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作為便捷的支付工具,改善支付體驗的同時,背後也催生出了一條販賣銀行卡的黑色產業鏈。
撰文 | 張浩東
出品 | 支付百科
近年來,銀行卡非法買賣事件層出不窮,不法分子通過銀行卡倒買倒賣賺取不正當收益,使銀行卡淪為了洗錢工具。
近日,柳州市警方查獲一犯罪團夥,該團夥指使他人虛假註冊大量空殼公司,後將公司銀行卡、營業執照、U盾等重要信息出售給電信詐騙人員。
對公帳戶暗藏黑色產業
隨著政策的放寬,註冊企業的準入門檻開始降低,簡單的註冊手續也使部分人員盯上了這個新財路,圍繞銀行卡買賣進行著各種黑色交易。
與普通銀行帳戶不同,企業銀行帳戶由於資金流動量大,更利於資金的周轉,因此企業銀行帳戶被拿來大量倒買倒賣,巨大的需求也使其存在一定的市場。
柳州警方在柳州銀保監分局協助下,發現柳州市存在大量企業銀行帳戶開戶人與實際持有人並非同一人的情況,推測極有可能是有人利用開立企業銀行帳戶的空子,進行違規販賣銀行帳戶的行為。
柳州警方查明了近百名涉嫌買賣企業對公帳戶的犯罪嫌疑人具體情況,先後抓獲涉嫌買賣企業對公帳戶的犯罪嫌疑人90人,查繳涉案筆記本電腦6臺、POS機10個,以及數量眾多的公司公章、營業執照、銀行卡、U盾。
倒賣銀行卡成一門生意
近年來,倒賣銀行卡案件層出不窮,之前破獲的案件情況分析看,大量信息表明銀行卡買賣現象非常嚴重。這種倒賣行為通過網絡進行,事實上已經很難界定地域,隱蔽性也很強,比較難以發現。
通常以每張百餘元的價格,收購他人新辦的銀行卡,其中絕大多數賣給了境內外實施網絡電信詐騙活動的人員,以此賺取差價、非法牟利。
這些被非法交易的銀行卡,已經不再是一張普通的銀行卡,而淪為了洗錢的工具,並形成一條開卡、收購、出售、使用他人銀行卡的「灰色產業鏈」。
「支付百科」了解到,目前出售的銀行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套,另一類則是小套。小套包含私人銀行卡、手機卡、U盾、身份證「四件套」,同時含有公司營業執照、公司印章、銀行卡、對公帳戶的則稱為「大套」。
100元收購的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和U盾組成的「四件套」,通過快遞以2000元倒賣給全國乃至境外的詐騙團夥,用於收取、轉移和洗白贓款。
目前很多平臺上已經屏蔽掉了「身份證」「銀行卡」的搜索,但是不法分子還是能找到渠道大量購買銀行卡信息,難以徹底杜絕。國家對銀行卡管理有著嚴格的規定,任何私自製造、倒賣銀行卡或信用卡的行為達到一定程度都屬於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