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在我國西南地區活躍著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史書上將其稱之為「狼兵」,為當時重要的地方武裝。「狼兵」是由廣西土司組建的以「狼人」為主體的士兵,有著其獨特的編制系統,曾以英勇善戰著稱。
從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狼兵曾奉命鎮壓廣西、廣東、江西等地瑤族、壯族和漢族的起義或反叛,還參加了東南沿海的抗倭戰爭,並在當時的桂東、粵西駐防屯墾,對維護明清兩代在當地統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清朝後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狼兵逐漸變成了「狼民」,並被當地的壯、瑤、漢等民族所同化。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廣西出兵100萬人,按人口比例排到全國第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努力。桂軍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殺敵,所向披靡,一度讓日本人聞風喪膽。因此人們也將其稱之為「廣西狼兵」。
我們本文就來探究一下,這「廣西狼兵」究竟是一支怎樣的軍隊,為何能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
狼兵的最早記載
「狼兵」之名,最早見於《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十月。正統二年,山雲上言:
「潯州與大藤峽諸山相錯,瑤寇出沒,佔耕旁近田。左右兩江土官,所屬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畏。若量撥田州土兵於近山屯種,分界耕守,斷賊出入,不過數年,賊必坐困。」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狼兵」作為一種地方性軍隊,在15世紀前已經形成。而關於「狼兵」的稱謂,在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是「族稱」,有人則認為是「族落群體」,還有人認為這只是「官稱」,甚至有人認為是音譯。其實,關於狼兵的記載,實際上在原始文獻上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即「狼兵」與「狼人」有關。
而「狼人」是壯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廣西左右江地區。當地「諸土司以狼人為兵,稱為『狼兵』」。在一些史料上又稱為「土兵」或「目兵」。
在有明一代至清朝初期的時候,狼兵在廣西土兵數量比重中佔據很大,據記載有十餘萬之多。但嚴格來說,這一數量確實有點言過其實,不過它是明清時期西南地區重要的土兵之一則是不爭的事實。
「狼兵」抗擊倭寇
在明代中期的時候,廣西等地社會矛盾尖銳,地方割據勢力層出不窮,中央朝廷所在甚遠,難以發兵鎮壓,這個時候便為狼兵的崛起提供很好的機會。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狼兵便受到了明王朝的重視。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從英宗正統年間開始調用狼兵。自此一直到清朝中期的時候,狼兵奉命參加了一系列的徵戰活動。其中抗擊倭寇便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倭寇大舉入侵,東南沿海百姓遭到倭寇大規模的襲擾掠奪,形勢危急。朝廷隨即便派遣張經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而張經認為:「宼強民弱,非藉狼兵不可,疏請於朝」。
同年七月,以原貴州總兵白泫及廣西都司都指揮鄒繼芳俱充遊擊將軍,與南京車駕司主事阮文中往調狼兵。次年三月,命狼兵抵達抗倭前線,才得以平息。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工部侍郎趙文華前往松江拜祭海神。當時地方上又出現倭寇作亂,百姓恐慌,但不久聽到狼兵將至的消息之後,人心才稍安。在當時,狼兵似乎就是倭寇的「終結者」,讓倭寇聞風喪膽。
抗日戰爭中的「廣西狼兵」
在抗日戰爭中,桂軍相繼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桂南會戰、桂柳會戰和桂柳反攻作戰。 幾乎可以說,在抗日戰爭中的諸多重要戰役中皆有桂軍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國民政府在民國三十四年的統計,在八年抗戰期間,廣西徵募的士兵及勞工就高達450萬之多,當時廣西全省的人數不過也就1200萬人,足足佔到了總人口的40%,堪稱全國之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廣西抗日出兵就高達一百餘萬,人數排第二,按人口比例來看的話排到第一。
在與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次較量中,桂軍表現出了英勇無畏之精神,嚴厲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粉碎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陰謀。因此人們又將其稱之為是「廣西狼兵」。與幾百年前的抗倭戰爭一樣,「狼兵」皆英勇無敵,所向披靡,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
小結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廣西狼兵做的一個簡單的介紹了。關於「狼兵」,實際上可以說的還有很多很多,而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因篇幅有限,我們就先暫時說到這裡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英宗實錄》、《明清「狼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