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眠是一個有趣的名字,法語為Amiens,源自高盧語的「河」,指的是穿亞眠城而過的索姆河。這座城市位於法國北方,據巴黎120公裡,位於大巴黎區域的外圍,遠離擁擠喧囂的都市,所以Amiens中文翻譯成亞眠也很切合它的氣質:淡定、安詳。
亞眠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安靜和處變不驚的氣質。索姆河緩緩流淌,河畔排列著用簡單顏色點綴的中等個頭兒的樓房,不時有野鴨飛過,有騎車人飄過,有一陣風吹過。
走過一座小橋時,看見河中心矗立著一個分不清是金屬還是石頭建造的人像,估計被用來測量水面的高度。據同行的法國朋友說,這座雕塑本來是傲然站立的姿態,卻在前幾天被人套上了一件肥大的T恤,不見了英武的外形,顯得臃腫可愛。有路人走過,指指點點說:聽說是前幾天三個調皮的孩子幹的好事;也有人說:這樣做不好,至少也要給他穿條褲子嘛!
亞眠人的這種淡定幽默的生活風格,可能和他們經歷了太多讓人捉摸不透的歷史有關。在這裡,歷史不能按照常識來判斷。走在亞眠的古老街區裡,經常會見到一些有數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外牆和拱形大門都保留著過去的外觀,但細看起來,卻能明顯看到因戰爭而造成的殘缺。有的門前雕飾頗具藝術價值,卻因槍炮而失去了精緻的外表。
在聽說這是二戰時期造成的破壞後,我更是深深地對德國納粹充滿了憤怒。但是朋友告訴我事實恰恰相反,德軍佔領時期的亞眠幾乎沒有遭到破壞,這些戰爭的痕跡是盟軍在二戰後期對亞眠進行轟炸時候留下的。當時,盟軍不斷出動空軍對亞眠城進行空襲,最終導致了德軍的撤退和亞眠的解放。可惜的是,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也在這場戰爭中走向了生命的終結。
戰爭是歷史遺產的天敵,無論炮火來自正義的一方還是邪惡的一方。亞眠的歷史殘跡,究竟是歸咎於盟軍的魯莽,還是歸咎於德軍的負隅頑抗?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因為戰爭,許多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城市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在這裡,我不得不欽佩傅作義將軍,為了保住一座古城而放棄軍事抵抗,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襟!
思緒回到亞眠城中,儘管經受了戰爭的洗禮,亞眠城中最重要的一座歷史遺蹟卻奇蹟般地保留了下來,這就是亞眠大教堂(Cathédrale d'Amiens)。
亞眠大教堂全名為亞眠聖母大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儘管名氣比巴黎聖母院小,但亞眠大教堂卻是法國境內最高、空間最大的宗教建築。其正廳頂端高達42.3米,超過了同為世界遺產的沙特爾大教堂的36米。縱向長度145米的教堂正廳,儘管寬度也頗具規模,但依舊給人以極強的縱深感。踏進教堂後,左右望去,兩邊的走廊似乎永無盡頭。在莊嚴寧靜的大教堂裡前行,每一步都負載著沉重的壓力,神聖得令人不敢造次。
縱向上的高度是西方教堂與東方寺廟的最大區別。前者往往通過增加縱深而給人以強大的宗教氣場,在「神」與「人」之間構建出一個巨大的隔離空間,使神永遠具有一種神秘感;而後者則進深極窄,往往是前腳踏進寺廟正殿,後腳便可下跪叩拜了。建築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東方的宗教往往強調神與人的溝通,近距離能夠體現一種宗教的民俗化風格,與西方所強調的神聖不可冒犯的宗教氣場大不相同。
無論理論如何闡述,亞眠大教堂的確營造出了這樣一種神秘而冷酷的氣氛。走道兩旁是一排排長蠟燭,不時有教徒恭敬地點燃一支,在神面前謙卑地懺悔。走向神的過程,便是一個教徒反思自己、向神祈禱的過程。
但大教堂並不是空蕩蕩的一個建築殼子,亞眠大教堂除了龐大之外,其藝術造詣也讓人讚嘆。建築本體是典型的哥德式風格,共分3層,絕大部分空間由巨大的連拱構成。由於正廳極高,12個巨大狹長的彩色玻璃構成了大教堂內部最具特色的一環。牆壁上雕刻著歷代基督教先知和信徒的畫像和故事。3個大門上分別雕刻有最後的審判、殉道者、聖母生平三組故事。尤其是正中央山牆的門楣中心所刻的「最後的審判」,被天使環繞的耶穌,向前伸出雙手,堅毅篤定地迎接痛苦的來臨,體現出當時藝術家精熟的技藝。
在中世紀,能夠閱讀聖經的人極少,普通信徒往往通過這些雕刻在教堂的故事學習宗教知識,所以,這些雕刻在牆壁上的宗教故事不僅極具藝術價值,也肩負著不小的教化功能。
亞眠大教堂最初建於1152年,經歷了一次火災後,主體建築於1220年重建,其後200年內又陸續建造了一些附屬建築。之後,這座龐大的建築體幾乎再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破壞或建設。它歷經多次重大歷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一戰、二戰等,卻都幸運躲過了被破壞的命運。1981年,亞眠大教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攻略:
遊:亞眠市大部分歷史街區都在步行距離之內,參觀大教堂免費,旁邊有禮品店,可購買書籍或紀念品;除大教堂外,亞眠市的另一處著名景點為儒勒·凡爾納故居,《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科幻作品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行:從巴黎到亞眠市可乘坐火車,每天有若干班,約1小時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