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國演義來說的話,長坂坡之戰趙雲是獨自一人拼殺百萬曹軍,七進七出,斬淳于瓊,殺夏侯恩,搶青釭劍,殺晏明,敗張郃,重挫馬延、張顗、焦觸、張南四將的聯手,斬殺鍾縉、鍾紳兄弟的最後攔截,衝出曹軍重重包圍的,後面還有文聘率軍追趕。
趙雲剛逃出曹軍包圍,然後就到了長坂橋,張飛正好守在長坂橋上,趙雲向張飛求救,由張飛斷後,趙雲衝過橋去尋找劉備了,才安然逃過曹軍的追趕,趙雲完全是靠個人能力衝出曹軍包圍的,不管張飛是否斷後,趙雲都能衝出包圍,不同的是,有張飛斷後,趙雲逃得更容易些。
百萬大軍都沒能困住趙雲,正是因為趙雲的武藝高強,儘管趙雲懷中還抱著劉備的兒子阿鬥,但這絲毫不影響趙雲的武力發揮,從三國演義來看,趙雲就是這麼輕鬆逃走的,與張飛無關,但是,這也只是三國演義了,真實的歷史,其實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下面再來說說正史上的長坂坡之戰是怎麼樣的?
正史中的長坂坡之戰介紹得相當簡單,只知道劉備在當陽被曹操手下的五千虎豹騎追上,然後就是雙方激戰,劉備方只有數千士兵和十幾萬老百姓,曹操這一方是五千虎豹騎騎兵,最終結果是劉備大敗,士兵逃散,十幾萬百姓被曹操俘虜,連劉備的兩個女兒都被曹純俘虜了。
劉備逃走的時候,根本就顧不上自己的妻子和兒女,趙雲當時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和兒子阿鬥,但是正史上趙雲並沒有七進七出,甚至都沒有和曹軍交手,史書上只是說趙雲護送劉備的妻子和兒子找到了被打散的劉備,而為劉備斷後的就是張飛。
張飛是如何斷後的?
這與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不一樣,三國演義中說張飛單騎立在橋上,橋東邊的樹林後面有飛揚起的塵土,似乎看上去有伏兵,張飛在三國演義中的武力差不多就是和呂布平手的地步,再加上關羽曾經對曹操說過他三弟張飛能在百萬大軍中取上將首級,這讓曹操和曹營諸將都對張飛感到恐懼,雖然曹營諸將都追到了長坂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上前挑戰張飛,一是怕張飛的武藝,二是怕張飛有埋伏,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據水斷橋。
但在正史上,則完全不同,正史中張飛是毀壞了長坂橋,率領20多騎兵在河的對面,數千曹軍追到河邊後發現沒有橋,而張飛又在河對岸耀武揚威,曹軍沒有橋也過不去啊,就算能過去也不敢過去啊,張飛在當時可是三國兩大萬人敵之一,誰敢上前挑戰張飛呢,況且曹軍得先過河才行。
雖然曹軍有可能會架橋過河,可是那樣的話需要時間,況且張飛就立在河對岸,能讓你安心架橋嗎?當然不可能,張飛此行的任務就是斷後,斷後不僅僅是拆了橋就完事了,還要阻止曹軍架橋過河追擊,這才是張飛一直在河對岸的目的。
有人說,曹軍為什麼不用箭射張飛,然後再過橋呢?
這話說得很簡單,張飛是一員猛將,曹軍如果要射箭的話,張飛也不可能站在那裡像個靶子一樣給曹軍射,況且張飛敢這麼斷後,當然也做好了準備,身上穿了鎧甲,搞不好手中還有盾牌,再說了張飛當時是騎著馬,可以快速移動,曹軍一射箭張飛就會逃到射程之外。
古代的箭射得並不遠,一般的弓箭也就是50米到100米左右的射程,弩箭會遠一上點,但曹軍是虎豹騎騎兵,應該只有弓箭沒有弩箭,另外,當陽河有一定的寬度,可能有十幾米寬,否則很窄的河也不用架橋,直接鋪一根木頭就能過河了,這個距離也能保證曹軍沒這麼容易射中張飛的。
如果曹軍要硬攻,光是憑張飛和20個騎兵以及一條河,肯定是攔不住數千曹軍的,曹軍之所以沒有硬攻,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改變了戰略,原本曹操南下是追擊劉備,是為了不讓劉備到達江陵城,搶佔江陵城的軍事物資和人口的,現在曹操在長坂坡之戰大敗劉備,劉備已經改變了南下江陵城的目的,而是向東邊的江夏郡逃去了。
既然劉備改變了戰略,那麼曹操也改變了戰略,改為不再追擊劉備,而是繼續南下先奪取江陵城,江陵城也就今天湖北省的荊州市,這裡是荊州南郡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是控制長江的咽喉,是整個荊州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可北上襄樊,南到交州,東至江東,西達益州,江陵是曹操統一天下的關鍵戰略地。
所以曹操寧願放棄攻打劉備也要南下江陵,免得會有風吹草動的,儘管張飛在當陽長坂橋為阻擊曹軍誓死奮戰,但曹操沒有強攻張飛的根本原因就是急著南下佔領江陵城。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曹操在長坂之戰俘虜了之前跟隨劉備的十幾萬百姓,這麼多的人,曹操當時只有五千人,也不太好控制的,這些人口就是實力,劉備想要,曹操也想要,曹操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些百姓找個城池安頓下來,離當陽長坂最近的城池就是南郡的江陵城了,這也是曹操一心趕往江陵城的原因之一。
所以歷史上的長坂之戰,劉備、趙雲等人能夠輕鬆逃脫,是因為曹操改變了戰略,要不然張飛再厲害,20幾個人也抵不住曹操數千士兵的攻擊啊,這才是背後真正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