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首都在柏林,西德首都在哪裡?

2020-12-16 騰訊網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29-為什麼是波恩

作者:臨溪主人

製圖:孫綠 / 校稿:酸奶 / 編輯:養樂多

二戰結束後,德國本土為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所佔領,原首都柏林同樣被上述四國分別劃區佔領。

英美蘇法四大國軍事統帥聚首柏林

德國在等待自己的命運

(蒙哥馬利、艾森豪、朱可夫、塔斯西菲)

(圖片來自:German Federal Archive)▼

隨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形成,德國也隨之分裂。以兩大陣營的佔領區為基礎,德國本土東西兩地分別成立了親蘇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親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西柏林於是成為了紅色大海裡的孤兒▼

東德以位居德國東部的柏林為首都,但西德卻選擇了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小城市波恩作為首都,這就十分令人感到疑惑了。

小城市波恩是何德何能成為西德首都的呢?事情得從二戰開始說起。

有200多年歷史的波恩老市政廳

從沒想過自家也能當上首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jonit)▼

破碎之地:德國的再度分裂

早在1941年二戰正酣時,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便曾對蘇聯大使說待到戰爭勝利時,要對德國進行肢解。

1941年的關鍵性事件是「德國入侵蘇聯」

邱吉爾想的沒錯,從此英國的勝利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圖片來自:National Archives & Records Administration)▼

之後的莫斯科外長會議和德黑蘭會議,英美蘇三國便再度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協商。不過在德國戰敗後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內部最終放棄了分割德國的想法,修正為「分區佔領」政策,並謀求建立一個統一的能夠接受盟國條件的德國政府。

接受盟軍管理的前提是盟軍強大的軍事存在

如今的柏林仍然隨處可見相關遺蹟

不知道德國人看著是什麼滋味

(圖片來自@貓斯圖 )▼

但蘇聯陣營很快與美國陣營發生了衝突,雙方試圖在對方的佔領區擴大己方的影響力。此外,蘇聯試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式的德國政府,而英美方則希望聯邦政體,並且按照「簡單多數」原則籌建臨時政府。

不同時段東西德人口比較

西德不光初始人口就大幅領先,而且穩中有升

東德則穩中有降,不少還是逃去西德了

如果按照「簡單多數」搞的話,蘇聯人可以出局了▼

雙方對解決德國問題商討了多次,卻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看法。隨著雙方矛盾日益擴大,德國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遙遙無期。到1947年底,東佔區和西佔區的合併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

蘇聯也是很清楚狀況的

所以在佔領區內也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

(易北河畔的東德邊防警察)

(圖片來自:Allgemeiner Deutscher Nachrichtendienst )▼

在此情況下,英美法三國決定撇開蘇聯,合併西部佔領區。而蘇聯則針鋒相對,對處於蘇佔區包圍內的西柏林進行了封鎖禁運。而西方勢力對此也做出了要「在德國西部獨立建國,並將其納入馬歇爾計劃」的言論,並由此爆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造成柏林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的事實。

柏林一下子成為冷戰雙方鬥爭的前線

西方陣營也開始空中支援維持西德的運轉

這裡仍然是西德人民心中的首都

但不可能成為實際的首都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Henry Ries / USAF)▼

這樣一來,被封鎖的西柏林再度成為新首都便不可能了。

很快,1948年7月15日,西德方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用以挑選即將成立的西德議會委員會(相當於制憲會議)辦公地。

在初選名單中,有法蘭克福、波恩、科布倫茨、策勒、卡爾斯魯厄五座城市。

西德實在是不缺大城市

選擇小城波恩,自然還是有其他考慮▼

在這些城市中,波恩無論如何都是排不上輩的。1948年,波恩的人口也才11萬而已,而卡塞爾的人口超過14萬人,慕尼黑的人口為83萬,斯圖加特的人口為44萬,法蘭克福的人口為40萬,柏林的人口為330萬。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斯圖加特是商業中心,慕尼黑是文化中心。而且波恩的建築以低層建築為主,規模遠不及柏林、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其他德國較大城市。

然而歷史就是個玩笑,西德首都的競爭最後基本是在波恩和法蘭克福之間進行的,並不起眼的波恩最終成了最大贏家。

萊茵河畔的波恩,美是很美的

作為首都還是很勉強,即使今天也沒有很多高層建築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ravelview)▼

制憲會議的選址困境

儘管盟國在戰後德國問題上有著重大分歧,但卻幾乎一致認為,兩次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的普魯士軍國主義重鎮、同時也是希特勒老巢的柏林,不能作為新國家的首都。

在盟軍眼中,柏林仿佛就是納粹的代名詞

無論德國多麼衰弱,普魯士軍事傳統都令人生畏

(1939年柏林街頭,慶祝希特勒的生日)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不過在一些德國人看來卻並非如此。不少德國人雖然反對納粹思想,但卻也迫切希望柏林能夠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首都。但由於英美法佔領的西柏林處於蘇佔區的包圍之中,所以西柏林幾乎不可能成為將來西德的首都。

紛紛在西柏林上飛機,目標:西德

(圖片來自:wikipedia@German Federal Archives)▼

出於同樣的戒備心理,希特勒當年發動啤酒館暴動的所在地——慕尼黑,自然也難以入盟國法眼了。

也是一座希特勒留過案底的城市

(慕尼黑事件被告眾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showGerman Federal Archives)▼

在制憲會議所在地的選舉中,委員會主要通過三方面來評判該城市的資格:住房、基礎設施和象徵意義。

首先,由于波恩此前並不起眼,因此盟軍在戰爭期間也未對其進行大規模破壞。所以當時波恩方自豪地提出,它將能提供最多五百人入住的酒店,以及 「良好的私人住所」,這在當時滿是瘡痍、缺乏住所的德國,是對政客的一大吸引力。

大轟炸過後,波恩隔壁的科隆

可見三線城市在戰爭期間有獨特的優勢

(圖片來自:wikipedia@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此外,波恩鐵路交通也十分便利。而法蘭克福雖然破壞度遠甚于波恩,但由於其處於德國西部中心,所以從其他任意地方驅車三小時即可到達。兩座城市第一回合的交鋒,似乎不相上下。

法蘭克福戰後重建歌德故居

(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ild 183-2005-0717-527)▼

至於「象徵意義」,兩大城市均提出了有力的證據。

波恩聲稱,它擁有「最古老的德國文化土壤」。作為知名音樂家貝多芬的誕生地,如此說也無可厚非。但法蘭克福也針鋒相對,援引了1848年革命的歷史。當時法蘭克福正是那場運動的風暴中心,而且1848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聯國民大會所在地也為法蘭克福。

一位始終保持緊張狀態的貝多芬(波恩)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hrisdorney)▼

兩座城市的爭論極其激烈。但波恩之所以有底氣和法蘭克福爭首都,除了上述客觀因素外,也有大國角力的主觀因素在——波恩所在地正好是英國佔領區。

黃色為英佔領區,藍色為美國+法國佔領區▼

此前,美國人已經主導了位於法蘭克福的其他機構事務。早在戰爭剛結束的1946年,英國外交部為了對德國施加更多的影響力,就試圖把未來德國首都定在己方佔領區內。最後美國迫於後勤壓力,屈服於英國的選擇。在當年8月的投票中,波恩以壓倒性優勢正式成為未來西德制憲會議辦公地。

首都的競爭再度集中到法蘭克福和波恩之間,儘管也有其他候選城市,但都沒有被政客深入考慮過。

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西德-波恩

感到滿意

(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13859-0009)▼

何以為都:成為政治中心的波恩

法蘭克福在首都的競爭中,仍然提出了不少充分的理由,比如說法蘭克福由於是盟軍總部所在地及議會前身經濟委員會所在地,還有多達30個外國領事館,已經成為西部德國的事實中心。

後來的法蘭克福也確實成為了歐洲中心

在經濟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

(歐洲央行立碑紀念 圖片@貓斯圖)▼

有人認為,將這些機構從法蘭克福轉移出去會對納稅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成竹在胸的法蘭克福市政部門,在投票之前便已經開始著手規劃未來與首都相關的各個部委、機關和組織的所在地。

與有著強烈盟軍背景的法蘭克福不同,波恩更受不喜歡有強烈盟軍勢力影響的政客歡迎,如未來的德國總理阿登納,就希望新首都能有一定的自由,而不必處處看盟軍顏色行事。

德國戰後一代政治家,起於國家危急存亡之際

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是最值得關注和研究的

(阿登納,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00656-0038)▼

鍾情于波恩的人,也舉出了非常有力的藉口用以反駁法蘭克福:儘管德國分裂東西兩部的事實不可避免,但法蘭克福畢竟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市,一旦它取得首都地位,必然不會輕易放棄。長此以往,容易給東部的對手發出一個將「永遠拋棄柏林作為首都」的錯誤信號,從而影響德國在將來的再度統一。

因此,波恩的擁護者強調,在未來可能實現統一的情況下,波恩更適合作為臨時首都存在,以減小到時候的壓力。

他們還堅信著,德國前進的歷史尚未被打斷

德國人總有一天要還於舊都

(1989年,布蘭登堡門前)

(圖片來自:Wikipedia@Sue Ream)▼

直到1949年5月10日對新首都正式投票那天之前,支持波恩的阿登瑙爾仍然憂心忡忡。

當天晚上10點時,首都投票結果出爐:波恩獲得33票,法蘭克福獲得29票。波恩以微弱優勢成功當選聯邦德國首都。

導致波恩成功當選為聯邦德國首都的因素有不少,不但需要位於英國佔領區,還需要首都有足夠的住房和運轉良好的基礎設施,而且沒有明顯的佔領跡象,同時還不能被惡劣思想影響。

慕尼黑、柏林、法蘭克福等並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只有波恩全都滿足。

波恩的德國聯邦議院

(圖片來自:Wikipedia@德國聯邦檔案館)▼

儘管波恩確立了其首都地位,但西德官方在其當選的幾個月後發出聲明,表示只要柏林和蘇佔區內進行民主自由的選舉,西德聯邦議會將立馬遷回柏林召開全國大選。

德國統一後,因柏林是自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的首都所在地,支持柏林的派系再度佔據上風;再加上遷都柏林有利於東德地區的振興,因此德國政府決議柏林正式取代了波恩成為新的首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hchipkova Elena)▼

正如幾十年前波恩派政客們所料想的那樣,波恩完成了其臨時首都的正式使命。不過,迄今為止,仍有個別政府部門選擇在波恩辦公,而且聯合國也有相關部門駐紮在波恩。波恩作為德國的第二政治中心,還是難以被其他城市完全取代。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nitpicker

END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首都會在柏林?
    網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的首都,會是在東德。當然這個問題的本身,其實就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合併之後的首都——柏林在冷戰時期,是同時歸屬於東德和西德,東德部分作為東德的首都。所以問題應該這麼去說,為什麼合併後,把首都定為柏林,而不是西德原本的首都波恩。我們知道兩德合併,以西德為主導,為什麼西德放著好好的波恩首都不用,遷都到柏林。這個問題就值得深思,為啥耗費不小的精力和財力,進行遷都呢?要知道,剛統一的時候,波恩的條件要比柏林好一些。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很多人都想問,德國在1990年再次實現大一統之後,為什麼敢明目張胆的首都從波恩遷到柏林呢?難道不怕周邊國家猜忌嗎?原來波恩的市民又怎麼願意首都離自己而去呢?在東德人強大的民意面前,任何阻擋兩德統一的門檻都會被撞的粉碎,比如不情願丟掉權力成為公民的東德總統昂納克、克倫茨,在東德民眾的抗議、威脅下選擇辭職。蘇聯佔領軍也被洶湧的民意嚇到了,戈巴契夫收下了西德給的貸款、食品援助和經濟、科技合作,將15萬駐德軍隊全部調回,當然了他們的搬遷、安置費用都由德國負責。
  • 西德為何把首都放在小城波恩,而不是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
    美國、英國、法國控制的西部及南部地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東德首都定在了東柏林,這是東德境內最大的城市。西德卻相反,幾大城市漢堡、不萊梅、多特蒙德、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慕尼黑,均沒有中選。成為西德首都的,是小城波恩。歐洲國家的首都,一般都在國內最大城市,西德為什麼例外?這和當時的國際環境有直接關係。
  • 東德與西德:柏林圍牆兩邊的天壤之別
    東德與西德:柏林圍牆兩邊的天壤之別文 ▏信力建西德的富足與繁華,其實並非東德民眾大逃亡並最終「亡黨亡國如果一個中國大陸人在20世紀70年代到了東德,一定會驚嘆這就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了。西德的持續輝煌,最重要的並非政府首腦和內閣成員個人能力有多強,制度和政策才是最關鍵因素。尼克森曾說:「判斷社會制度的優劣,不用進行意識形態論證,看同一個民族建立的兩個國家,人們往哪裡跑,就一清二楚了。」上述話語並非先知式的預言,而是對兩德的現實有感而發。
  • 德國一座小城曾是前西德首都,如今變成這樣的,這才是宜居城市
    德國是歐洲第一強國,首都柏林很多人都知道。德統一前,德國有兩個首都,一個是西德首都波恩,一個是東德首都柏林。當時波恩比柏林發達,德國統一後,德國首都定在柏林,波恩陷入沉寂。波恩現在已經不是大城市了,沒有柏林那麼嘈雜,美麗就是寧靜。波恩位於科隆以南約30公裡,萊茵河兩岸。
  • 德國統一時,為什麼要選擇更窮的柏林做首都?
    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德國重新實現了統一。但是,新的德國面臨著選擇首都的問題:遷回曾經的首都柏林還是留在西德時的波恩?在統一合約中,就有統一後德國首都設在柏林的條款,但條款中還說:「議院和政府所在地待德國統一後再議。」
  • 德國這座小城曾是前西德首都,現在變成這樣了,這才是宜居城市
    德國是歐洲第一強國,它的首都是柏林,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兩德沒有統一之前,德國是有兩個首都,一個是西德首都波恩,另外一個是東德首都柏林,在當時來說,波恩比柏林發達,德國統一後,德國首都定在了柏林,波恩就落寂了。現在的波恩算不上是大城市,它沒有柏林這麼喧囂熱鬧,寧靜就是它的美。
  • 德國統一之後,為什麼拋棄小城波恩,而選擇東德的柏林為首都呢?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是普魯士的首府。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也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首都。德國統一的歷史很短。19世紀末,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邦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斡旋之下,才最終實現了統一。所以,柏林歷來都是德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中心。德意志帝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英法稱霸世界的時候,德國還是一盤散沙。當時,日耳曼民族組成的較為強大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南邊的奧匈帝國(後分裂成奧地利),一個是東北邊的普魯士王國。兩者都有做老大的野心。俾斯麥家族是普魯士的世襲容克貴族,其實也就是鄉紳。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德國這座小城曾是前西德首都,現在變成這樣了,這才是宜居城市
    德國是歐洲第一強國,它的首都是柏林,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兩德沒有統一之前,德國是有兩個首都,一個是西德首都波恩,另外一個是東德首都柏林,在當時來說,波恩比柏林發達,德國統一後,德國首都定在了柏林,波恩就落寂了。現在的波恩算不上是大城市,它沒有柏林這麼喧囂熱鬧,寧靜就是它的美。
  • 認識德國首都:「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
    柏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有人口約350萬(2016年)。柏林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城市中心坐標為52°31′,東經13°2′。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萊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二戰之中,柏林城市宮被空襲所摧毀。戰後,東德與聯邦德國都曾對城市宮進行過重建。雖然都是德國人,但雙方重建工程的內容與結果卻迥然不同,從東、西德對城市宮的重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與其說這是兩個政權的建築風格不一樣,不如說,這是一場關於德國歷史的記憶之戰。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二戰之中,柏林城市宮被空襲所摧毀。戰後,東德與聯邦德國都曾對城市宮進行過重建。雖然都是德國人,但雙方重建工程的內容與結果卻迥然不同,從東、西德對城市宮的重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與其說這是兩個政權的建築風格不一樣,不如說,這是一場關於德國歷史的記憶之戰。
  • 柏林作為德國首都 為何沒有成長成倫敦 巴黎一樣的國際大城市?
    說起歐洲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三個國家就是英國法國和德國了,這三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國的首都和法國的首都都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德國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但是柏林似乎和倫敦和巴黎一比就顯得沒有那麼多底氣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我就來一一分析。
  • 認識德國首都:「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
    柏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有人口約350萬(2016年)。柏林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城市中心坐標為52°31′,東經13°2′。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萊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
  • 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我來到了德國首都柏林
    從首都機場出發時是11月8日,當晚8點到達德國首都柏林的泰戈爾機場。柏林有兩個機場:泰戈爾國際機場以及舍奈費爾德國際機場,泰格爾機場簡稱柏林機場,為目前柏林兩個商用機場中較繁忙的一個,此機場將在布蘭登堡機場啟用後關閉,屆時所有航班將移至布蘭登堡機場;舍奈費爾德國際機場,原為東柏林機場,從東歐各國飛來的航班在此降落,目前正在機場旁擴建新機場,建成後將與之合併稱為布蘭登堡機場,這也將成為柏林的主機場。
  • 這座小城曾經是德國的首都,即誕生了貝多芬,還有一條浪漫之路
    眾所周知,德國當前的首都是柏林。但熟悉德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在二戰後分裂成了西德和東德兩個國家,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統一。當時東德的首都是柏林,而曾經西德的首都,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波恩其實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城市,比不上柏林的繁華。當時西德經濟全面發展,幾乎囊括了當今德國的幾個大城市,比如漢堡,漢諾瓦,杜塞道夫,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慕尼黑等,所以作為首都的波恩反而經濟並不是很發達。但波恩卻被選中作為臨時首都而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正式出讓首都地位給了柏林。
  • 上世紀的兩德統一,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
    可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國名、國歌和國旗,而且繼續留在了北約,完全跟東德沒什麼關係。因此,很多人比較好奇,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而非兩個國家真正意義的合併在一起?兩德統一所採取的實質上是東德加入西德的方式,簡單說就是東德政府先解散,它所屬的州以單獨的身份加入西德。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東德加入西德,只需要修改西德基本法;二是東西兩個德國合併,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
  • 德國首都柏林GDP為2800億美元,在中國是什麼水平?僅排在第6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德國首都柏林。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世界強國,說到德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奔馳、寶馬、奧迪,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在世界都是領先的,德國經濟在世界也是高居第三,排在美中日之後,但是有點奇怪的就是德國首都柏林卻顯得很低調,說到世界知名一線城市,我們首先想到的幾乎都是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甚至中國北京上海這些年的知名度也在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