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6月14日訊昨天,當記者聯繫溫嶺陷入「假發票門」的旅行社負責人時,電話那頭不斷傳來嘆氣聲。「實在不行,只能關門了。」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如是說。
近日,溫嶺交通旅行社收到當地稅務部門的一份處理決定書,要求其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15天內,到當地地稅部門補交稅金。
為何要補交稅金?因為當地稅務稽查局在稽查本地旅行社業務往來發票時,發現不少假發票,假發票不能抵充成本,必須繳納相應稅收。這次涉及「假發票門」的溫嶺旅行社有12家,涉及金額共約1100餘萬元。溫嶺市地稅稽查局一負責人介紹,溫嶺註冊旅行社是18家,正常在運營的是12家。也就是說,溫嶺正常經營的旅行社在這次「假發票門」中,幾乎無一倖免。
12家企業:3年涉及1100萬元假發票
昨天,記者從溫嶺市風景旅遊管理局了解到,台州假日國際旅遊有限公司、溫嶺春秋旅行社等11家旅行社因被查在旅遊業務往來中發現假發票而接到溫嶺地稅稽查局的高額補稅通知。溫嶺市地稅稽查局給出的數據是涉及企業12家。
這事還得從去年說起:去年上半年,社會上假發票橫行,而旅遊行業又是假發票重災區,為了加大對假發票的查處,台州各地稅務部門開始對各地旅行社發票進行稽查。最近,溫嶺地稅的檢查結果出來,從2007年到2009年,3年時間,當地12家旅行社共涉及假發票金額1100多萬元,其中台州假日國際旅遊有限公司涉及金額260多萬元,溫嶺春秋旅行社設計250多萬元,其餘均從幾十萬到百多萬元。按照稅務部門的要求,共需補繳稅金達500多萬元,各旅行社面臨十幾萬到百多萬的補繳金。
旅行社喊冤:發票是業務單位開具的
昨天,記者聯繫了其中3家陷入「假發票門」的旅行社,3家均喊冤。「惡意使用假發票有沒有?一定有,但不能一棍子打死。」當地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發票都是他們在與四川、雲南、湖南、山東、海南等省旅遊業務往來時,對方開過來的發票,他們並沒有惡意使用的意圖。
「和國稅發票可上網查詢不同,地稅發票沒有地方可以去鑑別真偽,而且每個省份的發票都是不一樣的,溫嶺市地稅要鑑別假發票也得到對方省份的相關部門去鑑別,那麼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旅行社,怎麼有能力鑑別?」
「旅行社是拼刺刀的行業,本來利潤就低,如果補繳稅金,這2、3年都白幹了。」涉及金額比較多的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說。
還有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甚至表示,如果稅務部門堅持追繳,那麼寧願申請破產不做了,也就是20萬元的質量保證金拿不回來。「目前情況確實挺緊張的,如果很多企業申請破產,那對當地旅遊業影響是挺大的。」
浙江森林旅行社負責人張達告訴記者,旅遊行業確實有不少人惡意使用假發票來充成本;或者明明只花了1000元成本,發票開高到2000元,這麼差額部分就不用繳稅;但也存在有些旅行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進假發票。「如果有個三四成旅行社查出有假發票,說是惡意使用我是相信的,但溫嶺所有旅行社都涉及假發票門,我覺得上遊供應商一定有問題。」
現在關鍵問題在於,到底哪些假發票是惡意使用,哪些是被不小心收入的,這個很難辨別。
據記者了解,發票只是證明業務往來的證據之一,諸如對公帳戶的資金來往也是很好的證據,但旅遊行業的潛規則也害苦了那些真正無辜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沒有技術含量的,競爭非常白熱化,尤其是在旅遊旺季,景區的門票、住房、餐廳都很難訂,對方地接社都會要求錢到帳後方能下單,但如果通過對公帳戶走,得花個2、3天才能到帳,所以通常直接打私人帳戶,這也導致現在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就沒辦法從資金來往上證明確實有成本付出。」溫嶺某旅行社負責人嘆氣說,他也嘗試要求對方企業重新補開發票,但這個難度也非常大。這麼多年了,有些業務單位連找都找不到了。
「現在2010年和2011年都沒查,如果再查,一定還是有同樣的問題,還不如不幹。」
溫嶺地稅:給半年時間讓企業補開發票
記者電話聯繫到溫嶺地稅稽查局戴局長的時候,戴局長說,一上午就接待了不少記者來訪,對於那些無意中收下假發票的企業來說,他表示理解:旅行社是微利行業。但很多企業年利潤做出來只有2%,如果只有這個利潤,那早就關門了。
據記者採訪了解,溫嶺各旅行社的利潤在7%~8%之間。
「這項稽查其實已經實行了1年,工作量確實挺大,因為很多發票都要到對方地稅部門去甄別。現在檢查環節已經結束了,取證談話也都進行過了,去年年底我們就通知了各家旅行社,給了他們半年時間去補開發票。」戴局長說,除了有一家旅行社從四川補開了2張符合要求的2007年的發票,其餘就沒有接到了。
正因為確實很難鑑別哪些為惡意使用假發票,哪些是無意收入假發票,稅務部門此次也沒有採取任何處罰措施,要求各家企業根據對應金額補交稅金。
「這個情況不光在溫嶺,整個行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都是由旅遊行業的不規範造成的。」浙江某國際旅行社負責人說,他們之前也曾考慮開拓國內旅遊市場最終放棄,也是因為國內市場太亂。其實,浙江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想做品牌的旅遊公司,他們希望整個市場越規範越好,但也難免不小心收入假發票。稅務部門嚴查是促進,但行業規範確實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