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23日消息:9月14日的南京東路步行街世紀廣場大舞臺,迎來了一支特殊的表演隊伍,這就是上海殘疾人藝術團獨輪車表演隊。這支表演隊由上海第一聾啞學校的33名學生組成,孩子們表演的獨輪車跳繩、獨輪車弧度騎行、獨輪車上籃球技巧等動作,堪比專業雜技選手,觀眾被聽障孩子展現出的自信和陽光所打動。日前,記者來到上海第一聾啞學校,近距離了解這場表演臺前幕後的故事。
學習 頭三個月最難
獨輪車是上海第一聾啞學校的特色項目,全校9個年級100多個孩子當中,80%都會騎,其中不乏高手。體育老師唐晉林告訴記者,獨輪車項目起源於1996年,主要是考慮到聽障孩子的先天障礙會影響他們的平衡能力,而練習獨輪車恰好能彌補這一方面不足,並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於是,校方請來一位雜技團的老師當教練,既教學生又教老師。
練習獨輪車,最難的是開頭三個月,孩子們最易摔倒受傷。體育課上,初學的孩子們扶著欄杆,慢慢前行;或者在老師和高年級同學的攙扶下練習。即便如此,摔倒仍是家常便飯,甚至有摔骨折的。一開始,一些家長不理解、有埋怨。但看到一個學期後,大部分孩子能掌握獨輪車的基本技巧並學會保護自己、不再摔倒,家長們也為孩子們的巨大進步感到高興。
暑期 家長每天接送
今年5月接到任務後,校方請來了馬戲團的專業教練。根據孩子們已經掌握的一些動作,教練重新編排了一套長約4分鐘的節目。比如,騎行是獨輪車的基本動作,而教練要求搭腰接龍騎行、穿插騎行,或者繞S形。在做這些動作時,教練對動作規範的要求很高,雙手絕對不能甩來甩去,目光要朝向觀眾。又比如,已經有孩子掌握了邊騎獨輪車邊原地跳短繩的動作,但教練要求兩個孩子同時跳,並且頻率要一致。獨輪車原地控車本就是難度較高的動作,需要靠來回蹬踏保持平衡,為了練習同步,兩個孩子先練習原地跳,再配上甩繩。
教練還要求兩個男孩騎著獨輪車在甩繩的狀態下進入長繩並跳躍25個,跳躍時雙腿要夾緊座椅,才能保證發力跳得高。而其實,相對於跳躍,能騎著獨輪車順暢地進入長繩更難。兩個男孩要從兩個方向同時進入、停住、跳繩,這一切要在短短半秒內完成,唯有依靠一遍遍苦練。
33個孩子接到任務後,6月份練習了大半個月就開始放暑假,8月份才恢復訓練。今年夏天雖然不算太熱,但露天訓練還是讓孩子們熱得渾身溼透。這些孩子本來都是住校的,但暑假期間只能讓家長每天接送,其中有不少住在嘉定、松江。"家長們都很支持,孩子在訓練,他們就等在旁邊,看到孩子一點點進步,家長也很欣慰。"獨輪車隊領隊老師劉青說。
成果 孩子更加自信
如果說動作難度增大是孩子們面臨的一大障礙,那麼另一大障礙便是如何指揮這些聽障孩子,讓他們的動作與音樂節奏配合一致。
體育老師負責技巧,舞蹈老師主要訓練節奏。劉青說,為了保證孩子們能跟得上,在一些小動作的編排當中,節奏不能太快。整個表演過程中,孩子們主要靠看老師指揮來跟上節奏。其實,單獨教會一個學生跟手勢並不難,難就難在全隊的動作要統一,個別學生總是比別人慢小半拍,怎麼辦?只能一遍一遍練,或者學生之間結成小組自己練習。反覆多次,最終形成一致。
正如老師所說,參加獨輪車活動對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8月,孩子們在校園裡訓練時,吸引了街上不少路人圍觀。很多孩子表演完了問唐晉林:"咱們什麼時候能去參加旅遊節的花車巡遊?""明年!明年爭取!"唐晉林回答。
這幾年來,獨輪車隊獲得過不少榮譽,比如世界獨輪車錦標賽的個人金獎、團體優勝獎;還參加了多個場合的演出,比如上海各國領事夫人慈善晚會、區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等,孩子們的表現自信而又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