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泉州的天氣時晴時雨,一陣颱風剛剛過境,城市上空迎來了晴空萬裡,隨之而來的就是東南沿海的悶熱,行不過數步,人已汗流浹背。
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
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
德濟門遺址,是泉州七座古城門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城門遺址,宋朝時期被稱為「鎮南門」。
當年萬國商人云集之處,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地基相互疊加,並不斷向外擴張,依稀可見舊時的拱橋、壕溝。
2001年,為了彌補千古名城泉州境內無城門遺蹟的缺憾,有關部門對這裡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出土了眾多埋藏於地底的碑刻。
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異國宗教的碑文石刻,匯聚在汙泥之中,往事越千年,可以一窺宋元時期泉州的鼎盛繁華。
巨大的花崗巖條石鱗次櫛比,斑駁的大炮孤獨地聳立著,後人栽種的一片綠色草皮,站在炙熱的大地之上,古今歷史在這裡交匯,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幻。
德濟門遺址之後,是全中國最早列入「國保」級別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媽祖信俗」在沿海地區,人盡皆知,據說在全世界有著數億的信眾,媽祖本名林默,今福建莆田湄洲島人,傳說她生前醫術高超,有飄然渡海、預知禍福之能,死後被當地人奉為「神女」。
北宋時期,宋廷使臣路允迪奉命出使朝鮮半島的高麗國,突遇風暴,船隻飄零,使團中有數名海員為莆田人,他們向媽祖祈禱,最終轉危為安,順利登岸。
路允迪將此事稟報宋廷,受到當時喜好道教的徽宗皇帝褒揚,御賜廟額「順濟」,順濟一詞大概有今天一路順風之意。
從此以後,「媽祖信俗」在閩地紮根,歷朝歷代順應民意,下詔褒揚,封號一路上升,成為護佑海波平安的「天后」、「天上聖母」。
隨著閩人遷徙而遠渡重洋,如今,在全世界眾多地區已有數千座奉祀媽祖的廟宇。
泉州天后宮之所以引人注目,能夠在沿海上千座媽祖廟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建築價值所決定的。
湄洲島媽祖廟是世界所有奉祀媽祖的廟宇祖庭,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島上原有的祖廟建築幾乎被夷為平地。
直到80年代,祖廟西軸線才有所恢復,1997年南軸線建築由清華大學設計建造,形成了今天湄洲島祖廟的規模。
而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時期,如今的正殿建築規模宏大,依舊留有宋代木構件、明清時建築格局,是現存最為古老、規模最大、禮制最高的媽祖廟。
宋元時期,每到春秋兩季,泉州地方長官及市舶司都要舉行「祭海、祈風」的國家祭典,以祈求媽祖護佑海內外商船平安,貿易繁榮。
泉州天后宮,一度成為「媽祖文化」傳播的中心。
不論是後來七下西洋的鄭和,還是收復臺灣島的名將施琅,或遣人致祭,或親自拈香祭拜,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站在古樸秀麗的天后宮門前,望著德濟門遺址,古建雄渾而城牆斑駁,宮廟香火鼎盛而條石無人問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情此景,令人想到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看起來紛紛擾攘的千年歷史,也都成了過客眼中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