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美麗的濱海城市
神奇的北緯37度線
贈予她一副絕世容顏
在這裡不僅可以享受沙灘與大海
也可以探尋深藏繁華城市下的文化底蘊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劉思泉(登州大俠)
一起打卡市區內的這些景點吧~
為了更好地宣傳和展示煙臺良好的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以「鮮美煙臺」為主題,於4月22日啟動短視頻徵集活動,邀請廣大網友拿起相機、手機當「主播」,記錄、推薦煙臺的美景、美食、美物、美宿等,並通過各大短視頻平臺宣傳「鮮美煙臺」。到作品徵集期結束,共收到徵集作品240餘條,我們將部分優秀的短視頻進行整理並重新剪輯,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展播,全面展現「鮮美煙臺」的獨特魅力。
01 丹麥駐煙臺領事館
煙臺山的濱海沿岸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西式老建築,新老匯聚於此。煙臺作為山東第一個開埠通商口岸,開埠後,先後有16個國家在煙臺山及其周圍建立領事館,至今在煙臺山上還保留有英、法、德、美、丹麥、日本6個國家的領事館舊址,是亞州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國領事館群。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丹麥駐煙臺領事館,其建於1890 年,位於煙臺山西領事路北端,是煙臺山距海岸最近的外國使領館建築。
丹麥駐煙臺領事館依山傍海,古樹掩映,既可觀海聽濤,又可賞花漫步,環境十分幽雅。走進領事館後,一切保存得十分完整。據說在此前,丹麥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曹伯義登上這座城堡後,感慨萬端,他說這是丹麥王國在亞洲大陸保存最為完整的領事館。
1996年,丹麥領事館舊址被公布為煙臺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煙臺市文物部門對領事館舊址的建築和庭院進行了全面維修和保護。2002年,在丹麥大使館的幫助下,完成領事館復原陳列,恢復了領事館的原貌。2006年作為煙臺山近現代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2 養馬島老建築
自煙臺山一路向東,我們就來到了養馬島,近幾年,隨著自駕遊的流行和社交平臺的發展,地處煙臺市牟平區海邊的養馬島,也成為一處火爆的旅遊網紅地。不過,大多數遊客上島,要麼直奔「前後海」,要麼直奔「木棧道」,總之主題都是「大海」。但實際上,養馬島的風光不僅僅在於「海」,島上的傳統民居,也是一道很靚麗的人文風景。想要看這些老房子的話,就不能只在海邊,而要多走幾步進村體驗了。
養馬島上的老建築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也是寧海古州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反映,展現著別具一格的民俗魅力。養馬島上的傳統民居不論是選材還是做工,都相當精緻。考究其年代,大多以清末民初為主。當時,養馬島上很多村莊都以經商跑船為業,打漁反而成為副業。至上世紀三十年代老牟平縣誌修撰時,大致還是這一情況。志稱:「養馬島雖孤懸海中,但富甲全縣。」按照傳統觀念,有錢之後通常都會蓋房置地,因此這一時期養馬島上也大興土木,草房難見,磚瓦大房比比皆是。
養馬島駝子村,村民多以打漁為生,至清朝時,駝子村航運業興起,民國初期興盛發展。先是「德興順」「德聚順」貨船,繼而又增「同慎堂」的「俊興」「來興」「文興」「仁興」四隻貨船與林守崗的「俊風」「同風」等10多隻貨船運行於沿海港口,有的還航運至高麗、上海、南洋等各大商埠。後來由於戰亂,海運才逐漸蕭條。
民國時期,牟平有名的富商「染料大王」張顏山也是養馬島人。他承襲了島上的經商基因,實業規模做得很大,建造的張氏故居恢弘大氣,保存至今。而在島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古建築——張氏宗祠也很具有代表性。張氏宗祠位於養馬島上的張家莊村,坐北朝南,在陽光照耀下,張氏宗祠兩扇木製大門上的對聯顯得尤為醒目:上聯是「書傳百忍」,下聯為「世擅兩銘」,橫批「日照高華」。 整座祠堂設計精巧、工藝精緻、用料考究,具有典型的明清風格,古牆、古瓦、古代門窗,就連地上鋪的磚石也是古錢的圖案,處處透著古雅,讓人嘆為觀止。該建築設計精緻考究,是養馬島上保存最為完整的祠堂建築,對研究膠東沿海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一期,我們將跟隨劉思泉(登州大俠)
繼續探尋煙臺各地的風景以及民俗建築
敬請期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