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珠海市古元美術館
「天地生靈·宋源文版畫作品展」於8月10日——9月10日在珠海市古元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聚焦宋源文先生的版畫作品,圍繞「天」「地」「生靈」三個主題展出共93件作品,這批作品有別於宋源文的早期之作,是對天、地、人,對自身、宇宙、自然的關照,顯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與古元先生的藝術精神一脈相承。此次展覽也是一次捐贈展,展出的93件作品將全部捐贈給古元美術館。2008年,宋源文先生在古元美術館舉辦展覽時已捐贈12幅版畫作品;2019年,適逢古元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作為古元先生的學生,宋源文先生又慷慨捐贈古元美術館81幅版畫作品。
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珠海市古元美術館承辦。
在中國現代版畫發展史上,宋源文上承三四十年代前輩版畫家新興版畫的優良傳統,下啟新時期以來中青年版畫家的一代新風貌,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他上學期間多受教於古元先生,古元先生的藝術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他的藝術軌跡,並在這條創作之路上豐厚、滋潤了新興版畫,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版畫的形式與內涵。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通過視頻在展覽閉幕上致辭
此次展覽於9月10日舉辦了閉幕式。閉幕式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專程發來視頻對展覽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他表示,宋源文先生是新中國美術培養起來的一代藝術名家和藝術教育名師,他長期堅持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畫筆和刻刀創作出大量反映生活、反映時代變遷、充分體現審美追求的藝術作品。他創作的大批版畫和水彩作品,貫穿著藝術為人民服務、藝術反映時代和生活的思想主線。他在版畫形式語言上的探索和研究,使其作品總是透溢出既精微又獨具風格的藝術面貌,對中國版畫界和美術界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宋源文先生長期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老領導,他在教書育人上傾注心力,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版畫人才,更在執掌版畫系期間拓展了版畫學科專業的發展,使中央美術學院的版畫教學從傳統形態進一步向現代形態發展,把版畫的教育教學作為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徑,中央美術學院的發展史上有著宋源文先生辛勤耕耘的深深足跡。宋源文先生在藝術的品德品質上一直是我們的良師楷模,他虛懷若谷,對學術精益求精,以自己樸實純粹的精神追求,從藝從教,在這方面他特別得到了他的老師也是我們敬愛的古元先生的教誨,可以說是把古元先生的藝術精神傳承下來,弘揚起來的一代楷模。
古元先生長女古安村通過視頻在展覽閉幕式上致辭
古安村女士講述了宋源文先生與古元老師深厚的師生情誼,並稱讚了宋源文對保護古元先生作品及促成古元美術館建成,傳承古元精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源文先生通過視頻在展覽閉幕式上致辭
宋源文先生回顧了古元先生在其為人從藝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並講述了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創作體會。
研討會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副書記黃啟明,江門美術館館長王暢懷,中山漫畫館館長鄒智怡,珠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常曉冰、珠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席湖,珠海市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林躍明,珠海市古元美術館副館長陳兆鵬、展覽部主任金凡、公共教育部主任靳雄步,江門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蘇於航等嘉賓參加了本次展覽的研討會。研討會由古元美術館館長劉春潮主持。與會專家就宋源文先生「天」「地」「生靈」三大系列作品中蘊藏的人民性、抒情性、純粹性和時代性進行了深入地解讀。
珠海市容閎學校學生現場臨摹宋源文先生作品
■ 展覽展出作品(部分)
雲在飄 絲網 平版 80x50cm 2017年
夕陽美如畫 絲網 平版 80x50cm 2018年
烏雲上面是晴天 絲網 平版 80x50cm 2018年
雲朵的綻放 絲網 平版 80x50cm 2018年
天下共月圓 絲網 平版 80x50cm 2017年
冬令 黑白木刻 70×46cm 2005年
洄遊 黑白木刻 74×46cm 2005年
空林曲 黑白木刻 56×30cm 1982年
夜闌花語 絲網 77.5×55cm 2015年
又見勁草白 黑白木刻 80×45cm 2007年
朝陽 絲網 83×50cm 2013年
春曲 套色木刻 49×28cm 1979年
黑白天地 絲網 75×50cm 2010年
天際 黑白木刻 73×46cm 2003年
長空萬點覓歸巢 黑白木刻 71×45cm 1991年
■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天地生靈·宋源文版畫作品展
主辦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
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承辦單位:
珠海市古元美術館
展覽時間:
2020年8月10日 - 9月10日
展覽地點:
珠海市古元美術館二樓一號廳
本期責編丨孫文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原標題:《「天地生靈·宋源文版畫作品展」在古元美術館圓滿舉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