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的中文正式名是「歐洲夾竹桃」,不過不要在意那些細節,夾竹桃科夾竹桃屬下只有一種,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Nerium oleander。
夾竹桃的花朵和葉子。圖片:wiki commons/Ian W. Fieggen
這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雖然號稱是「歐洲」夾竹桃,但其分布範圍遠非只有歐洲。從最西端的北非茅利塔尼亞和南歐的葡萄牙,沿著地中海一路向東,經阿拉伯半島,南亞,一直到最東端的中國雲南,都有這個物種的分布。而「夾竹桃」這一名稱則來自它的形態——不仔細看的話,夾竹桃的葉子略似竹葉,而花朵則形似桃花。
夾竹桃的葉片。圖片:uwlax.edu
雖然夾竹桃葉片的輪廓看上去和竹子的葉片有些類似,都是呈細窄的披針形,但是實際上二者結構差別非常大。竹葉呈紙質,薄,薄到可以透光;而夾竹桃的葉子非常厚重,呈革質。
夾竹桃葉片的橫截面。圖片:cornell.edu
從夾竹桃葉的縱剖面上來看,我們會發現它具有一些十分特殊的結構:葉片正面細胞排布緊密,角質化程度非常高;而葉片背面的海綿組織則相對疏鬆,更特別的是,頁面背面有一系列的凹陷。這些凹陷的頸部分布著不少的毛狀組織,底部是夾竹桃葉片背面的氣孔所在地,而氣孔,顧名思義,是葉片內外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這些凹陷的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限制水分的擴散——和葉片正面的角質層的作用一樣——這為夾竹桃在地中海等乾旱地區存活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粉色重瓣夾竹桃栽培品種「勒丁夫人」的花朵。圖片:gccaz.edu
因為耐旱,種植起來自然也就不會太難,而夾竹桃出人意料地耐寒,零下10℃的低溫都無法奈它如何,加上漂亮的葉和花,夾竹桃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觀賞植物之一。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它的美麗,現位於摩洛哥北部的古羅馬帝國時期古城瓦盧比利斯(Volubilis),可能就是根據夾竹桃的柏柏爾語名稱oualilt命名的。而如今,夾竹桃已經廣泛栽培於全球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只要氣候適應,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瓦盧比利斯遺蹟。圖片:wiki commons/Subhros
但是作為一種栽培植物,夾竹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它是有毒的。夾竹桃的整個植株都含有一類叫做強心苷的物質,諸如歐夾竹桃甙丙(Oleandrin)等,動物誤食含有這些物質的夾竹桃的時候,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一些昆蟲利用了這一毒素來源,因為這些毒素對它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例如幻紫斑蝶(Euploea core)、夾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等等,它們在體內積累夾竹桃的毒素,從而抵禦鳥類天敵的攻擊。
正在夾竹桃枝上大快朵頤的幻紫斑蝶。圖片:projectnoah.org/Uday B
不過夾竹桃本身似乎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危險。根據美國的調查結果,真正因為夾竹桃致成人死亡的案例並不多見。從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時間裡,確定死於夾竹桃中毒的案例只有3例。除了可能對嬰幼兒比較危險之外,「總體而言,夾竹桃與人類的死亡率的相關性非常弱,即使(有人在試圖自殺的時候)有意攝入中等劑量的夾竹桃。」(Langford et al, 1996)
有毒的植物也有蟲子吃?!回復「夾竹桃天蛾」,看看這不怕中毒的主究竟是何方神聖吧~
【本文來自果殼網物種日曆,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