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祖父李霞所繪《群仙祝壽圖》
父親1940年出生,我1970年出生,我們本來應該在今年的各自生日這天分別過80歲、50歲生日,但正月初三日,我們卻一起做壽,接受親朋好友的祝賀。這是我老家福建省仙遊縣的一個過年習俗,五十歲起的逢十壽慶俗稱「做十」,凡滿「十」那年,無論哪個「十」,不管何日出生,一律在當年的正月初三做壽。
這個習俗從我記事起就有。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春節只有五天,從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基本是吃喝玩樂,大人不怎麼管的,而最充實的一天就是初三。因為這天,要麼是自家做壽,要麼給別人家做壽,一定有得忙。做壽從凌晨兩三點就開始,自家做壽可以早早起來看熱鬧,但我小時候家裡只有奶奶做過壽,且由大人們操辦,輪不到我參與其中,所以沒留下什麼印象。而自家不做壽時,就要給別人家祝壽。大人們忙著給親戚祝壽,去村裡熟人家祝壽往往是小孩的事情。給熟人祝壽,禮物有生的線面、生雞蛋、鞭炮、紅燭等,一般裝在籃子裡,上面蓋塊紅布。因為我是家中老大,主要是我去,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與小夥伴結伴前往。通常村裡做壽人家的大門口亮著燈,還掛塊紅布,非常好認,我們提著籃子一家家去祝壽,只要到下一家之前把上一家的回禮收起來就行。回禮基本是糖果、餅乾和柑橘之類,但有的人家講究,會用其他替代品,或選擇式樣精緻、特別的,讓我們感到驚喜和快樂。記憶中,一種包裝簡單、硬邦邦的糖果是不受人待見的,大家都不喜歡吃。
去熟人家祝壽時,主人會熱情地在大門口迎接,並給每人盛上一碗熱騰騰的米粉湯,因為是一大早,天又冷,吃點熱的,一方面可墊墊肚子,另一方面能暖和身子。後來可能是覺得米粉湯不好吃或不夠檔次,流行用花生湯取代之。但無論是米粉湯還是花生湯,都會有吃剩的情況發生,為避免浪費,這些吃剩的東西往往會被主人倒回鍋裡,給下一撥來客吃。漸漸地,大家覺得這樣不衛生,去祝壽時都不吃主人家的東西,造成了既尷尬又浪費的情況。後來市面上出現了盒裝和罐裝飲料,不知是誰率先用它們做上述米粉湯或花生湯的替代品,大家覺得既簡便衛生,又免去燒煮洗涮之麻煩,遂逐漸將之當作回禮的一種,即在原來的糖果、餅乾和柑橘之外,再加上一盒或一聽飲料。
如果說以上是我們村裡祝壽習俗積漸而成的變化的話,那麼我母親又將之大大推進了一步。給熟人祝壽和親戚祝壽,禮物是不一樣的。親戚是指村裡沾親帶故的人,主要是父親的同族叔伯、兄弟等。給他們祝壽,禮物是現煮兩大海碗線面,每碗左右兩邊各臥著一個白煮蛋,其他地方則鋪著幾大塊肥豬肉及一些菜。主人會收下其中一碗,回禮也是糖果、餅乾和柑橘等。因為親戚多,主人會收到很多熟食,沒地方放不說,吃不完也很容易變質,不得不倒掉。母親覺得這樣很浪費,但大家習以為常,她也不好說什麼。1989年春節我父親做五十壽慶,她以我爸吃素為藉口,事先放出風聲,要求眾親戚送禮也與給熟人祝壽一樣送生的食品。親戚們照辦之後,覺得不僅自己方便,對主人更有多種好處,至少容易收存,也不會造成浪費。次年即有人效仿,並很快推廣開來,一直持續至今。這不啻是移風易俗之舉,我戲稱母親是「改革家」。
今年春節,父親和我同時做壽,應該要收兩份禮、回兩份禮的。母親曾電話問我有什麼打算,我說家裡有老爸做壽,足可連我代表在內,我不需要另搞一套。她尊重我的意見,主要張羅我父親做壽事宜。同時她又有了新主意,因為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回禮已水漲船高,除糖果、餅乾、柑橘、飲料外,再加一包高級香菸。香菸是有害健康的,母親決定除了有寓意的柑橘外,其他則改用現金。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她用於回禮的現金是人民幣50元。這個做法是否可行,尚不得而知,有待來年的檢驗,如果被村裡人接受,則她又開風氣之先了。母親識字不多,是個半文盲,但她從簡便易行、勤儉節約的角度出發,與時俱進,對舊俗做些變通,值得點讚。
對於家鄉集中在年初三做壽的這種習俗,以前我以為全國其他地方都如此,慢慢才了解到是仙遊特有的。為什麼仙遊會產生這樣的習俗,是怎樣的因緣,從何時開始?沒人告訴我,我自己也從未有疑問。今年因為自己做壽,我才感到好奇,特地去查了多種仙遊縣誌,但基本只在風俗民情部分,敘述了比我上述所言略微全面、具體些的內容,並未深入追究其來歷或背後的故事。我又在網際網路上查了查,看到有人提供了兩種說法:一是北宋陳睦為祖母到九鯉湖祈仙夢、求仙泉治癒盲眼,而後闔村來賀。為答謝鄉鄰,陳睦將祖母的九十壽辰、叔父的七十壽辰、自己的五十壽辰放在初三日一起慶祝,既答謝了鄉鄰,又全家同歡。二是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歲末倭寇圍攻仙遊縣城有關。倭寇圍城50餘日,大肆燒殺搶掠,塗炭生靈。他們被戚繼光率軍擊潰後,仙遊百姓才陸續返回家園,於次年正月初二日或收殮親人屍骨,或去別人家弔唁;第二天則為倖存的老人慶賀劫後餘生,後演變為祝壽日。
就我而言,更相信後者。因為如今仙遊縣城還留有當年抗倭的古戰場遺址虎嘯潭和「十八戰」「九戰尾」「五百洗」「無頭嶺」等地名,並且過年習俗也與倭患有關,如正月初二日舊稱「探亡日」,至今仍忌諱登門走親訪友;初五日要重新過年,叫「做大歲」,過法與初一相似。所以,初三作為祝壽日,也應源自明代,與倭寇侵擾有關。
嘉靖年間倭患嚴重,東南沿海從浙江到廣東很多地方都深受其害,但這個創傷記憶似乎只深深地印刻在仙遊人的腦海中,並被建構為社會記憶,通過歲序節俗代代相傳。顧炎武曾說論世須考風俗,包括做壽在內的仙遊過年習俗雖然有些奇特,但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活化並強化其特定的社會記憶,不僅形塑了仙遊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念,而且積澱為仙遊地方獨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認同。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只有去挖掘、探究,才能發現歷史,豐富認知。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噹噹購買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