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了,古時元宵節可謂熱鬧非凡,風頭甚至可以蓋過春節,觀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和吃湯圓等活動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氛圍。而現在,我們大多只能通過「吃湯圓」來尋找元宵節的「節味」了。其實,元宵節的應節美食遠不止湯圓一種,就算是湯圓,南北兩地在稱呼和製作方法上也有很大差異,那麼以下這些元宵節美食你都知道嗎?
1、湯圓和元宵
今年的元宵節你選擇湯圓還是元宵?有很多人都認為湯圓就是元宵,只不過叫法上不一樣而已。其實不然,兩者雖然外形相似,但用料和做法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湯圓的餡料有葷有素,有肉餡湯圓、芝麻湯圓、豆沙湯圓等,湯圓的餡料以「包」為主,將餡包入糯米麵中,但不用擀麵杖,然後捏成圓球形狀;而且湯圓對糯米的品質要求很高,要用「水磨粉」,粘性非常強。
而元宵在製作工序上要比湯圓繁瑣得多,要吧餡料凝固並切成小塊,以「滾為主」,過水後,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中滾,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狀。元宵。元宵的餡料比較單一,以素的甜餡為主,如白糖芝麻、桂花什錦等。口感較之湯圓要粗一些。
2、粘糕
粘糕又叫年糕,元宵節吃粘糕的習俗自元代開始流行起來,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元宵美食之一。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粱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3、面燈
面燈是一種傳統的元宵節麵食,多流行於北方地區,農民為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糧谷豐收,捏12盞碗狀的面燈,代表1年12個月,如果是閏年就要多加一盞,然後放在籠屜裡蒸熟。
面燈用麵粉捏成各式各樣的燈盞,用食用油做燃料,然後用穀物桔杆纏上棉花做燈芯,因此面燈也叫面盞、棉花燈。相傳元宵節的燈光是是吉祥之光,可以驅妖闢邪,以前孩子們人手一隻端著去鬧元宵,油燃盡了,就可以吃了。
4、油錘
油錘也是元宵節的應節美食,最早出現於唐宋時期。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其實油錘就是我們現在的炸元宵,也有後人美其名曰「油畫明珠」。
5、燈茶
燈茶有些地方叫元宵茶,一般是正月十三左右開始置辦,陝西、福建一帶,元宵節有吃燈茶的習俗。主要原料以各種淡茶為基茶,加上些許瘦豬肉、蝦肉、鮮魚以及菠菜、芹菜、蒜、包菜等蔬菜,再加調料(如胡椒、茴香、味精等)烹製而成,鮮美香嫩、利於脾胃。
6、餃子
餃子已經是民間耳熟能詳的美食,深受老百姓的推崇,元宵節當然少不了餃子的份兒。北方地區諸如春節、冬至等節日人們也會包上一鍋餃子,一家人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民間甚至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7、生菜
元宵節和生菜很難讓人聯想到一起,而且生菜是平時很常見的一種蔬菜。但在廣東,人們除了在元宵節吃湯圓外,還要吃生菜,他們將生菜和糕餅拌在一起煮,另外生菜諧音「生財」也寓意富貴吉祥。
8、豆麵團子
昆明人過元宵節喜歡吃豆麵團子,主要由糯米粉、玉米澱粉和紅豆沙製成,做法其實和元宵差不多,味道甜而不膩,口感上佳。
9、糟羹
糟羹是浙江台州傳統的元宵節食品,全國其他地方元宵都是湯圓(元宵)唯獨台州吃糟羹。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後,人們就會回家吃糟羹,糟羹以米粉,薯粉或藕粉為主料調製而成,分鹹、甜兩種。
10、油茶
油茶是陝西特產,最初被當作麵食,稱為「炒麵」,是當地非常著名的小吃,也是元宵節的必備食品之一。主要是將麵粉炒熟,然後加入牛油,或者放入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糊狀,即可食用。山區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說法。
11、棗糕
棗糕原是「滿漢全席」十大糕點之一,是清廷的御用糕點。棗糕飄香四溢,入口絲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等微量元素。因其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成為豫西一帶的人們過元宵節的必備美食。棗糕具有保護肝臟,養顏抗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