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
時間:2019年4月12日
地點:上海蘇寧環球萬怡酒店
1992—2019,經過近30年發展,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取得了不俗的發展成就,但也伴生出影響發展的一些問題。從國家主管部門到市場經營主體,再到具體的從業精英,如何理解市場中的「價值觀」?如何對待市場的新變化?又如何面對真實存在的困局?
濃縮版乾貨,盡在以下文字中……
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經歷深度調整。回顧行業走過的歷程:每次市場波動,都在引導我們深刻思考,激勵我們通過創新經營實現自我突破,都在為下一次的躍升積蓄力量。
「如何在轉型期通過創新經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價值再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行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 羅靜
羅靜認為,可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創新經營模式和應用創新技術實現行業高質量的發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將影響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未來的格局,境外企業涉足國內市場、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商業競爭環境及行業生態。
但通過國內企業的歷練經驗來看,與國際著名拍賣企業相比,無論在商業服務的精細化、業務團隊的專業化,還是對新拍品消費市場的培育方面,仍存差距。內地經營企業勢必要改變經營理念,提升參與市場競爭、資源競爭、人才競爭的能力,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塑造品牌形象。
而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拍賣作為引領消費時尚的高端商業領域,對上下遊產業的整合能力迅速增強。與拍賣相關的金融、保險、網際網路、大數據、印刷、會展、物流行業,一條以文物藝術品拍賣為核心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這也使網上拍賣、會展經營等新經營模式得以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在經歷了初創、發展後,目前正處在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期。
除了拍賣場次和藝術成交的金額數字的變化,「民營博物館創建風潮的興起」則是見證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最強標誌。
祝君波先生是中國拍賣市場中的老人,尤其是上海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親歷者、見證者、觀察者,中國拍賣老字號「朵雲軒」的昔日掌門人,他眼裡的中國拍賣市場:已經呈現出了巨大的變化。
收藏家由獨樂樂變成了眾樂樂,從私人空間走向了辦私人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過去中國拍賣行的主要購買力來自於海外,其次來自國內一些喜歡玩藝術和玩投資的人;再次是業內的行家。
祝君波分析、解釋了這個變化:截至去年底,我國博物館從40年前的349家,增長至現在的5136家博物館,其中民營博物館1400餘家。這1400餘家藝術館的主人,多是過去20年的買家,而不是文革前的老藏家。
全國新出現的美術館有293家,上海新增美術館最多,達89家。近幾年上海,已經成為一個私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集現地,包括蘇寧、寶龍、劉益謙的2家,餘德耀的1家,震旦的1家等,這些非常高端的博物館、美術館,已成為亞洲的亮點。
民營博物館增多,給拍賣行帶來的信息是什麼?祝君波認為:這些客戶是為博物館、美術館買藏品的,要求東西一定要好,要更好。
這些客戶不會盲目的成批買,而是有一定計劃性和個性化,即查漏補缺,比如「揚州八怪」差一個沒湊齊,那他只可能會買缺的那一件,這是機構完成系統化、體系化收藏的重要收集過程。
民營藝術館的增多,對拍賣行也許不是好消息,因為一些重要藝術品進入博物館、美術館後,短期時間將不再進入市場循環,只有當企業財務出現狀況或遭遇變故時,才有可能將藏品釋出。
未來的拍賣行面對的將是:來自一兩千家美術館、博物館的客戶,龐大的買家資源對拍賣行是利好,但同樣也對拍賣行有更高的要求,從業者面臨的挑戰將與以往大不相同。
祝君波先生認為,買家信賴的鑑定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依靠自然人、一些權威的「目鑑」方式,轉變為更加重視考證,更重視拍賣流通中拍賣的記錄,重視一條證據鏈。譬如說雞缸杯,為什麼會賣得這麼高?2億8千萬,上一次交易是2900萬,這件東西平均15年出來一次,大概4到5個人換手,證據確鑿。
這個例子意在說明:未來的買家可能不看這件東西的真偽,只要證據鏈全部齊了,圖錄全部放在那裡,就會毫不猶豫去買,而且就要買這樣的東西。
以後拍賣行要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目鑑的能力,未來好東西,價錢可能會翻5倍、10倍,那就要有詳細的證據鏈。這個證據鏈就是由歷家拍賣公司、拍賣記錄和圖錄形成的。 以後拍賣行換手的證據鏈,就起到了鑑定中心的作用,所以每一家拍賣行要把自己的資料做好,這是拍賣行的看家本領。
如今,收藏家的市場價值和作用正在日益變大。它由重視藝術品作者和藝術品經紀人的價值,已經發展到重視收藏家的價值的程度,而有些大收藏家的品牌價值,甚至於比原作者的價值還要高。
如中國嘉德和蘇富比剛剛拍過的「天民樓藏瓷」,100%成交。買家是來買永樂、康熙瓷器的嗎?當然不是。永樂、康熙本朝的東西很多拍賣行都有,買家更看重的是天民樓的品牌。「可信度」是天民樓藏品的價值。
祝君波先生的一位朋友在嘉德買到了兩件「天民樓」藏瓷器,他說價錢不貴,買兩件留念:在這收藏這行兒裡,得有天民樓的東西,而不見得是康熙、雍正的東西。
再如嘉德「王世襄儷松居專場」、「安思遠碑帖」、「楊永德藏齊白石專場」等,這些都是收藏家賦予藏品的市場價值。
我國文物藝術品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規範:「客觀」「公正」「如實」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標的的推介信息將有規可循。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通報發布:
《文物藝術品拍賣標的信息說明指導規範》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秘書長餘錦生:4月11日下午,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2019年年會上,審議通過了《文物藝術品拍賣信息說明指導規範》。
《規範》的內容是一個信息指導,一個標的的信息說明,一般來講,我們是以拍賣圖錄為主要的表現方式,對於拍賣標的呈現出的信息和狀況所進行的按照文字、數據、圖示等說明。
此《規範》是藝委會建立行業規範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則是「客觀」,拍賣人要本著客觀、公正、誠實、守信的原則。
《規範》規定了五項基本程序,從信息的登記到核查,到信息的編制、圖錄製作,以及到後期的補充勘誤,五個基本的程序。我們規定了16項基本內容,包括標的的編號、名稱、年代、署名、質地、形式、規格、瑕疵信息、內容信息、來源信息、參考信息、介紹材料等基本信息。
《規範》的核心是9項基本要求,最核心之處是強調「如實」,基於中介的性質以及文物藝術品這樣特殊的標的,從業者一定要做到對「所述盡職盡責」,對委託人所提供的材料要做到盡職的核查。
藝術品價值得到了普遍認知?
家庭資產配置的藝術品的地位?
富豪購買藝術品的比例究竟幾何?
海外富豪階層資產配置熱衷藝術資產?
2011年前後,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次行情尖峰時段,名家普品價格飛漲,藝術信託基金盛行,一時間「藝術與金融」火速對接,談藝術不講點財富知識,都顯得很落伍。事實到底如何?上海嘉世華年藝術基金董事長焦安先生在論壇「市場新價值」環節中,保持了謹慎的樂觀。
焦安得到的有關「中國富豪階層和海外的富豪階層藝術品在資產配置方面」的數據,並不樂觀。2011年很多專家文章稱:海外的富豪階層藝術資產的配置有80%的富豪會拿出30%的資產去做資產配置,讓業內很感覺很樂觀、很興奮,(不知道)還有這麼大的空間,但是被胡潤告知:完全沒有這樣的數字。
但事實中的中國的富豪中,尤其是在億萬富豪階層,投資藝術品的連1%都不到,這種投資能不能算到資產配置裡面?他是不是:有意識的主動地的把藝術品作為金融投資配置的一部分?焦安說,他和胡潤都認為不算,因為這還是一種有文化、一種有情懷的喜好;第二也有買來用做裝飾的用途,這也算不上金融資產配置。
焦安在論壇中還補充了一個案例:2011年第一次做第一隻基金的時候,一位朋友剛好買了一棟別墅花了1個億,我說送一張畫給你掛掛,他說千萬別送,我家裡從來不買畫,他說這幅畫喜歡複製一下掛在家裡,複製一下2000塊,做個鏡框3千塊放在家裡。後來我問他的助理:你們老闆這麼多年,有沒有買一件藝術品?他說基本沒有,就一次慈善會實在沒辦法,大家都舉手他也舉手了買了一件。
在千萬級富豪裡面,胡潤認為5%到6%的人數會主動買一些藝術品,但是也不算主動地去投資藝術品,因為他們買的最多的是:珠寶、翡翠、玉器,包括一些可消費類的。
焦安說,胡潤有一個觀點:十年前每年拍賣總成交額達到幾百億,十年後這個數字略有下降或持平。但中國富豪的資產與十年前相比增長了10多倍,十年前頂級富豪200億,十年後已經2000多億了,當富豪的資產增加10倍以上的時候,藝術品的成交金額完全沒有增加,所以富豪的資產配置應該是萎縮了。
對於拍賣行來說,未來空間很大,道路也很漫長,需要慢慢培養富豪階層,讓(他們願意)把藝術品作為固定的配置。
樂見「藝術消費」成主流
眼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主流仍是藝術投資行情,兼顧一些資產保值的需求。機構收藏另當別論:機構投資力度雖然逐漸增大,但鎖定的標的基本多是有份量的明星拍品,也不能算大眾收藏。
近30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贏得了巨大的社會價值,也奠定了其獨特的文化市場地位。但「浮躁」的影子並未遠去,無論是市場高峰還是調整期,無論是機構還是參與者,重利忽視規矩,交情大於規範,昔日遺留至今的不良習慣,已經成為影響企業良性發展的頑疾。
藝術品有價值,藝術市場有價值,藝術從業者也有價值,藝術市場中的操守更有價值……但目前各界關注的重點,似乎還在藝術品本身。
在此次峰會中,
我們欣賞中拍協藝委會為了發展而推出的《規範》,這會讓行業的未來更有價值;
我們欣賞羅靜司長所作的報告,他提出的「創新」,旨在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讓內地拍賣行在全球化競爭中,變得更有價值;
我們也欣賞祝君波先生的演講,這份帶有從業者對行業濃厚情感的報告,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角度。
當然,我們也欣賞焦安先生的理性,這種「謹慎樂觀」會讓行業認清事實,坦誠、真話的價值令人尊敬……
樂見未來的中國藝術拍賣市場,隨著市場的淨化,以及規範的形成,「藝術消費」行為將成為主流,圍繞藝術市場的種種美好期望,變成為有價值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