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進入休漁期,三個月時間太短,網友呼籲將「永久禁漁」提上日程!
文/漫步
4月1日起,黃河將進入休漁期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從2020年4月1日起到6月30日,黃河主幹流將再次進入一年一度的禁漁期,為期三個月時間。這是自2018年夏季休漁以來,黃河幹流迎來的第3個全流域休漁期。
在休漁期來臨之前,內蒙、河南等多個省份已經著手行動,宣傳禁漁制度。筆者了解到,河南開封有關部門這幾天正在黃河浮橋等處向過往行人進行禁漁宣貫。據悉,禁漁期內要實現「船靠岸、網封存」,對張網捕魚、電魚、炸魚、毒魚等違規捕撈行為零容忍,違反規定的將處以2000-20000元罰款。
休漁期為何「遲到」了一個月
相比全國3月份啟動的休漁期,黃河的禁漁時間「遲到」了整整一個月,這主要是由黃河流域的水情、魚情所決定的。黃河流域跨越的地域範圍較廣,流經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山西、河南、山東等多個省份,大部分區域均處在北緯30度以上,寧夏、內蒙等省份都屬於高緯度地區,這個特點導致黃河的水溫偏低。
一般情況下,黃河的水溫要比同地區的自然河流低5度以上,這也將導致魚類繁殖期相應推遲。為了和魚類繁殖保持同步,黃河流域的休漁期相比其它水域要晚上一個月時間。甚至在寧夏等省份,黃河休漁期定於每年的4-7月份,整體上延長了一個月,也是為了適應魚類繁殖的習性和時間。
三個月休漁期,能讓魚類得到休養嗎
每年禁漁制度啟動後,很多網友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三個月的休漁期能否讓魚類得到休養生息?從2018年黃河全流域實施禁漁制度以來,黃河魚群的數量似乎並沒有得到恢復。甚至有網友吐槽:感覺越「禁」魚越少!
從魚類生長的進度來看,也許能解釋這一現象。在黃河自然河道,由於食物匱乏,加上水溫本來就偏低,魚類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一般情況下,如果從4月份開始繁殖,到6月底禁漁期結束,在此期間繁殖出來的小魚可能剛剛生長到十幾公分,如果此時漁民恢復捕撈,這些小魚就根本沒有長大的機會。這種現象長期循環下去,黃河中的魚只能是一年比一年少。
因此,三個月的禁漁期,對於黃河中的魚類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黃河「無魚」!網友呼籲將「永久禁漁」提上日程
對於黃河主幹流來說,魚類資源早已枯竭,著名的黃河鯉魚也已經衰竭,只能在黃河灘的養殖魚塘裡面才能夠見到,北方銅魚(鴿子魚)等經濟魚類也面臨生存危機。
據統計,黃河幹流主要魚類數量已有上世紀80年代的120餘種,減少到目前的40多種。因此,黃河早已經步入了「無魚」的等級。
由於魚類資源的過早衰竭,黃河沿岸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已不多見。但魚類數量卻沒有因為漁民的減少而得到恢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兩年愈演愈烈的電捕魚現象,加速了魚類的滅絕。白天小「電」,晚上大「電」,魚類已無躲藏之地!
黃河缺水,河道本來就不是很寬,電魚者只要沿著河道來回拉幾趟,就可以完成清掃。在魚類的產卵期,電魚船來回跑一趟,水裡面的大魚就算不被「電死」,產下的魚卵也難逃一劫。除此之外,電魚者往往連放生的魚類都不放過,只要一遇到大型放生活動,有些職業電魚人便瘋狂出動,有時候一晚上可捕撈到幾千斤魚,輕鬆獲利上萬元。
在2019年11月份,馬渡黃河大橋附近,有放生社團僱傭了四輛大卡車,一共放生兩萬餘斤鯉魚。當晚就有電魚團夥開著快艇,在放生區域大肆捕魚,然後趁著夜色用麵包車將漁獲物拉走。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長期濫捕的情況下,黃河魚類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因此,相比長江流域的十年禁漁期,「無魚」的黃河更需要來一次全方位的禁漁,來修復水體中岌岌可危的魚類資源。
對此,有網友呼籲:三個月的禁漁期遠遠不夠,黃河幹流需要實施「永久禁漁」制度,魚類種群數量才能得到恢復,不至於陷入「越禁魚越少」的尷尬局面。
黃河流域的漁民數量整體上遠不及長江,因此實施「退捕」相對容易很多。隨著黃河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生態保護也將是一件頭等大事。筆者也相信用不了多久,黃河幹流「永久禁漁」一事也會被逐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