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謹以此文紀念那些曾經青蔥的歲月
穿越阿里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高原風光
秘境阿里,不僅是神秘的象雄王朝、古格王朝的崛起之地,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也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如果說,西藏是內地不變的夢想之地;那麼,阿里就是西藏遙遠的夢幻之城。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即便是地道的拉薩人,去過阿里的並不多,更遑論熟悉了。位於生命禁區的阿里,擁有神山聖湖的阿里,就是這樣,讓無數人心生嚮往,又讓無數人望而卻步。
阿里,古稱「象雄」,秦漢時期的漢文史籍稱「羊同」,元朝稱「納裡」,明朝稱「俄力思」,清代始稱阿里。作為西藏自治區的七個地市之一,阿里位於我國遙遠的西南邊陲,幅員遼闊,人跡罕至,屬於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生命禁區,是藏羚羊、藏野驢、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的天堂,被譽為地球上的最後一塊淨土。
歷史上著名的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均源自此地,並稱阿里高原的「四大聖河」。獅泉河是印度河的上遊,象泉河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遊,孔雀河是恆河的上遊,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上遊。雅魯藏布江進印度後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下遊與恆河相匯後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四條發源於神山岡仁波齊周邊的大河,浩浩蕩蕩向東、向西、向南,成為孕育南亞次大陸文明的母親河。其戰略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古格王朝遺址
藏地傳說
人們總是把最美好的細節,寶藏一般珍藏在腦海深處。搬家那會兒,偶然翻出兒童時代保存在毛選裡的糖紙和紙菸盒,一股發自內心的微笑會浮上嘴角和眉頭。這類似於如今年輕人在流量小鮮肉的網紅廣告牌前合影,瞬間收穫過萬粉絲點讚的興奮勁兒。孩子的個頭已悄然超過當年的我們,可記憶依舊停留在和他們相仿甚至更加青蔥的歲月。就像阿里之行,既是圓夢之旅,也是某種形式的告別,告別曾經輕狂的過往,告別那些舊意闌珊的歲月。
默默躲在移動硬碟一角的阿里,是不變的圖像和視頻,是無法磨滅的記憶和一瞬即是永恆的往昔。偶然想起來,恍若新年鐘聲響起時,第一支射向漆黑夜空的煙花。清晰的軌跡,孤獨的身影,沒有退縮,沒有恐懼,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如青春綻放,如月色撩人,如西行的夜空裡璀璨的星河。只是,那星河過於燦爛了,七彩的星空像P糊的圖片,讓人忍不住撇撇嘴,嗤之以鼻。很多隨手拍下的原片,被攝影界的大咖善意提醒:「做」的有點過了。
大昭寺打阿嘎土的人們
歷史是需要沉澱的,人也是。身處歷史迷霧之中的你我,從來不覺得當下身邊的尋常,會是許多年以後深深隱藏的遺憾。這有點像故鄉,身處其中的人,斷然不會有刻骨銘心、愁腸百轉的鄉愁。鄉愁在遠行人的行囊中,西藏也是。那些低眉回首的舊時光,那些孤單漂泊的身影,在回味中一點一點夯實,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敲打你滿身的疲憊。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陽光般的微笑就灑滿了每個閃閃發亮的角角落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遇見,會有怎麼樣的驚喜。
說西藏要從拉薩說起,就像說拉薩要從布達拉宮說起一樣。拉薩是起點,也是終點,風車般向四周輻射。除去自駕,絕大多數遊客,進藏的第一站就是拉薩。拉薩,是衛藏地區的中心,是藏傳佛教的聖地,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藏式小酒吧
拉薩的故事,自然要從1300多年前說起。傳說,藏王松贊幹布為迎娶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而修建布達拉宮,為安放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佛像和文成公主帶來的12歲等身佛像,而修建大小昭寺。大昭寺原為存放8歲等身佛像而建,故大門朝西,面對西方尼泊爾的方向。小昭寺原為存放12歲等身佛像而建,故大門朝東,面對東土大唐的方向。後唐蕃關係緊張,傳說大唐軍隊要打到邏些(拉薩在唐代的古地名),重新請回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吐蕃人偷偷把12歲等身佛像與8歲等身佛像調換位置,並將12歲等身佛像封入大昭寺密室,門上繪製文殊菩薩佛像。女皇武則天自稱為文殊菩薩化身,唐兵自然不敢輕舉妄動,12歲等身佛像才得以保存完好。傳說傳遞了藏族人對佛像的尊崇。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金城公主的兒子藏王赤松德贊派使節與大唐會盟於京師長安。次年,大唐使節與吐蕃重盟於邏些。823年,用漢藏兩種文字將盟文刻石立碑,立於大昭寺門前。漢文碑題云:「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以盟文節目題之於碑也。」
時至今日,大昭寺門前的舅甥和盟碑(又稱唐蕃會盟碑),和大昭寺內的藏佛洞,悠悠千載,供後人瞻仰,成為一段漢藏民族交往史上的佳話。
大昭寺門前的舅甥和盟碑,又稱唐蕃會盟碑
從拉薩出發
目的地,阿里。
這次進藏,僅僅時隔2年,拉薩的城市發展之迅捷,讓人驚異,難免有物是人非之感。假期有限,恨不得把日子掰開揉碎了算計,如守財奴數銅板,唯恐浪費了。沿阿里環線,南線進北線出,中間走亞東、珠峰、穹窿銀城,一路向西。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提前預定好越野車、機票、酒店,背上行囊,出發。
9月底的拉薩,一改雨季的溫婉,變得硬朗起來。早晨有點涼了,天上霞雲朵朵,映著朝陽。近年西藏的雨水特別多,雨量也大。趕上雨季的尾巴,傍晚居然一場喜雨,空氣都潤澤了許多。拉薩河水還不是最佳狀態,水呈崑崙青玉的顏色,奔湧不息。不似往年,以翡翠色為主,或是醉人的藍,不太真實,如夢似幻。藏曆8月初,剛剛過去的是藏地的沐浴節,很多人年輕人結伴到拉薩河洗去一年的疲憊和憂傷,期盼河水能夠帶來吉祥和好運。
布達拉宮的張大人花
其實,和很多遊客簡單的體驗不同,西藏最美的季節在五一和十一前後。一個在雨季開始之前,一個在雨季結束之後。沒有雨季的幹擾,碧空萬裡澄澈,終日籠罩在濃霧雲層之中的神山雪峰,均會揭開神秘的面紗,露出迷人的真容。趕上日出或者夕陽西下,美輪美奐的日照金山撼人心魄,才算不辜負壯美山河的真誠饋贈。
夜晚更加不可錯過。一次,從珠峰返程,羊湖西岸的道路塌方了。工人在前方搶修,從傍晚5、6點鐘,直等到月隱無影,星河遊弋。貌似,這一輩子看過的沒看過的星星,突然間都來了,讓人屏住呼吸,手足無措。它們似乎也很侷促,愣愣的盯著我們,大家都很意外,一樣的發著呆。剛還煩躁的氣氛,慢慢平緩下來。車上很安靜,只有手機和相機的快門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貪婪地仰望蒼穹,心存感激。
藏面、酸蘿蔔、甜茶、藏雞蛋
藏面、藏雞蛋、餅子、酸蘿蔔
8點從酒店出來,照例先去魯固茶館。茶館的經營範圍有了些微的不同,除了固定搭配藏面、甜茶、酸蘿蔔外,新添了「餅子」和藏雞蛋,算是驚喜。「餅子」以前也有,不過不是茶館的標配。它類似內地的油餅,中間加了一層薄薄的犛牛肉餡,咬一口,肉感十足,濃香四溢。這是一家在城東新開不久的魯固茶館。拉薩市政府東遷以後,東部地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眼看著從村舍遍地的城鄉結合部變成現代化的新城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幾乎一年一個樣子。拉巴老哥介紹,這家魯固還是以前熟識的老闆開的。燈光、裝飾、桌椅,一如當年,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覺……像出趟遠門,剛剛歸來的遊子,一切都那麼的舒坦和放鬆,連呼吸都暢快起來。藏雞蛋一口一個,兒時的味道,香不可支。
機場高速沿途有拉薩河旖旎的風光,紅柳垂絲,飛鳥翱翔,嫋嫋炊煙遮住不易察覺的村莊。車在群山河谷穿梭,轉角的山崖不時閃出懸空的寺廟,紅牆金瓦,氣勢恢宏。拉(拉薩)日(日喀則)鐵路鑽山涉水,在群山間時隱時現,向天際延伸。拉薩坐火車去日喀則,當天往返,已成為現實,是不少遊客體驗式的選擇。
藏式面具
過嘎拉山隧道,是山南的地界。雅江剛剛醒來,寬闊的江面在豔陽下亮出藍色的光影,晃人的眼。沙洲裡金黃的白楊樹叢叢簇簇,或環江岸自然的呈弧線排列,錯落有致,濃淡相宜,倒映在水中,在細細的波紋裡蕩漾。打眼望去,在跨江大橋呼嘯的風聲裡,映襯著藍天白雲,極富油畫的質感。「無阿里,不西藏」的巨幅廣告牌匾,出現的恰到好處,仿佛知道我們此行的目的。紅色陽光下的古格遺址,含情脈脈,格外撩人的心。
院子裡,馬路邊,田埂間,山坡上,五顏六色的「格桑花」開得正歡。這其實是學名為波斯菊的花卉。傳說由清末駐藏大臣張蔭棠自四川帶進西藏,花期長,花朵豔麗,很快便徵服了藏地愛花之人的心,被老百姓親切稱之為「張大人花」。真正的格桑花反倒默默無聞了,這也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花事之一。波斯菊和格桑花最簡單的區別,一個是單瓣,一個是重瓣。也有人說,格桑花是藏族老鄉對漂亮花卉和女孩子的統稱,不必格外較真。如今,在藏地乃至全國,波斯菊都成為群眾喜愛的園林花卉。只是如藏地般和生活如影隨形的,尚不多見。
高原油菜花
在曲水南岸作別雅江,向大山深處進發。懸浮在空中立體的雲朵,觸手可及,像兒時的棉花糖,讓人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雲朵在山間、河谷、道路上灑下巨大的陰影,犛牛群般在遼闊的大地上慢慢遊移。
羊湖羊湖
羊湖檢查站到了。
如果是自駕,一定要遵守西藏的道路交通規則。西藏路途遙遠,道路等級較內地要低,但基本路況沒問題。高原開車,應急反應的時間相對要慢一些,雖然車少人少,為保障道路安全,限速還是很嚴格。全程測速不太現實,都是利用檢查站兩頭卡時間,偶爾在沿途安裝攝像頭抓拍。路況不熟的,很容易中招,最好是跟著藏AL車牌的本地旅遊車走:一來熟悉路況,二來知道最佳的拍照地點,三來可以把旅途的時間控制到最大化。這絕對是妥妥的經驗之談。當然,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僱傭當地司機,牢記安全第一的原則,尊重高原,尊重生命,不走野路,不盲目冒險,確保一路平安。
岡巴拉山口北側只剩一抹的雅魯藏布江
海拔4990米的崗巴拉山口兩側,農忙的季節明顯不同。北側青稞早已入庫,暗色的秸梗垛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在高高低低的田地裡規則不規則的擠在一起。山南則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數人正在田間收割,高海拔的地方還有不少青蔥的顏色混雜其中。幹完農活的人們坐在田間喝酥油茶,聊天,看飛馳的越野車在山間盤旋,拖著長長的塵煙……
站在山頂往北看,剛剛作別的雅江在1500米左右的海拔高差之下,露出蔚藍的天際間窄窄的一抹。不知名的野花東一叢西一簇,兀自在風中綻放,旺盛的生命力讓人驚嘆。遠處的犛牛群在山頂附近邊走邊啃食,不時甩甩濃密帥氣的尾巴,並不理會四處張望的遊客。夏季牧場一般在高山之巔,山下的牧場是留給冬天的,待大雪封山再往下走。這是高原牧民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千百年來形成的默契。
羊湖風光
羊卓雍錯是灩灩的湖藍色,像藏族姑娘佩戴的綠松石,在水光山色間變幻。雲的影子不規則倒映在湖面上,像極了綠松石上鐵鏽般的紋理。每個觀景的小平臺均有藏獒在守候,小牛犢子一般大小,很乖很聽話,目光有些慵懶的和大呼小叫、欲罷不能的女孩子合影。鐵包金、獅子頭,平時難得一見的優良品種,在這裡似乎很是家常。
這個季節,是冬遊開始前西藏最後的一個旅遊小旺季。來自贛、湘、甘、蘇、魯等地的車隊趕趟似的,在停車場,在道路上,隨處可見。騎自行車進藏的,身材都巨好,是路上流動的另一種風景。這以老外和專業人士居多,一般人輕易嘗試不起。暑期是來自各個高校的年輕人的天下,當然,還有父母和孩子們。越來越多資深的老炮兒們,躲開熙熙攘攘的雨季,選擇在西藏最美的季節,尋找靈魂,尋找夢想。或者只是過來走走,放空被俗事纏繞的疲憊,在顛簸的路上,在受虐的旅途,酣睡之後,滿血復活。也許在旅途上,有一個美好的邂逅,重新開始一段浪漫的故事。
浪卡子——江孜藏餐
沿羊湖蜿蜒進發,浪卡子就在眼前了,正是卡好的午飯時間。車停在一家叫做「江孜藏餐」的門口。從餐廳二樓望出去,陽光下不長的街道一派安詳。鄰桌不知道是尼泊爾人還是印度人,拖家帶口的並不吵鬧。一杯甜茶下肚,整個人都神清氣爽起來。服務員是個靦腆的藏族姑娘,低著頭聽我們點菜,手在小本子上筆走龍蛇。感覺姿勢有點奇怪,好奇地看一眼,居然寫的是英語,當時就驚了。不出意外,菜單是藏漢英三語。一盤青椒土豆肉絲炒飯,格外合胃口。茶足飯飽,稍事休息,路途尚且遙遠,繼續出發。
這一次,為節約旅程時間,原則上不走回頭路。沿途的城市和村莊,既是抵達,迅即就是告別;偶遇的雪山和同伴,同行一程,然後在下一個路口,揮手道別或再不相見。這像極了匆匆忙忙的人生,歡笑和眼淚,都抵不過一路上的風雨兼程。傳說中,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起風了,遠處的狼煙在貧瘠的滿是沙石的土地上肆意掃蕩。海拔愈高,氣溫越低,從夏到秋,從秋到冬,一路走來,雪山不時露出靜悄悄的一角,一閃又消失在群山深處。地平線上的山巒,在越野車的兩側變換著視角。感覺走近了,車頭一擺,又是一段長長的道路,向天際延伸。
普姆雍錯:夢中的「少女湖」
出城不久,有個三岔路口。路標顯示,普姆雍錯在東南方向,我們則繼續向西。
普姆雍錯,藏語,「少女湖」的意思。記不清多少次走過這個路口,一直沒有機會去看看這個在驢友口中青春可愛的「小姑娘」。其實,普姆雍錯距離浪卡子縣城只有50多公裡。然而一旦下路,就是半天時間。從拉薩出發,無論是趕往日喀則或者亞東,都是將近500公裡的車程,在時間上和路程上,均不允許半路「開小差」。除非專程前往,一般人和遊客都會忍痛拋卻這個養在深閨的風光絕佳之地。
不得不說,這也是大自然一種別樣的保護吧,讓海拔5010米的美麗「小姑娘」,讓依偎著庫拉岡日神山的普姆雍錯,遠離人群的喧囂,遠離車輛的滋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據朋友講,那種震撼人心的寧靜和淡泊,那種動人心魂的奇偉和瑰麗,可以忘卻世間一切煩惱。也許緣分尚淺,留待來日吧。
進入峽谷,兩山聳峙,河流潺潺。懸崖峭壁間時有高大的盤羊出現,在呈90度角的崖壁上如履平地,旁若無人。卡若拉冰川是此段道路的絕美風光之一,高掛天際似雄鷹展翅。為發展旅遊,當地投資修建了觀景棧道,一直向山谷延伸。很多漂亮的藏族小姑娘穿著盛裝和遊人合影,價錢並不貴,算是農閒時節增加牧民收入的一種方式。冰川下的流水瀑布般奔騰而下,看起來就有刺骨的涼意。和冰川算是老朋友了,在路邊略做停留,打馬錯鐙,就此別過。
過斯米拉山口,出滿拉水庫,江孜城就不遠了。水庫在山間盤桓,一派江南風光。可惜,看過羊湖,其他類似水跡再難進入遊客法眼。沿途有觀景平臺,除去上廁所短暫停留,遊人並不多。滿拉水庫雖有些憋屈,卻也無可奈何。進入平原,一望無際的青稞田鋪天蓋地,又是一個大豐收年。
我們並不進城,繞城繼續南行,向亞東進發。
青稞
喜瑪拉雅山脈作為青藏高原和南亞大陸的天然屏障,形成了很多天然的溝壑,成為連接南北的小道和通衢。有5條最為著名,它們分別是: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樟木溝和吉隆溝,分布在日喀則的亞東縣、定結縣和吉隆縣。這5條溝,是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後藏最繁榮富庶之地。歷史上最出名的是樟木溝和亞東溝,一條連接尼泊爾,一條打通印度。
樟木口岸是中國最美的國道——318國道的西端終點。位於口岸終點的中尼友誼大橋,見證了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密切交往。很多內地遊客從拉薩出發,走樟木口岸進入尼泊爾,體驗這個美麗而神秘的藏傳佛教國度。318國道的東端起點在上海人民廣場,這條道路自東至西橫跨中國,綿延5476公裡,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之後,樟木溝受損嚴重,元氣大傷,口岸有向吉隆溝轉移的趨勢。
珠穆朗瑪峰
陳塘溝,是珠峰王冠上的民族——夏爾巴人的兩大主要聚集地之一,至今沒有全部通公路,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座陸路孤島」。嘎瑪溝,也是連接尼泊爾的陸路通道之一,以陡峻的峽谷、蔥鬱的森林、五彩的杜鵑花及清澈的泉水聞名。從嘎瑪溝可觀賞珠峰東坡的獨特景觀,以及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的北坡景觀。陳塘溝和嘎瑪溝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對一般遊客來說,恐怕知道的都不多。對於有志於破解「藏地密碼」的有志之士來說,這裡絕不可錯過。
西藏有數千公裡的邊境線,管理方式自然和內地不同。如果要去林芝、山南、日喀則、阿里等邊境地區,必須提前辦理邊境管理區通行證,就是人們常說的邊防證。邊防證有兩種辦理方式,一種是出發之前,在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辦理;也可以到拉薩之後,去西藏自治區的邊防部門直接辦理。沒有邊防證是無法出入邊境的,切記。
江孜:沿著抗英烈士的足跡進發
江孜距離亞東縣城大約240公裡。
自古以來,這都是一條充滿故事的道路。尤其是近代以來,這裡發生了許多決定歷史走勢的大事。
江孜古堡宗山
道路兩端的江孜和亞東,是這些歷史大事的親身參與者和見證者。19世紀以來,侵略西藏,始終是英國人的既定戰略。1902年至1903年,臭名昭著的英國「探險家」榮赫鵬,帶領「探險隊伍」頻繁出現在中印邊境。1903年7月,榮赫鵬率領英軍開始大規模侵略西藏,憑藉先進的武器和狡詐的戰術,英國軍隊穿過亞東溝,開始進入西藏腹地。西藏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1904年,英軍沿亞東北上,進入亞東縣堆納鄉曲美雄谷時,遭到當地守關藏族軍民的頑強抵抗。藏族軍民在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布防有序,英勇抗擊。英軍在毫無進展的情況下,再一次發揮西方侵略者慣於欺騙的傳統長項,假裝要和藏軍談判,誘使藏軍放下武器。3月31日,放下武器等待籤署和平協議的藏族軍民,在曲美雄谷遭到英軍的突然包圍和瘋狂屠殺。因武器落後,在來不及填裝彈藥的情況下,藏族軍民慷慨就義,血染年楚河。史稱「曲美雄谷大屠殺」。2004年,為紀念抗英鬥爭100周年,西藏自治區建立了「曲美雄谷抗英紀念碑」和紀念館,以緬懷在抗擊英國侵略者鬥爭中英勇犧牲的藏族同胞。
曲美雄谷大屠殺紀念碑
曲美雄谷大屠殺紀念館
曲美雄谷大屠殺點燃了藏族軍民反抗侵略的怒火。隨後發生的血戰雜昌古地、帕拉村伏擊戰、乃寧寺阻擊戰等,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904年4月,江孜淪陷。5月,江孜重回西藏軍民手中,他們憑藉原始的大刀、長矛和石頭死守城堡。6月,發生乃寧寺阻擊戰,廣大僧兵英勇抵抗,寺內文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7月,英軍對江孜發動總攻,因武器落後,彈藥庫又意外爆炸,山上彈盡糧絕,守軍與攻上宗山古堡的英軍展開肉搏,最後抗英壯士全部壯烈犧牲。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江孜保衛戰」,是西藏人民抗擊侵略戰爭中的最大一次戰役。著名電影《紅河谷》反映的就是這一段歷史,並在此地拍攝。至今尤記,寧靜飾演的藏族頭人的女兒,唱著清脆動人的歌曲把炮彈從手中丟下的一瞬間。江孜,從此以「英雄城」而聞名。
宗山古堡下的江孜城
宗山古堡是江孜城的制高點,也是1904年「江孜保衛戰」的發生地。戰役之慘烈,最終以江孜失守、抗英軍民全部陣亡結束。隨後,這裡變成英國侵略者盤踞的地方,並以此為基地佔領拉薩,控制西藏。山上內地遊客不多,以歐美遊客、尤其是英國遊客為主,就像北京的盧溝橋,外國遊客裡絕大多數是日本人。歷史無數次證明,寄希望於侵略者良心發現放下屠刀,只能是與虎謀皮一廂情願。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才是和平之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抗擊侵略的英雄事跡必將永遠載入史冊,供後來人憑弔。
江孜的宗山古堡如今被闢為舊西藏的民俗博物館。車直接爬到半山腰,遊客稀少,背靠岡底斯山,遠眺喜馬拉雅,整個江孜平原盡收眼底。小片小片黃的是油菜花,大片大片綠的是青稞田,沃野千裡,一馬平川,江孜地區「後藏糧倉」的稱號,當真是名不虛傳。
年楚河水奔流而過,雄鷹在藍天白雲間展翅翱翔。山下的集市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乃寧寺
乃寧寺阻擊戰,也稱乃寧大血戰,是這次抗英戰爭中發生的另一場比較慘烈的戰鬥。
1904年6月25日,英國侵略軍攻打康馬縣南尼鄉的乃寧曲德寺。面對洋槍洋炮,康馬人民同仇敵愾,拿起大刀長矛奮力反擊,經數小時血戰,殲敵120餘人,極大地挫敗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後遭到侵略者的瘋狂報復,血流成河,寺內上千年來保護下來的文物被瘋狂洗劫,史稱「乃寧大血戰」。
乃寧大血戰抗英紀念雕塑
在乃寧寺附近的路途上,有一座近幾年修建的乃寧大血戰抗英紀念雕塑。雕塑的底座上用藏、漢、英三種文字記載著這段殘酷的歷史,警醒後來者。這段歷史,銘刻了一段不畏強權、視死如歸、可歌可泣、雄渾悲壯的英雄史詩,用熱血譜寫了中華兒女反抗殖民奴役、反擊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不屈讚歌。
乃寧寺,全稱「乃寧曲德寺」,是一處擁有悠久歷史的藏傳佛教聖地。據記載,寺廟由古印度僧人、蓮花生大師的弟子阿羌甲強拜桑布,創建於815~841年的赤熱巴巾執政時期。四十一代藏王赤熱巴巾,也稱赤祖德贊,唐代史籍稱可黎可足。他在位期間推崇佛教,是吐蕃時期的「祖孫三法王」之一,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擁有極為尊崇的地位。赤熱巴巾的歷史功績是重新和唐朝交好,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舅甥合盟碑,就是赤熱巴巾的大手筆,後被信奉苯教的權臣謀殺。其他兩位法王,一位是統一青藏高原、定都拉薩的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幹布,一位是金城公主的兒子、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贊。赤松德贊首次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山南修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寺廟——桑耶寺。他從貴族裡挑選7個年輕人正式剃度出家,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批僧人,史稱「七覺士」。「七覺士」中,有一人出自吐蕃權臣之一的昆氏家族。200多年後,昆氏家族的後裔在日喀則薩迦地方創建薩迦寺,標誌著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薩迦派(花教)正式在後藏崛起。
乃寧寺廟後來歸宗格魯派(黃教),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寺廟海拔4100米,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約6.3萬平方米。寺內文物眾多,是藏戲「朗薩衛普」的發源地。傳說,大唐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時曾在該寺居住。
進入康馬,留心的遊客會發現一處位於山崖上的古遺蹟——少崗摩崖佛像群。這處摩崖石刻位於康馬縣少崗鄉朗通村南側海拔約4140米的山崖上,山腳下是靜靜流淌的衝巴雍錯。從對岸的小觀景平臺看過去,石刻保存的非常完整,色彩鮮豔,形象生動,最高的造像距地面約10米。從碑文介紹看,造像總面積約70平方米,主要內容為釋迦牟尼及弟子、綠度母等,共雕刻有大小不等的九尊佛像,一處祈願文和幾處咒語。石壁上還刻有一些海螺、火焰等法物圖案。鑿刻技法為陰線雕刻,刻痕淺平,粗細均勻,是13~14世紀藏傳佛教摩崖石刻的經典作品。
少崗摩崖石刻規模雖然不大,卻是一座有著「江孜畫派」風格的藝術寶庫。其文化價值,絕對不亞於江孜白居寺保存的古壁畫。二者構成一組成熟的藝術作品,遙相呼應,互為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