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謠」專場音樂會海報
作為觀眾,我把疫情後的「劇場首秀」,獻給了「尋謠計劃」專場音樂會,上海音樂人陸晨的「主持人首秀」,應該也是獻給了「尋謠計劃」。
從海上尋謠開始,到昨晚的專場音樂會,「主持人陸晨」登上了上海文化廣場的大舞臺。用老周周雲蓬的話說,尋謠團隊不僅找到了童謠,還找到了一位優秀主持人——陸晨陸老闆。他自稱「趕鴨子上架」的主持如他的社交性格般「朋克」,跳脫、歡騰、好玩熱鬧,一下就把溫馨的、淺吟低唱的童謠音樂專場調性給搞熱了。
沒想過「尋謠計劃」會有大劇場的音樂會,在我看來,大劇場演出與livehouse,與胡同、公園、弄堂這些更為日常的生活場景相比,總是與觀眾有著天然的距離感,但昨晚的演出,「距離」被縮短了。即興隨時出現,感動隨歌而來:在蘇奶奶和少年樂隊大炸彈的「忘年之作」裡,在精心準備一身「戲服」首登氍毹的倪爺爺和坐著輪椅也要支持老伴兒的倪奶奶的舞臺相會裡,在臺下屢屢出現的學唱和歡呼裡,甚至也在陸老闆時而童趣時而朋克時而感性深情的串場裡。很多次,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輕聲跟唱——那些童謠有的詩意婉約,有的生動滑稽,有的情深意重:《秋柳》、《浦東搖籃曲》、《生蛋歌》、《小鳥醒來了》、《火螢蟲》、《盧溝橋》,包括開場嘉賓老周的《遊子吟》、萬曉利萬總的《媽媽》、張瑋瑋的《小白船》(對,就是因辛爽導演的《隱秘的角落》而無辜變成「恐怖童謠」的那首)、莫西子詩的《阿依阿麼咕》(媽媽我愛你)……無一不感染著你,拽著你飛往兒時的記憶隧道裡。
誠然,這場以一個主題召集幾位音樂好友的專場音樂會,與我們印象中總是嚴謹、考究的大劇場演出有些不同,甚至可以說,今晚這場帶有「匯報性質」的演出是「純天然的」、略顯鬆散的,它更像是幾位關係要好的音樂好友一起「玩」一下,或者說,只是把平時在人群中、直播間的尋謠活動搬到了舞臺上,但無論如何,它是誠意滿滿的,是賦有意義的,它「與民同樂」,為人「連接」。它與時間賽跑,在那些僅存於老一輩記憶裡的童謠消失前,搶先記錄了下來,讓它擁有了被流傳的希望,讓它重獲生命力。
小河與「尋謠團隊」尋謠現場
「尋謠計劃」是一個公共藝術項目,是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對老童謠進行挖掘、採集與新編、活化的音樂計劃。為此,小河和他的團隊從北京始發,走過了杭州、長沙,今年初來到了上海。除了「疫情戒嚴」階段,他們一直在上海及周邊地區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尋找老童謠,期間還分別在雍福會、新華路、當代藝術博物館做了三場線下活動。目前為止,他們已經走訪了200多位老人,採集了300多份民間歌謠資料並從中提取活化出了30多首動人的可以傳遞給今天以及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我不知道這兩場被命名為「回到民謠」的專場音樂會是不是意味著「尋謠計劃」上海站的圓滿收官,但在我心裡,它真的圓滿了。
感謝小河和他的團隊,用音樂打開了被疲於生計的我們無意忽略的特殊通道,它不僅讓我們重獲美好與童真,更是某種層面上的救贖。
如果你想了解關於「尋謠計劃」的更多故事,請點擊:
音頻節目各平臺收聽連結:
喜馬拉雅:
http://xima.tv/2eY697?_sonic=0
網易云:
http://music.163.com/program/2067757631/11310169/?userid=11310169
蝦米音樂:
https://www.xiami.com/song/2102115558
QQ音樂: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g8pM5Nt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5ef3cd75418a84a046f37771?s=eyJ1IjogIjVlZDBjMzNhMjgzN2IyMDg1ZDAyMGRkOSJ9
演出結束後大合影
「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2020.8.15)演出嘉賓:
陸晨 周雲蓬 萬曉利 小河 張瑋瑋 莫西子詩 小老虎 孫大肆 ChaCha
蘇奶奶、奚爺爺、倪爺爺
大炸彈樂隊
尋謠計劃上海站樂隊:
小提琴:朱玥
低音提琴:狄冰瑜
鋼片琴手:四旬
小號:豐玉程
吉他:蘇勇
鼓手:袁朝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