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
4月12-13日,「溼地珍寶」挖掘之旅——蘇港澳媒體探秘2018封藏大典「雙溝珍寶坊·封壇酒」在酒都宿遷拉開帷幕。來自江蘇、香港、澳門的數十位媒體記者,以及國家文物鑑定評估師、中國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專家委員王勝利,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孫欣,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系主任高山冰組成的「探秘團」遊覽了洪澤湖溼地和雙溝酒廠,並盛讚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為「溼地珍寶」。
佳釀天成,溼地上的酒廠
穿過蘆葦蕩,繞過荷花塘,「探秘團」乘船從洪澤湖溼地出發,悠悠蕩蕩40分鐘,終於抵達了本次「溼地珍寶」挖掘之旅的目的地:雙溝酒廠。還沉浸在洪澤湖溼地美景中的「探秘團」再次被醉猿遺址、朱家槽坊、珍寶洞等一系列充滿歷史感的景點所震撼。在朱家槽坊的雅苑,「探秘團」品嘗了雙溝珍寶坊·封壇酒,感慨到「名副其實,果然是珍寶。」
洪澤湖溼地和美酒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聯繫?在13日舉行的座談會上,「探秘團」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了討論、交流。「看酒都,猿洲靈秀地,自然好酒」,雙溝酒業黨委副書記耿忠祥以一首《沁園春·雙溝》道出了洪澤湖溼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並指出目前世界上共有三大溼地產區:蘇格蘭威士忌,法國幹邑白蘭地以及洪澤湖溼地,溼地賦予了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無法複製的「生態基因」。
對此,王勝利表示十分贊同,「凡是山美、水美的地方,釀出來的酒,必然好喝」,他認為,「水稻是由溼地而產生的野生植物,逐漸被人類發展成為糧食,最後才釀成酒」,可以說溼地是酒的起源地。高山冰也指出,雙溝酒廠是「溼地上的酒廠,處於最佳的釀酒地帶」,而「溼地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遊牧耕作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水生文明到人文溼地再到蘇酒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皇室貢品,傳承百年歷史
座談會現場,王勝利給大家展示了他特地帶來的瓷器,包括隋代的青瓷酒瓶,漢代的耳杯、酒盞等。「昨天在雙溝酒廠的挖掘現場,我看到了很多瓷器碎片,大部分都是明代晚期、清代早期的,可見這裡的釀酒歷史確實十分久遠」,談及參觀時看到的考古現場時,王勝利認為一定要繼續往下深挖,「還能追溯到宋代、元代,甚至更早期的歷史。」
據耿忠祥介紹,雙溝酒廠的前身是朱家槽坊,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之子朱標在修建明祖陵時,指定朱家槽坊為明朝皇室貢酒的指定槽坊,有「明代第一坊」的美譽。而朱家槽坊所建的窖池一直沿用至今,最久長達600多年,雙溝珍寶坊·封壇酒就產自這些老窖池。2017年,經宿遷市博物館勘探,發現雙溝酒厂部分區域內疊壓著四個時期的建築遺蹟,經鑑定最晚的為康雍時期。雙溝數百年的釀酒歷史得到了進一步證實。目前,由徐州博物館和宿遷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在對該區域做進一步發掘。
高山冰則指出,雙溝釀酒歷史悠久,河湖交匯,除了產業鏈的帶動,更重要的是人文環境的積澱。他認為,還可以從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的酒文化、區域性的文化標誌和品牌形象的國家意志三個方面進一步挖掘,用酒文化來喚醒民族集體記憶,「把酒的故事和國家故事融成一體」,進而構建傳承的概念。
匠心封藏,堪稱價值典範
據洋河股份產品中心副總經理戴雲林介紹,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由蘇酒集團百位大師品評甄選、匠心打磨,且需要在珍寶洞中經過數十年的封藏,才能成就極致綿柔。「這不僅是一種工藝的傳承、細節的追求,還包含著道家的天人合一、剛柔並濟的文化」,高山冰對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的封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現在是一種快時代,但是在珍寶坊的『釀、藏、品』過程中處處體現著對蘇酒人對慢生活的追求。」
除了酒體釀造,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的外觀設計也處處體現著匠心。雙溝珍寶坊·封壇酒陶壇採用商代「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造型,整體設計以「九五之尊」帝王黃色為基調,盡顯雍容華貴,壇身行雲流水的龍紋,蘊含封壇酒傳統而吉祥的文化韻味。對此,孫欣認為,「中國人喜歡討彩頭,也喜歡把情感融入到設計中,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的設計不僅借鑑了傳統器皿的外觀,還融入了現代的審美,讓人更加愛不釋手。」據了解,雙溝珍寶坊·封壇酒產量極少,發行的每壇酒都有其獨特的身份編號,嚴格限量,且實行「一對一」的高品質個性化服務,每一壇酒都獨一無二,極具收藏和投資價值。
據工作人員透露,在4月20日舉行的蘇酒集團封藏大典上,雙溝珍寶坊·封壇酒將隆重亮相,屆時還將邀請法國幹邑白蘭地、蘇格蘭威士忌產區代表共話「世界溼地名酒」。活動最後,「探秘團」相約再聚封藏大典,再次感受「溼地珍寶」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