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的「五五斷更節」,是眾多網文作者對相關不公平合同的一次圍剿。
但是,引發網文作者群集體斷更舉措的,僅僅只是因為平臺的一紙合同嗎?網文作者們為何如此「敏感」?
「其實,一開始我對於(網傳合同)條款是無感的。」
李騫是一名90後網文創作者。他告訴懂懂筆記,自己的本職工作是研發工程師,業餘時間兼職在網文平臺上創作小說,可謂純粹是興趣愛好,類似「大劉」(劉慈欣)那樣的心態。「我寫網文,本身就沒當做什麼賺錢的事情。」
躁動氛圍感染,腰部作者斷更
但是,就在五一節當天,他被另一位認識的網文作者拉進了一個釘釘群,群裡有上百群友,而且正在義憤填膺地討論著什麼。
據那位朋友介紹,這個群裡都是網文創作者,聚在一起是為了商議如何討伐閱文官方推出的「霸權」合同。作為一名經常「撲街」(即創作不獲平臺籤約)的創作者,李騫一開始並不是很在意。
「可是群裡的網文作者們聊得很激動,在那樣的的氛圍下,我也不好多說什麼。」最後,群裡大部分網文作者同意為了響應「五五斷更節」的號召,都計劃在五號當天斷更。然而,也有小部分網文創作者並不同意斷更,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李騫解釋,作為網文作者,只有每日更新網文才能拿到平臺的全勤獎勵,如果斷更了一天,就意味著作者將失去5月份的全勤獎,「而且斷更也會影響訂閱量,很多專職作者,尤其是訂閱量比較大的,都不太願意影響自己的全勤獎和訂閱量。」
但是,胳膊始終擰不過大腿,大部分支持「五五斷更節」的網文作者開始給這一小部分人講道理。有的作者稱,如果不趁著輿論的大勢「圍剿」、討伐官方平臺,以後對於作者的壓榨或變本加厲。「有的作者甚至還拿出了馬丁·尼莫拉的著名詩歌,勸告群裡所有的網文作家,如果這次不抗爭,以後官方再欺負大家就再也沒有人站起來說話了。」
李騫表示,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最後所有群內的作者都承諾會參與斷更。
不過,讓他和群裡作者都感到氣憤的是,即便大家都在5號當天暫停更新,卻遭到了平臺部分頭部作者的「爆更」反擊。所謂「爆更」,指的是在當天連更多期內容,「最多的一位作者在那天連更了四、五篇,可把訂閱的讀者們樂壞了。」
李騫開始認識到:所謂的「五五斷更節」並不是一邊倒的網文作者討伐官方平臺,而是平臺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一次博弈。
儘管平臺此後陸續發文闢謠,並試圖平息風波,但是群裡的作者們並沒有因此冷靜下來,甚至有人表示停更對官方缺乏威懾力,應該做出更多的舉措。
「現在大家還在醞釀下一次行動,其實,部分作者是在這種氛圍下裹挾著參與。」當問及參加「五五斷更節」後的感受時,李騫嘆了一口氣表示,自己也是腦子一熱才參與的作者之一,「其實參不參加都覺得日更太累了,已經對這個(網文創作)失去信心了。」
實際上,網文創作真的只是累嗎?
「敏感」的創作者,對流量積怨已久
「網文創作者的苦,年輕作者是無法完全理解的。」
相比李騫,陳曉婷的網文創作經歷顯然長了許多。她告訴懂懂筆記,從2010年開始,還是大三學生的她就已經開始創作網文小說,至今已經整整十年。
在過去的十年間,她一共創作了八篇不同風格的網文小說(中篇),只有三部作品獲得了平臺上架。而這十年時間,她認識的不少圈內作者都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
入行一段時間的網文創作者都知道,平臺是作者創作內容的分發平臺,也是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個人收入的多少取決於續更獎勵以及收費分成,「一般而言,LV1的新人每天都續更,月全勤獎也就是幾百元,不過作家等級越高相應收入也會更多。」
陳曉婷表示,平臺的作者從lV1到LV5收入差距明顯。前面的幾個等級都拿的普通合約,LV1月收入基本800以下,到了LV2大約是1200到2000之間。LV3算是勉強過了溫飽線,月收入約在2000~5000元。「能混到LV4的都是小有名氣了,月收入八千至一萬五,而到了LV5就是大神,和平臺的合約都是單獨的。白金作家嘛,不敢想像了,那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拿的是最高級別合約,推廣渠道,版權分成和其他作者全都不一樣!」
過去幾年間,國內網文平臺經歷了一系列的整合、併購,但是陳曉婷的創作收入卻在逐步減少。和所有直播、短視頻平臺一樣,網文平臺也在大力扶持頭部創作者,給予他們更多推薦與流量,LV5、白金與普通作者之間的資源差距是難以想像的,網文平臺創作者的「二八效應」尤為明顯。
「得到流量扶植的作家,收入豐厚,作品最後還可以IP化改編拍攝成為影視劇。」陳曉婷坦言,儘管同樣是每日更新、熬夜碼文,但能熬出頭的作者(LV4以上)和大量普通作者相比待遇好得太多,LV5年入百萬以上也都不成問題。
目前,創作了十年網文的曉婷還在受到訂閱量銳減,流量減少的的煎熬,許多作品都是因為推薦無望,讀者訂閱銳減不得不草草強行「完結」。相比日更碼字的累,投入全部精力的作品始終不被認可,更讓她感到身心疲憊,「一方面要承認水平有差距,另一方面要說這真的是命」。
「若網文作品不被扶植,不做商業化、IP化改變,90%的作者在收入上可以說少得可憐。」陳曉婷告訴懂懂筆記,很多和她一樣創作多年網文的作者,月收入大多是在三、四千元左右。一些熟悉的作者朋友因為收入逐日減少,不得不搬進城中村租住,繼續沒日沒夜地創作網文。
其中,個別創作者為了增加收入,也為了增加平臺推薦的「命中率」,一直是同時創作兩部作品,每天每部作品更新6000字,一天要碼至少12000字,「所以我能體諒那一些為了幾百元的全勤獎,選擇不參加斷更活動的網文作者,大家真的不容易。」
雖然自己參與了「五五斷更節」,但她深知這些舉措對改變官方規則的作用有限,大家純粹是為了發洩內心的不滿,表達平臺在流量扶持上的不公平。至於霸王合同為何籤了幾年到現在才爆發不滿,「我覺得也是管理方換人的誘因吧。」
周圍不少作者朋友都和她一樣,因為創作多年未獲得平臺扶持,所以對行業、平臺的積怨和失望已深,「期望高、收入低、打擊大,有一定資歷的(腰部)網文作者都性格敏感,恨不得志。」
顯然,幾乎所有「恨不得志」的網文創作者,都十分懷念曾經「青銅時代」的創作氛圍。
功利心逐年變化,創作自由成記憶
「大學時期,我就開始創作網文了,當時從沒想過掙錢這個念頭。」
從2005年開始創作網文的張宇,是這一次「五五斷更節」的積極參與者之一。他告訴懂懂筆記,早在網文創作初期,國內有許多諸如起點、瀟湘、紅袖添香、逐浪和晉江這樣的網文平臺,創作者可以根據創作的內容領域去選擇平臺、籤約平臺。
2005年之前的那兩三年,不同的網文平臺之間各具特色、百家爭鳴。儘管網文平臺眾多,讀者流量分散,但是各平臺給予了網文創作者更多的選擇權,以及更多的分發機會,堪稱網絡文學的青銅時代,「那時創作的門檻也相對比較低,大學時寫的仙俠小說,天馬行空肆意創作,而且有許多讀者觀看。」
閱讀量和忠實讀者,是支撐網文創作者持續創作的原動力。張宇回憶,在平臺間相互競爭較為公平、緩和的創作環境下,許多網文創作者雖難以一炮而紅,但卻擁有固定的讀者群體。
即便一些作者小有名氣並籤約平臺後,創作者的收入也不是高的離譜,而且作者群體的收入都相對平均,「宿舍裡的兩位室友都創作網文,有擅長都市言情的,有喜歡寫穿越、異世界的,那時大家每月也都能拿到小几百元的收入。」
當時紅極一時的頭部大作,都是普通創作者的學習榜樣,並不會因為平臺流量傾斜,而讓其它創作者覺得眼紅,甚至嫉妒和不滿,「這個氛圍,是因為網文平臺之間有一定競爭,作品之間也有一定的競合關係,機制相對也更公平些。」
但是他眼中這些「美好」的景象,都隨著2014年之後網文平臺的一系列整合、收購而「變了味」。網絡文學行業,逐漸變得越來越功利。
「最關鍵的是,一些平臺開始採取全勤機制,大家自由創作的氛圍不在了,創作者變成了機器,每天都為了完成更新任務而創作。要知道,很多優秀網文作者一開始都不是全職的,網文創作那點兒收入不足以養家餬口。」
張宇也曾經一度為了全勤創作辭去了工作,妥妥地將興趣變成了生計。在他看來,只要有收入壓力,有功利心在,創作者的心態就會逐漸變得浮躁,小說內容也失去靈魂。他坦言,這是後來許多網文創作者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幾年前頂級作家高達1億元的版稅被曝光,更讓很多人心態失衡。
「很多人其實都可以做到90個月不斷更,那時因為喜愛創作,我這幾年都是在『以販養吸』,為了寫而寫,讓我開始厭倦這種機械式的碼字創作了。」對他而言,籤約平臺、上架作品、全勤續更,只是一種維繫生活的手段,他認為網文作品的品質想要再度輝煌,行業必須打破任務式續更、功利式扶植的桎梏,讓創作者有更多自由的創作空間,公平的創作氛圍。
在他看來,這也是部分「資深」作者之所以發起斷更活動,挑戰平臺規則的最終原因,「以前熬夜寫文真的很累人,創作收入少但是有成就感。現在每月盯著分成和全勤,創作激情反而不見了。」
有不具名圈內人士告訴懂懂筆記,在經歷大規模整合、併購之後,網文平臺強者恆強的局面已經成型,大量的創作者、讀者都湧向少數幾個網文平臺。根據比達諮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在線閱讀市場份額中,閱文以25.2%,超過掌閱、書旗,位列行業三強之首。但網文平臺的本質是追逐流量,篩選、扶植部分優質內容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因此,很多創作者也在平臺的流量規則當中,逐漸失去了初心,為了收入、流量開始重量不重質,不顧邏輯、套娃創作,只為了吸引讀者眼球。
【結束語】
在這種氛圍下,一旦自己的作品不被扶持、不被推薦,很多作者便開始陷入怨天尤人、恨不得志的「死循環」當中。這種局面,既有平臺遊戲規則的約束和限制,也有網文作者心態失衡的原因。即便新的平臺入局,甚至是「免費模式」被行業重新熱議,但「敏感」的創作者如果無法重拾初心,最終也只能是活在「過去的世界」裡。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