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時在北朝鮮的共產黨人分為三派,一為國內派;二為蘇聯派,即蘇軍入朝後從蘇聯返回朝鮮的共產黨人,金日成是代表;三是"延安派",即北朝鮮解放後從中國解放區回去的共產黨人
美蘇主導託管流產
美蘇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北兩半部以後,各行其是,使南北朝鮮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美軍進駐南朝鮮後,成立軍政府統治南朝鮮,不僅把日本總督府的原有體制和行政機構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而且讓被解職的日本人留下來擔任顧問。軍政府不承認日本宣告投降後在南朝鮮各地紛紛成立的人民委員會。1945年9月間,前日本朝鮮總督府樞密院議員金性洙在南朝鮮成立了代表大地主的"韓國民主黨"。10月中旬,親美反共的李承晚從美國回到漢城,他後來成為軍政府在南朝鮮著重扶植的人物。
蘇軍進駐北朝鮮後,控制了北朝鮮,通過各地人民委員會行使管理權。人民委員會中包括共產黨人和民族主義者,但蘇聯重點依靠前者。當時在北朝鮮的共產黨人分為三派,一為國內派,即原在北朝鮮從事革命活動、以樸憲永為首的朝鮮共產黨在北朝鮮的成員;二為蘇聯派,即蘇軍入朝後從蘇聯返回朝鮮的共產黨人,金日成是代表;三是"延安派",即北朝鮮解放後從中國解放區回去的共產黨人,包括武亭、金抖奉、崔昌益、金昌滿等。在這三派中,蘇聯著重扶植蘇聯派,特別是金日成。1945年10月間,蘇聯佔領當局召開北朝鮮五道人民委員會代表會議,成立五道管理局,作為北朝鮮政府的雛型;同時還成立朝鮮共產黨北朝鮮局,由金日成任第一書記,把北朝鮮的共產黨組織置於金日成的統一領導之下,實際上獨立於總部設在南朝鮮的朝鮮共產黨。
很顯然,朝鮮半島兩半部背道而馳,拉開距離,使朝鮮面臨著分裂的危險。在1949年12月下旬的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上,應美國的要求,對朝鮮問題進行了討論。三國當時仍想通過四國託管實現朝鮮的獨立和統一,決定由駐朝鮮的美軍司令部和蘇軍司令部派代表組成聯合委員會,同朝鮮民主政黨及社團就成立臨時朝鮮政府一事進行諮商,然後由美蘇聯合委員會提出建議送交美蘇英中四國政府考慮,最後由美蘇兩佔領國拍板。美蘇聯合委員會同將成立的臨時朝鮮政府諮商後,應向四大國提出如何由它們對朝鮮實行五年託管的建議,供它們考慮決定。
莫斯科會議的上述決議,在朝鮮引起了強烈的反對。除共產黨及其影響下的少數政黨和一些社團外,其他政黨及社團幾乎一致反對託管。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進行其諮商工作。蘇方主張只有支持莫斯科協議的政黨和社團才有資格被諮商,美方當然不能接受。反之,美方提出參加諮商的名單中,居然包括425個南朝鮮政黨和社團,其成員總數達7000萬人,而當時南朝鮮的總人口不過1800萬人,蘇方要求審查這些政黨和社團的申請書,但為美方所拒絕。結果,蘇美聯合委員會陷於癱瘓,莫斯科協議成為廢紙。
南北分立
在全國性的政府無法建立的情況下,南北雙方進一步沿著分立的方向走下去。北朝鮮的一些民族主義者紛紛南逃,其領導人物曹晚植曾擔任五道行政局局長,也因反對莫斯科協議而從北朝鮮政治舞臺消失。北朝鮮實際上形成了蘇軍控制下共產黨專政的局面。1946年2月成立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1947年2月又創建了北朝鮮人民會議,由其選舉產生了北朝鮮人民委員會,從而使北朝鮮的政權機構日趨完備。臨時人民委員會以及後來的人民委員會均由金日成擔任委員長。臨時人民委員會成立後即在北朝鮮陸續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特別是土地改革。
在南朝鮮,美軍軍政府1946年宣布共產黨非法,決定保留原有的土地所有制,還創建了半任命、半選舉的立法議院,在90名議員中半數以上是大地主、大資本家和前日本殖民政府的官員。1947年又成立了南朝鮮臨時政府,以"民政長官"為首。當然,無論是立法議院還是民政長官均須聽命於美佔領軍司令部。
在朝鮮出現了一個國家,兩支佔領軍、兩個政府的情況下,1947年9月,美國把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11月,聯大通過決議,設立由8個會員國代表組成的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在全朝鮮按人口比例原則舉行議會選舉,產生全國性政府,建立統一的武裝力量。美國企圖利用聯合國的旗號,憑藉南朝鮮在人數量上的優勢,通過所謂民主大選讓南朝鮮吞併北朝鮮。由於蘇聯反對聯合國上述決議,並且不讓聯合國臨時朝鮮委員會進入北朝鮮,聯大特別會議在1948年2月決定只在南朝鮮舉行單獨選舉。通過5月底的這一單獨選舉而成立的南朝鮮國民議會在7月制定了"大韓民國憲法",選舉李承晚為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正式成立。
作為反措施,北朝鮮在8月25日也舉行選舉,由此產生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於9月上旬通過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任命金日成為這一新國家的內閣首相。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誕生。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又進一步分裂為兩個國家。
撤軍與南北邊境衝突加劇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成立,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就致電蘇美兩國政府,要求承認北朝鮮的新政府,並從朝鮮撤出各自的軍隊。蘇聯很快就接受了北朝鮮的要求,並提出撤軍的具體時間表,從1948年10月下旬開始,1949年1月1日前結束。蘇聯呼籲美國同時撤軍,但不以此作為蘇聯撤軍的條件。
蘇聯所以決定撤軍,主要是因為當時朝鮮南北雙方的力量對比有利於北方,蘇聯所支持的金日成政權已經在北朝鮮站住了腳,控制住了局面;北朝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也比南朝鮮要好得多;同時,1948年2月8日正式宣告成立的朝鮮人民軍,在兵力和裝備上都不亞於南朝鮮的部隊。在此情況下,蘇聯提出美蘇同時撤軍、"朝鮮問題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響亮口號,實際上是將美國的軍,使美國為難。
美國的軍方領導人在美軍進駐朝鮮後不久就主張從朝鮮撤軍。二戰後美國迅速而大規模地縮減軍費和兵力。五角大樓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出發,認為不值得每天花100萬美元在朝鮮維持兩個師的部隊。但美國務院以及美駐南朝鮮的最高軍政官員均認為南朝鮮經濟情況惡化,政治局勢不穩定,繼1947年大邱起義之後,1948年又先後爆發了巨濟島起義和麗水起義,而後兩次起義又突出地反映了北朝鮮在南朝鮮進行的"顛覆活動"不容忽視,因而反對美國撤軍。美國佔領軍司令部甚至要求增兵。李承晚政府也加緊製造邊境事件,企圖以此說明南朝鮮面臨巨大危險,從而把美國拉住。但聯合國大會1947年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中曾規定美蘇雙方在朝鮮臨時政府成立後的三個月內從朝鮮撤出各自的軍隊。如今全朝鮮臨時政府雖未建立,但大韓民國政府已經產生,並被聯大在1948年對朝鮮問題的新決議中確認為"朝鮮惟一合法政府",同時,蘇聯已經把自己的軍隊在1948年底全部撤出了朝鮮。這時如美國仍拒不撤軍,不但使自己在政治上十分被動,而且明顯暴露出南朝鮮當局不能自立的弱點。再加之當時麥克阿瑟也主張美國儘快從南朝鮮撤軍,在西太平洋只守住從菲律賓到阿留申群島的一條島嶼防線。
因此,杜魯門政府在1949年3月終於決定於當年6月底以前把美軍全部撤出南朝鮮。另一方面,它決定尋求國會批准對南朝鮮的三年經濟援助計劃,並提供足夠的武器來裝備一支為數達十萬人的南朝鮮保安部隊,以便穩住南朝鮮的局勢。
美軍撤出南朝鮮之後,南北之間早已開始的邊境衝突加劇了,其中絕大部分是南朝鮮挑起的。美國駐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羅伯茨(WILLIAM ROBERTS)向華盛頓報告,1949年8月在38線附近所爆發的幾起武裝衝突時也指出:"南朝鮮人急於北侵",他不得不警告南朝鮮人說,如果他們對北朝鮮發動戰爭,美國將撤出軍事顧問,並停止經濟援助。當時除了陸上的邊界衝突以外,還發生過南朝鮮海軍進入北朝鮮沿海攻擊其船隻、甚至襲擊其港口的事件。
因此,一位研究韓戰史的南朝鮮學者曾說:"很難認為只是在1950年6月25日首先發起那場全面進攻的一方應該為韓戰負責。這不僅是因為北南雙方都不斷地表示要用武力佔領整個朝鮮半島,而且還因為雙方的邊界衝突一直持續到韓戰爆發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