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藥發展簡史
馬來西亞於1963年正式獨立,現有疆土分東、西馬,包括馬來亞、沙撈越、沙巴三個部分,共13州和1個直轄區,人口近200O萬,其中華裔約35%,超過700萬人。最大城市是首都吉隆坡,93萬人。凡有華人居住處皆有中醫藥,馬來西亞亦然。
公元前1~公元2世紀,中馬兩國已有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了中國僧人、商船經馬來半島去印度的史實。至7世紀,唐朝已有華人移居馬來。南宋方臘起義將士、宋江的部屬也泛海南徙,到達馬來、泰國等地。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遠徵婆羅州(加裡曼丹,包括東馬),曾留下不少軍卒。15世紀,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五至馬六甲,時稱滿刺甲(Malac-ca),帶去不少中藥材與中成藥,主要是茶葉、生薑、肉桂、大黃、茯苓等,留下醫生、匠人,著名中醫師匡愚,名載史冊,至今為人傳頌。那時的馬來西亞由滿刺加王國統治,與明朝交好,進貢朝拜、商務往來、文化交流都很頻繁,馬來的豆蔻、胡椒、沉香、丁香等藥物輸入中國。15世紀以後.當地華人移民大量增加,到本世紀初已有1700萬人之多。不久,又有半數返回中國,有些則移居他國。有資料顯示,及至1941年馬來之華人總數為2,418,615人,佔當地總居民的44%,雪蘭莪(Selangor)、霹靂(吡力、Perak)等地華人過半。他們的醫療保健世代依靠中醫藥,尤其是勞作在吉保山區的採礦工人和種植園的勞工,更是倚賴中藥、針灸來繁衍生息。
公元1796年,廣東梅縣人古石泉在檳城(Pinang,又名George Town)創辦首家中藥店——仁愛堂,其後裔敦守祖訓,經營藥業百年不衰。公元1881年華人葉觀盛在吉隆坡創辦中醫機構培善堂,公元1894年擴大院址,增建樓房,更名為同善醫院。又有黃進聰等人在按城創辦南華醫院,公元1884年開業接論。這兩家醫院的開設標誌著馬來西亞的中醫事業正式開始,為近由年來的發展打下基礎。本世紀20年代,馬屬各地先後建立醫院、診所近2O家,也出現了中醫藥組織,以1924年成立的麻坡中醫藥研究所為最早。此期,中藥店增至數百家,僅吉隆坡、檳城兩市均各有200個中藥店鋪,一般是家庭式經營,規模較小。1929年,Hooper調查馬來中藥店經營情況,發現藥店常經銷近500種藥物,其中植物類佔90%以上,也有數十種動物藥與礦物藥,店家內設小作坊,進行粗加工或調製藥茶4~6種,如田七人參茶、清涼菊花茶、苦味中藥茶(成分不詳)等均沿街兜售。當地氣候潮溼炎熱,四季如夏,用中草藥保健甚為普遍,以祛暑勝溼、解毒闢穢。
針灸簡便有效,早已普及使用。20年代出現電針,診所裡常備有簡單的電刺激設備,依證情選用不同電壓、頻率、電流和治療時間。有些診所還使用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等簡單醫療工具,可見行醫者也略知現代醫理,常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給病人以綜合診治。但總體醫療水平欠佳,曾系統學習中西醫學的醫生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醫藥處於低潮,政府限制中醫師使使用現代診療手段。及至5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仍不承認中醫,不予以必要的管理,有時還製造事端,增加課稅。為了維護中醫藥業的正當權益,於1955年成立了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或稱馬華醫藥總會,下屬30個分會,統管華人醫療行為。到1976年,全馬登記中醫師797人,中藥商1958家,中醫藥院校7所。至1982年底,中醫藥團體30個,其中有中醫師團體8個,中藥商團體10個,中醫藥聯合會12個。
(二)中醫藥現狀與發展前景
馬來西亞政府尚未正式承認中醫藥為醫療手段,因而中醫界尚無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護和政策扶植。但因當地華人很多,數百年來信賴中醫,其他民族居民也世代受到中醫藥與針灸的庇護,因此中醫業在全馬各地均有市場,許多城市如檳城、吉隆坡、怡保、馬六甲、詩巫(西布)、沙阿蘭等地中醫院、中藥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開設七八家之多。當地居民幾乎均服用過中藥,有的治病,有的保健。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之類,家喻戶曉,往往不找醫生,徑去藥房選購自服。Gwee曾調查某醫院病房,發現90%以上的病人曾接受過中醫治療或同時中、西藥並用。1985,馬來西來衛生部官員陳漢沅拿督在檳城中醫藥學院院慶時講過,中醫藥在本邦對國民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希望中醫學院認真傳授中醫學術,負起研究的重任,開發學術精微,使之發揚光大,並繼承其良好的醫德醫風。馬來西亞中醫藥發展有好的勢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與加強管理是關鍵所在。目前,當地中醫人員業務素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大部分未經正規、系統學習訓練,有些江湖騙子也訛稱為中醫世家。總體醫療水平不高,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缺乏政府管理法規也難以襄扶正氣。近年馬來西亞中醫界有識之士加強了與中國中醫藥院校或研究機構的交往,開展中醫方面的合作,促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預示著該國中醫藥發展新階段的到來。
中醫藥管理
(一)中醫與針灸管理
中醫與針灸是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的重要醫療保健手段,但因政府尚未出臺相應的管理法規,使得中醫藥市場較為混亂,也因此降低了中醫的形象與地位。一些江湖郎中甚或不通醫理的騙子均自稱中醫、祖傳名醫,濫作廣告,招徠病人,其結果可想而知。政府和西醫界對中醫產生誤解或成見,因而排擠中醫,不承認中醫的合法地位。該國長期淪為英國殖民地,是大英國協成員,官方使用英語,醫界常用英文名稱,如醫生為Doctor,但中醫師不可用;醫療診所為Clinic,而中醫診所不可用;藥房為Dispensary,而中藥店不可冠以此名。甚至還不許使用聽診器、血壓計之類的一般診斷工具,不允許手術或使用西藥,只許用傳統的望聞問切,所以中醫難於形成一定規模的、系統的醫療體系,學術水平也較低。
總之,馬來西亞對中醫、針灸缺乏必要的管理與支持,又有一些歧視性法規制約其發展,是一不利因素。近年政府要員多聲稱支持中醫事業,中醫界內部的行業管理也在加強,中國的中醫政策也對該國政府有所影響,這些內外因素將促使馬來西亞中醫藥向正確軌道上發展。
(二)中藥管理
馬來西亞對中藥飲片進口可以免稅,但應經檢驗。如中藥飲片是否內含毒劇成分,按國家毒藥管理法執行,不準進口川烏、草烏、附子、穿山甲等藥,並應確保進口中藥所含砒(砷)、鉛、銅、汞等有害元素不得超標。經加工的中草藥必須按傳統藥品登記註冊,具體規定包括重金屬與有毒物質含量低於最高控制雖,如農藥、細菌等都是重點檢測內容。中成藥還不允許摻入抗生素、激素、安眠藥寫西藥成分。中藥進口稅不斷增加,因此走私偽劣製劑、地下仿造中藥作坊逐漸增多。由於管理不嚴,打擊不力,非正常渠道的中醫藥活動泛濫,衝擊正當經營。
1992年12月,馬來西亞衛生部長李金獅宣布,傳統藥的營銷一定要申辦註冊許可證,未經註冊者嚴禁銷售。須經註冊的傳統藥品多為加工過的中藥,它們是:①經混合和(或)提煉的自然物質,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藥的丸、散、膏、丹、膠囊、片劑、水劑等製劑。②植物藥保健品、③外用藥含有樟腦、薄荷腦、香精油(丁香油、豆蔻油、桉樹油)等製劑,還包括膠布類。④以化學藥品為輔料的中成藥。⑤驅蟲用傳統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不管加工或未經加工者。⑥藥用茶劑、酒劑,如減肥茶、人參酒。⑦順勢藥。
不必註冊的傳統藥有:①無毒的、未經加工的自然藥品,如用以配方的中藥飲片。②僅經簡單加工的自然藥品,如曬乾、破碎、研粉或打碎的傳統藥,包括生曬參、煅瓦楞子、煅龍牡、大黃粉、白芨粉、三七粉等。③作為傳統食品、食物佐料的傳統藥,規定標籤說明不應有治療作用。④化妝品,用以清洗、外搽的傳統藥品製劑按1984年藥物與化妝品管制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
(三)醫療保險
該國設有醫療保險公司,大約八至九成的城市居民投保,工礦管理機構為正式職工投保。投保人看病多由保險公司付費,但中醫、針灸與其他傳統醫學的診療費用不在醫療保險範疇之內,要求病人自費,這使中醫業服務對象受限,病種也趨於慢性病、終末期疾病。近年已有呼籲將中醫、針灸納入醫療保險的提案,引起上層管理要人的重視。但是,該國有多元文化、多民族雜居,馬來土醫、印度土醫、順勢醫生等傳統醫學從業人員同時存在,若在法律上承認了中醫,將難於處理其他傳統醫的地位,如若普遍承認,將難以控制醫療質量。這項工作將從國家級考試認可制度的制訂與實施入手,逐步將針灸、中醫納入正規醫學與醫療保險範疇。
三、中醫醫療、研究機構與學術組織
(一)中醫醫療機構
到1986年,該國中醫醫療機構已逾2500家,中藥店堂3000多家,但多數規模較小,設備簡陋。中醫機構可分為兩種:①自由開業者,往往以家庭為單位,診所加藥房,少數人為藥房的坐堂先生。②慈善機構,慈善組織開設的診所或醫院,規模也不大,多屬於私人所有。藥房多為前店後坊式,即前為藥店門面,常有坐堂醫,後院有粗加工的製藥作坊。公立醫院僅少數設立中醫或針灸科室。近年來,馬來西亞與中國聯合開辦的中醫藥機構不斷增多,往往起著示範作用,推動該國中醫業的發展。現將主要中醫院所簡介如下。
1.仁愛堂
公元1796年由古石泉創建於檳城,是全馬第一家中藥店,內設坐堂醫。為當地中醫師配方提供數百味中藥材,也經銷傳統中成藥。
2.培善堂與同善醫院
公元1881年由葉觀盛創建於吉隆坡。初名培善堂,後經擴建而更名為同善醫院。本世紀初即應用中西醫兩法診療,後改為中西合壁的公立醫院——一雪蘭莪(Selangor)州同善醫院。1986年開設中醫住院部,60張病床,包括內科、傷科、針灸科,收治較多癱瘓病人,尚能運用辨證施治原則,採用針灸、中藥與推拿按摩等中醫綜合措施處理病人。內設中醫研究中心,設備雖然簡陋,仍不失為該國較好的中醫院和中醫科研基地。
3.南華醫院
公元1884年由華人黃進聰創建於按城,長期以門診為主,1980年擴建。增設中醫病房與西醫部。
4.中華施診所
1955年由馬華醫藥總會創辦,開設中醫內科、針灸科,並配備化驗室、X線室、心電圖室等現代診斷科室。該所有煎藥室和製劑室,自製中藥湯劑、水劑(合劑)、散劑,藥房進有數百種中藥飲片中成藥。1959年,落成三層大樓,二、三層作為馬華醫藥學院教學區,並增購圖書與教具,改善教學條件。
5.吉隆坡中醫醫療中心
1992年,貴州航空工業總公司302醫院與馬來西亞北京醫療保健(馬)有限公司聯合開辦這一醫療中心。診務由302醫院派出的醫療隊承擔,醫療隊以中醫為主,配備西醫師,他們將以精湛的醫術、優質的服務,佔領中醫醫療市場。
6.其他醫療機構
本世紀2O年代建有雪蘭莪杏林別墅、吡叻藥材行、彭亨州針灸診療中心、岑株巴轄同仁醫社。吡叻中華醫院建於60年代,隸屬於毗助中醫中藥聯合會,是毗響中醫學院的實習基地。各地德教會、佛教會所設贈醫施藥機構數十家。
(二)中醫研究機構與學術組織
馬來西亞中醫藥研究機構與學術組織數十個,多為民辦,規模不大。30年代前,已建有麻坡中醫藥研究所、檳城中醫中藥聯合會等5個,至1985年增到32個,其中9個中醫師團體,11個中藥商團體,12個中醫中藥聯合會,均屬於馬華醫藥總會領導。
1.檳城(或稱檳榔嶼)中醫藥聯合會
該聯合會於1928年成立。1948~1954年胡文虎任名譽會長,80年代由拿督何海天任名譽會長。該會宗旨為「振興中醫中藥,聯絡感情,共謀同業之福利」,因而開辦診所、中藥店與中醫學院。其會員300餘人,分為中醫師組、生藥商組與藥業商組,設有監督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等管理機構。
2.馬來西亞華人醫學總會
該總會於1955年成立,為該國中醫界的最高機構。下屬37個分會,會員遍及全馬。其職責是①對外向政府爭取合法權益,如中草藥、中成藥免稅、低稅進口,放寬行業限制,訂擊損害中醫藥的行為。②對內提高中醫人員素質,如創辦學校、召開學術會議,純化隊伍,與冒牌行騙者作鬥爭,給予揭露或對簿公堂,以維護中醫聲譽。
下屬大馬中醫師公會於1991年2月在吉隆坡召開會議,選舉第31屆理事會,德高望重的中醫師饒師泉、高哲光任名譽理事會會長兼特別顧問,黃敘平任會長,梁以就、劉保生任副會長。現任會長李長發。
中醫藥教育
該國中醫、中藥教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1955年前)因襲中國醫學教育傳統,重視家傳、師承或私淑名醫,多有較好的中醫基礎理論,而知識面往往較狹。中期(50~80年代中期)開辦一些中醫學院、針灸學院,開展學校教育,但因生源與經費不足,教學體系尚未形成等因素導致無定期招生或停辦,30多年全部畢業生不足千人。這當然與中醫藥尚無合法地位、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有關。近期(80年代後期以來)與中國中醫院校聯合辦學,成績顯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在職教育,比如到中國進修學習、請專家講學與開辦短訓班,學術交流也已啟動,一改昔日萬馬齊暗的沉悶景象。
(一)主要中醫藥院校簡介
1.馬華醫藥學院
馬華醫藥學院正式成立於1955年10月,是全馬第一個中醫藥學府,隸屬於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教師多為馬華中醫師公會的醫師,以中華施診所為實習醫院。原訂學制四年,1978年後改為5年。增加1年臨床實習。課程設置遵中西醫學比例7:3的原則,學習中醫傳統理論與臨診經驗,兼授西醫基礎與臨床學科,如生理、病理、內科學等。每二年招收一個班,約40~50人,現有畢業生400餘人。80年代後期與中國聯合辦學,1989年與廣州中醫學院聯合創辦中醫專科研究班,1991年6月正式開學,衛生部長李金獅出席了開學典禮。學制3年,由廣州中醫學院派遣教師主講並提供有關教材。兩校於1993年又增辦學士學位班、中醫學專業本科班。
2.吡叻中醫學院
吡叻中醫學院成立於1967年,隸屬於吡叻中醫中藥聯合會。
實習醫院為吡叻中華醫院,學制四年。現有5屆畢業生,共百餘人。院址在吡叻州首府治保(Ipoh)。
3.詩巫(西布)中醫學院
詩巫中醫學院創辦於1960年,隸屬於詩巫中醫藥公會。院址在沙撈越的詩巫市(Sibu,Sarawak)。僅有兩屆畢業生而因故停辦。
4.檳城中醫學院
檳城中醫學院創辦於1964年,隸屬於檳榔嶼中醫中藥聯合會。學制四年,晚間上課,周學時為4學時左右,實際上是業餘教育。
5.沙撈越中醫學院
沙撈越中醫學院創辦於1965年,隸屬於沙撈越中醫中藥聯合會。因資金不足、生源缺乏而於1975年停辦,僅有兩屆畢業生共70人。1985年又重新建校。
6.柔佛州中醫學院
柔佛州中醫學院創辦於1965年,隸屬柔佛州四家中醫藥團體。院址新山,即柔佛巴魯(Johor Bahru)。有3屆畢業生,1971年因故停辦。
7.吡叻針灸學院
吡叻針灸學院創辦於1975年,隸屬於吡叻針灸學會。目標是培養針灸人才,學制2.5年。院址在吡叻州怡保市(Ipoh,Perak)。
8.馬來西亞首都中醫學院
該院於9O年代馬中雙方合作興辦,北京廣安門醫院承攬主要教學任務。目標是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院址在吉隆坡(Kuala Lumpur,Malaysia)。
(二)中醫教育目標與課程體系
該國中醫藥院校的教學過程多參照馬華醫藥學院慣例。共開科目23門,早期用自編教材,1971年起使用南京中醫學院主編的系列教材。80年代以後增加西醫課程,使得中西醫課程按7:3講授。中醫基礎如中藥、方劑、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等),中醫臨床如中醫內科、醫案醫話。西醫課程重在基礎,如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學與臨床常見病診療。因該國中醫專業學制不一,2~5年,又常在晚間上課,總課時常不足1000學時,教材建設是一項重要工作,不宜沿用中國有關教材。
近年,馬中雙方合作辦學模式有些不同,課程體系也有相應調整。馬華醫藥學院與廣州中醫學院合辦的中醫專科研究班培養較高層次的中醫人才,主攻中醫內科。第一、二年分別學習醫學科學方法論、醫學倫理學、中醫心理學、實用中醫內科學、中藥藥理學、各家學說、臨證指南與現代診療技術,第三年組織臨床實習,撰寫畢業論文。教學方法以函授為主,1/3時間面授並考試。學士學位班為4年理論,1年臨床。馬來西亞首都中醫學院由北京廣安門醫院安排教學過程,探索新的模式。這都為馬來西亞中醫教育的發展新階段打下基礎,也為中醫藥合法化、資格考試做了準備。
中醫藥研究
該國中醫藥普遍使用,中醫藥從業人員甚眾,但似乎研究工作未受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也較少。
(一)針灸研究
該國針灸師分屬兩大派系,針灸臨床自亦不同:①傳統針灸;強調辨證施針,循經取穴,捻轉提插,注重手法。療效往往較好,但不太重視經驗總結,因此學術報導較少。②現代針灸:多用電針、雷射針,一般不講操作手法,以調整電壓、電流與刺激時間來控制刺激量,體現補瀉之義。馬來西亞用針灸治療急慢性疾病百餘種,涉及內外婦兒與各科急證。在邊遠山區、偏僻鄉鎮,針灸幾乎無病不治,例如諸痛腫瘍、嘔逆洩瀉、過敏受風、跌打損傷、小兒驚癇、婦女經孕,均以針灸為先導,輕者即愈,重者再服中藥、推拿氣功、拔火罐等綜合療治。針麻與戒毒也已開展,1980年新山中央醫院應用針灸麻醉進行大中手術,該院也開展了較為廣泛的針灸治療。此後,在淡邊成立針灸戒毒中心。1983年,該國衛生部指示各地試用針灸戒毒。
(二)中醫研究
馬來西亞四季如夏,多雨潮溼,故多病暑。暑性火熱、升散,甚易耗氣傷陰,身多夾溼,每感重著少力、粘膩難去,故當地居民常服中藥菊花、葛根、五味子、六一散、荷硬與蘆根之屬,以益氣養陰、清熱祛暑。有人則以枸杞子、黨參燉雞,歸、芪煨肉,此為益氣養陰之藥膳也。最為便當的莫如選購藥茶,清涼菊花茶隨處有售,內含白菊花、銀花、連翹、香薷、荷葉或蘆根。配方不一,然常為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之品,防治感暑頭痛、眩冒目赤等症。中成藥需求量大,其中地黃龍系列、牛黃清心丸、十全大補丸、烏雞白鳳丸、玉林牌正骨水等熱銷,尤其偏愛同仁堂產品。
中藥科研剛剛起步,發展不快。8O年代,馬來西亞工藝學院科研所試種靈芝取得成功。他們用棉絮、雜木屑加入米糖等物培植靈芝,30日左右就可採收;也試用水栽,往往生長更快,不到一月便可收穫銷售。
中醫藥學術交流
(一)參觀訪問、考察講學
自古以來,中馬兩國關係密切,該國中醫師多來自中國,探親訪友、考察講學,自然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戰後數年交往減少,中醫藥學術交流幾乎停止。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中醫界重視國內外溝通,與中國交往頻繁,以參觀訪問與醫療活動為主。1989~1991年,中國大陸共有14批、40餘位中醫人員赴馬參觀訪問、考察講學或開辦認訓練班,也安排醫療諮詢活動,間或商談聯合辦學、中藥貿易實體,對推動該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部分人以營利為目的,或推銷非正規藥品、器械,影響不好。中馬兩國正在加強管理,將雙方交往引上健康軌道。
1.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專家組應邀赴馬義診。該專家組於1991年夏赴馬講學,並開展賑災義診,在吉隆坡等地講學、座談與診務,聽講、求治者絡繹不絕,非常繁忙。講座主題為中醫藥學的繼承與發揚、現代中醫藥學研究、中醫推拿等,宣傳了國粹仁術,掀起了學術熱潮。有人表示將學習深造,提高中醫醫療水平,在馬來西亞衛生保健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南洋商報》等輿論工具作了詳細報導,盛讚中國專家藝精、德高,可敬可佩。
2.中醫馬壽仁赴馬醫療。1992年8月,河南省偃師縣痔瘻研究所所長馬壽仁應馬來西亞中國醫藥健康中心之邀赴馬醫療。他擅長中醫痔科,一般不必手術,口服他研製的消痔瘻丸(片)即可,每療程20天。據說治癒率75%,總有效率95%以上。中醫經典《素問·風論》,將痔瘻歸入腸風,多屬瘀血積滯,治宜活血化瘀,消積軟堅,消痔瘻丸即宗其旨而研製。
3.個體中醫何前剛赴馬講學。1993年四川省江津市23歲的個體中醫應馬來西亞彭亨州針灸診療中心、州新聞局官員之邀赴馬巡迴講學。他善長肛腸專科,在馬舉辦肛腸專科培訓班,並受聘於彭亭州針灸診療中心,開展專科醫療工作。
4.中國氣功師訪馬。1993年,中國「國際氣功聯合會石家在武當氣功學校」的裴錫榮等氣功師一行應馬來西亞精武體育總會、醫學「海鷗集團」之邀赴馬訪問。他們是中國文化與醫學代表團的成員,受到全馬文化界(作家協會)、體育界(精武體育總會)、醫學界(海鷗集團的醫師們)的歡迎。裴錫榮的著作《五雷掌醫療保健氣功》一書舉行了首發式。他做了氣功與武術表演、氣功講座,並舉辦氣功訓練班。也開展醫療活動,用氣功治好了一些疑難病證。中馬雙方有合作意向,馬方將成立「武當氣功科研組」,籌辦「中華氣功康復學院」。
(二)中醫藥學術會議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中醫界學術氣氛不濃,雖參加一些國內國際會議,但影響不大。近年情況有所好轉,東南亞聯盟五國的東協中醫藥學術大會多次召開,學術水平也有提高。1983年6月,由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與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等東協5國中醫藥團體聯合召開的第一屆東協(Asian,亞洲人)中醫藥學術大會在新加坡召開,與會者數百人。除中醫藥學術交流外,還有地區性行政會務工作。第二屆會議於1986年7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第三屆於1989年夏在泰國曼谷召開,到會代表達千餘名。5國約定每3年召開一屆類似會議,以加強地區間協作與學術交流。
中藥生產與貿易
(一)中藥生產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多丘陵山區,為雲貴高原橫斷山的餘脈,海拔2000米以上,又三面臨海,四季多雨,故森林植被面積廣闊,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早在公元五六世紀(我國南北朝時期),馬來的丹丹國就輸入中國不少香料和其他中藥材,以後皆來往頻繁,中藥成為重要禮品或商品。馬來的渤泥國(馬來西亞東部)歷代與我中華交好,貴重藥材常為晉見禮物。公元977年,渤泥國遣使施努等來宋進貢,攜帶大批龍腦、蒼龍腦、檀香等。彭亨(pahang)國使節來華還帶有蘇木、犀角之類藥物,中國常有豐厚回贈,包括黃芪、甘草等中藥材。這實際上是早期的中藥貿易,也展示了兩國中藥生產的特點。
經考察,馬來西亞擁有我國湖廣、雲貴、川、閩的各種草藥,蘊藏量較大。例如穿心蓮遍地皆是,我國緊缺的石隊雞血藤、高良姜、丁香、蓽茇等品類均見于吉保山區,尚未合理開發利用。
(二)中藥貿易
該國是中草藥的重要銷售國或中藥商品集散地。那裡的華裔已逾700萬人,先輩漂洋過海帶來中藥瑰寶與中醫之術,世代以之為戰勝疾病、保障健康的法寶,馬來諸多民族也以之為庇佑。因此該國中藥店數千家,較具規模者也有千餘家。街頭隨處可見藥材商店的招牌、幌兒。一般來說,生意不錯,有的轉手倒賣歐美,贏取厚利。據1993年統計,該國從香港與我國大陸進口中藥及中藥製品達2000萬美元,居東南亞第二,非常現經營渠道貿易也很活躍。
遵照馬來西亞藥政管理規定,銷售中藥製劑要先申請註冊,獲準後方可經營產銷業務。否則,屬於違法,將罰款或追究法律責任。截至1995年7月底,該國衛生部藥品管制局共收到藥品註冊申請書15,277份,其中1萬餘份為中藥註冊申請,佔總數的67.5%。該國頒布了一系列藥品管制條例,包括禁止20多種藥材進口,比如川草烏、延胡索、蟾酥、麻黃、雄黃、砒霜等藥。還對藥品的重金屬與砷含量有嚴格限制。該國出於對動物保護考慮,限制17種燕子和燕窩進口,幹1992年11月起執行。
(三)中藥產銷中的問題
馬來西亞地產中草藥未能真正開發,中藥生產基地也沒有建立,中草藥營銷僅限於轉手貿易,各項管理法規鬆散,因此孳生了制假售劣的溫床。製造假藥的作坊比比皆是,有的商店公開收購中成藥包裝盒、瓶;也有專事印製中國中成藥商標、說明書的印務商;藥店還常代銷《中國藥典》,以供制假商選購。有些藥店銷售的中國名牌中成藥,實際上只含有豆粉或澱粉。中藥材白芍、熟地常為非同屬植物加工的贗品。有的中藥材雜質太多,更無清洗炮製工序,比如地龍真正是「土地加龍」。假藥成本低、售價廉,往往衝擊優質正品貿易,有的藥商明知假藥,也為利潤驅使而經銷。這衝擊了正常貿易,損害了中藥形象,亟待整頓和佔領市場,我國中藥業必須作出反應。比如①在馬建廠、開店,推出正品正價藥品,控制該國中藥產銷。②改進中國產品的內在質量與外包裝技術。我國現有中成藥包裝簡陋,易潮易碎,易於黴爛變質,膠囊劑常受潮變軟變形,不但影響療效、增加投訴,而且易於仿製假冒。因此必須儘快改進生產工藝。③加強商標意識,掌握市場動態,假冒必究,訴諸法律,淨化中藥市場。
中醫藥出版物
馬來西亞華人多保留華文華語,中文的中醫書籍能夠直接使用,不必翻譯。其他種族人士則要中醫著作譯本。故書店裡可見中文、英文、馬來文的中醫書刊。
該國中醫學術團體為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交流學術心得,出版了一些中醫藥刊物,如《醫藥之聲》、《醫學新聲》、《醫鐸》和數種業務通訊。1929年,中國南京政府宣布取締中醫,馬、新中醫藥界紛紛舉行抗議活動,早期的中醫雜誌均發表文章,表示憤慨與遣責,並引經據典,駁斥謬論,規勸南京政府切莫數典忘祖,做出親痛仇快之事。 1995年,創刊的《馬來西亞中醫雜誌》,由郭延林任主編,薈萃30餘位中醫藥名家組成編輯委員會。該雜誌內容豐富,設有理論探索、各科臨床、專題講座等重要欄目,為馬來西亞中醫界的全國性刊物。
傳統醫學在馬來西亞後在於社區醫療體系的不同層次之中,並且與社區醫療知識產生了相互的影購。其中,中醫學和印度醫學已經得到承認,可以註冊開業。國家鼓勵建立傳統醫學的自我管理紹織。這有助於對其從業成員的組織、註冊以及建立對其行業活動的管理標準。目前已建立的自我管理組織包據馬來醫學、中醫學、印度醫學、補充醫學和順勢療法5種。
馬來西亞國內還設目正規、系統的後統醫學教育。他們使用的傳統醫學的醫藥產品既合國內生產的也再從國我進口的,而自國內生產的產品出往往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料。
馬採西亞政府很重視有關傳統醫學醫藥產品生產的法規和管理,因此已制定了數部相關法律。傳統醫學的醫藥產品由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管理,對這些產品的註冊始於1992年1月,註冊過程涉及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考察。作為註冊的要求之一,生產者必須達到GMP標準。除了質量檢測,產品的標籤和包裝也要接受管理。在馬來西亞對於傳統醫學的醫藥製劑、非處方用藥、營養補充劑和化妝品尚沒有明確劃為,不過政府已經成立了一個包括傳統醫學專家在內的技術委員會正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除此之外,該國1998年還成立了一個名為傳統醫學促進會的機構,以協助馬來西亞衛生部進行有關政策和管理法規的制訂。其成員包括來自馬來西亞衛生部和大專院校、WHO等的專家。另外,1999任馬來西亞初級醫療保健部組建了傳統醫學絹。該生負責協助相關政策的監督和執行。
馬來西亞發展傳統醫學的政策主要針對醫療、教育、產品和科研4個後面。該國現有的各傳統醫學機構、團體正任建立均其成員的註冊管理制度,以及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培訓。該國有關傳統醫學的產業正在建互相關的標準,以保證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的質量。該國傳統醫學的科研工作正在系統化,並重點針對提高藥物的質量、安全性和療效。力達到這一目標馬來西亞將建立專門的科研機構及資料庫,並且做國內和國際的連接。
田於傳統醫學的重要作用和日益流行的趨勢,馬亞西亞衛生部十分重視對傳統醫學的發展工作,努力將它融入現面的醫療體系之中。這將對現行醫療體制發生重大影響,涉及許多政策法規的改變。此外,傳統醫學要想事正進入該國觀行醫療體系之中,還要得到西醫的承認,這需要開展傳統醫學的正規教育,加強相關的科研工作。
摘自:唐漢中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