像,為治事上的標杆,為治人上的典範,侍之以師,待之如父。正是這種「父子」情深才讓太子半夜登門討食、書法有成時首先分享喜悅,以及不忍老師致仕回鄉變得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
而盧世瑜也確實沒有辜負太子,他待太子如己出,不但將一身的學識傾囊相授,更是一路扶持幫襯,甚至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之護航。
可以說,蕭定權和盧世瑜之間的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父子情,更加讓人感動,這份感情已然超脫一般,得以無限升華。
實在地說,中國人還是更中意大歡喜結局,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皆準,而《鶴唳華亭》卻反其道而行的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這與近年來網播大火的美國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何其相似。
曾有人分析為什麼大批世界範圍的粉絲逐年逐季逐集的追看《權力的遊戲》,分析的大意是劇中的關鍵人物突然死亡讓觀眾在心理上出現劇烈的波動,突變的劇情事實上是好奇心的黑洞,這種悲傷的情緒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也許《鶴唳華亭》不能達到《權力的遊戲》的高度和影響力,但是至少在故事情節上確實做出了大膽的嘗試,而豆瓣評分7.3、IMDb打分7.7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