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菊雲在展示廚藝
央視網消息:他是同時擁有「湘菜大師」和「中國烹飪大師」頭銜的老前輩。50年來,他勤懇鑽研,獲譽無數,他的名字就是許菊雲。如今,67歲的許菊雲依然堅守在工作一線:「湘菜是永遠學不完的,所以我做了50年都還要努力學。」
虛心學習,鑽研技藝
許菊雲出生於湖南長沙。幼年時由於家境困難,他剛上完小學就輟學回家了,來到生產隊做幫工。1964年,許菊雲前往長沙一家酒店學習油案烹飪,拜了湘菜名廚毛壽松為師。當時的許菊雲年僅16歲,卻已悄悄立下志向,要為湘菜的振興奮鬥一生。
學藝期間,許菊雲常常一大早就趕到店裡,提前完成生火、清洗鍋瓢等準備工作。他還經常到書店買些烹飪書籍,然後買來原材料,把師傅們傳授的以及從書本上學到的一一演練,反覆琢磨,最後還要端著菜上門請老師傅「打分」提意見。多年起早貪黑、摸爬滾打的學徒生活,煉就了他日臻完善的烹飪技藝,同時也歷練了他的毅力。
1978年,在長沙市烹飪技術比賽上,許菊雲表演製作了「麻辣仔雞」。整道菜的完成僅用時2分55秒,刷新了湖南廚師紀錄並摘得大賽桂冠。這次比賽的成功,促使許菊雲更加潛心於湘菜技藝的鑽研。
1984年,許菊雲被選派參加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為湖南代表團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為幾乎被遺忘在角落裡的湘菜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紮根崗位,開拓創新
大賽歸來,烹飪界認識許菊雲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單位都想用高薪高職聘請他。面對誘惑時,他認為自己的今天是黨的培育和同志們支持的結果,他要繼續紮根企業,為企業的發展作貢獻。
80年代末,許菊雲正式成為百年湘菜老店玉樓東酒家的總廚師長。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許菊雲提出將「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作為產品創新的目標。他根據市場的變化,先後幾十次率酒家技術骨幹北上南下,深入實地考察取經,創造性地推出「汽鍋系列」、「袖珍火鍋系列」、「鐵板系列」等數百個新菜餚。
許菊雲組建的技術攻關小組,把一度冷落的傳統名菜麻辣仔雞、剁椒魚頭等反覆研究改進,使人們重新關注並喜愛。進入21世紀後,他倡導舉辦一年一屆的美食節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十五屆,屆屆都有新品種,為企業擴銷增效貢獻卓著。
傳承湘菜,桃李天下
為了「讓湘菜響遍全國」,許菊雲沒有把自己的烹飪造詣視為個人財富,而是廣泛地傳徒授教。
許菊雲特別注重培養青年新秀。在技能人才的培養上,他認為職業教育要培養有德行有技術有文化的人才,而其中,「德」最為重要。「高尚的舉德和豐富的感情」是他對徒弟們的最大要求。
在從業的幾十年中,聽過許菊雲講課以及經他指導過的學生達數萬人,他的嫡系徒弟就多達260人,遍布全國各地。
許菊雲十分重視崗位技術練兵和技術比武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他在企業內部成立產品技術培訓與開發中心,定期組織廣大廚師學習業務技能,定期組織技術比賽,使酒家職工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有技術、有能力的新人不斷湧現。
走出湖南,名揚世界
參與國際競爭,讓湘菜走向世界,是許菊雲新的奮鬥目標。他多次代表湖南、代表湘菜到全國各地以及港、澳、臺、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進行技術交流、教學和表演,大大提高了湘菜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提升了湘菜的影響力。他利用廚師節、美食節等廚藝交流機會,先後在全國三十多個地區進行技藝表演和教學,向國內外人士展示了湘菜的無窮魅力,展現了三湘廚師的風採。
2015年,他率弟子到新加坡進行技術交流教學,掀起了一陣品湘菜的熱潮。許菊雲每次去國外進行烹飪技術教學和表演,都會帶上瀏陽的豆豉、醴陵的辣椒、茶陵的大蒜、益陽的辣椒醬等,原汁原味的湘菜讓外國朋友讚不絕口。
「只有充滿感情地做菜,才能做出好吃的菜來。即使用料再講究,滿臉怒氣或者心不在焉,都沒辦法專心做出好菜來。」許菊雲說,「傾注這樣的感情進來,既能夠做出好菜最大程度滿足顧客需求,也會常葆敬業精神激勵自己不斷提升廚藝。」(素材來源: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