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們心心念念的暑假生活就要拉開序幕。送孩子一場既能放鬆身心,又能增長見識的旅行,是不少家長早已籌劃,或正在考慮的事情。正因此,不少旅行社和教育培訓機構都順勢推出了不少遊學產品。
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們心心念念的暑假生活就要拉開序幕。送孩子一場既能放鬆身心,又能增長見識的旅行,是不少家長早已籌劃,或正在考慮的事情。正因此,不少旅行社和教育培訓機構都順勢推出了不少遊學產品。
面對讓人眼花繚亂、動輒上萬元的遊學產品,家長該怎樣選擇?多大的孩子適合遊學?在挑選產品時,是該以遊為主,還是以學為主?圍繞相關問題,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及學校。
遊學市場
學生家長熱情高,出國產品受關注
澳大利亞16天遊學營、美國14天遊學營……在攜程旅遊洛陽英才店,暑期遊學產品的簡介被張貼在店內最顯眼的位置。在洛陽新東方學校,「2018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暑期項目」已經出版成冊,其中詳細介紹了該校推出的5大項目、25種暑期遊學產品……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暑期臨近,遊學產品已經成為一些旅行社和教育培訓機構的「主角」。
「我們從年後就啟動了暑期遊學招生工作,目前已經完成招生任務的75%。」洛陽新東方學校國際遊學總監任義恆說,從近幾年的報名情況來看,洛陽學生和家長的熱情高漲,最終報名的以小學四年級到初二年級的學生居多。
「來諮詢的多是孩子有出國意向的,或是覺得常規旅遊產品已經滿足不了帶孩子出遊需求的家長。」攜程旅遊洛陽英才店負責人周婷介紹,目前市面上推出的針對學生一族的旅遊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國內的夏令營,一類是國外的遊學產品。其中,國外遊學產品的行程時間不等,目的地多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英語類國家,費用基本都在2萬元以上,一個團不超過30人,跟團老師和學生的比例大約是1∶10。
遊學產品
以學為主,以遊為輔
「遊學」一詞,以前指到外地或外國求學,意同「留學」。如今我們常說的「遊學」,則多指學生到外地特別是國外,深入當地學校和課堂學習,寄宿在當地學生家庭裡體驗生活,參觀當地的名勝景點等,實現遊與學的有機結合,有遊有學。
「根據遊學目的地的不同,為學生安排的學習內容也不同。另外,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遊』和『學』所佔的比例也不同。」周婷說,面向小學生的遊學產品多數以「遊」為主;到了初中,「遊」和「學」大概各佔一半。
任義恆表示,專業遊學機構推出的遊學產品都是「以學為主,以遊為輔」:因為要「學」的東西多,需要更多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所以遊學所需的費用也更高。
在洛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李毅看來,所謂「遊學」即「遊歷+學習」,遊是手段,是載體,學是目的,是本質。「遊學應該是有主題和主線的,要與學習目的相匹配,要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所提升。」李毅說,遊學關鍵要把握好「遊」和「學」的度,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設計的遊學產品,只能稱之為旅遊產品。
遊學體驗
體驗當地生活,重新認識自己
那麼,遊學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呢?有過遊學經歷的學生這樣說。
初二那年暑假,菲菲通過學校報名參加了美國的遊學項目。「我們先後去了華盛頓、西雅圖、聖地牙哥等城市,然後又飛到美國東部城市紐約,在美國生活了半個月時間。」菲菲回憶說,除了遊覽名校和景點,他們還在當地的學校上了課,「不過,與其說是上課,感覺更像是交流」。
這次遊學,讓菲菲重新認識了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英語還差很遠,回來後她加強了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練習。如今的菲菲已經是一名赴美留學的大學生了。
同樣有著遊學經歷的小旭,五年級時,在父母的提議下,參加了某遊學機構的澳洲遊學項目。
小旭很喜歡喝牛奶,才小學五年級的他已經擁有1.78米的身高。出發前,父母還囑託老師,麻煩澳洲負責接待小旭的家庭多準備一些牛奶。
在澳洲家庭吃第一頓早餐時,小旭一口氣喝完了一杯牛奶。對方家庭趕忙問要不要再來一杯,小旭不好意思,違心地搖頭拒絕。對方說:「你可以再來一杯的!」小旭這才點頭表示「再來一杯」。
小旭說,跟外國朋友接觸過程中有一個感受,就是應當坦率、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挑選產品
針對孩子特點,理性做出選擇
對於遊學的「高投入」,家長和學生也都期待「高回報」。那麼,如何在遊學過程中實現最大程度的「學」呢?
任義恆建議,首先要選擇與孩子相匹配的遊學產品。為了確保遊學效果,一般建議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參與遊學為好。在進行產品選擇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學業成績、性格特點、未來規劃,以及家庭經濟能力等綜合因素,理性做出選擇。比如,若孩子喜歡文科,就可以選擇在課程設置上偏文的產品。有些遊學機構還有專門的遊學規劃師,家長可以將孩子的詳細情況與老師進行溝通,由老師幫忙進行推薦。
其次,從決定遊學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都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因為整個遊學的過程都是由孩子獨立參與完成的,即便有老師,也只是引導和協助。其間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自然發生的,孩子只需放平心態,自然面對。
對此,洛陽外國語學校國際部主任孫金花認為:「遊學的收穫不是顯性的,無法用分數來衡量,無論是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還是開闊孩子的國際視野,每一種體驗都會讓孩子有所收穫,每一個孩子收穫的內容也不一樣。」(洛陽晚報記者 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