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一件商品,就像是面對一個人。我們會被外表吸引,而忽略內在。商品的包裝正面相當於外表,而背後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就是內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飲食,但是很容易被一些包裝上所謂的健康標籤誤導,比如說「綠色食品「、」天然粗糧「、「低脂「……這其中很多所謂的健康食物跟健康其實並不沾邊。
01食品中的常見「陷阱」
陷阱一:無糖≠無糖
最近很流行抗糖,很多小夥伴都會刻意挑選無糖食品,但是在包裝上標註無糖的商品真的不含糖嗎?
其實這是商家常玩的文字遊戲:該商品只是不含「蔗糖」,不等於沒有其他糖類添加,如白砂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蜂蜜等等。
陷阱二:無糖≠低熱量
減肥期間嘴饞了這麼辦?來塊無糖餅乾,結果就是越吃越胖。
無糖餅乾的糖分的確是減少了,但是脂肪和碳水一個不少,碳水含量都是在55%-67%之間,熱量非常高,本質上跟主食燒餅熱量差異不大,並不能起到減肥的效果,反而會前功盡棄。
陷阱三:0脂肪、低脂≠低熱量
同樣低脂或0脂肪的酸奶,為了保證口感,會增加糖或果醬等配料,1瓶低脂的果味酸奶,含糖量就能高達18克,相當於2個甜甜圈。
陷阱四:果蔬脆片≠有營養
果蔬脆片是很多白領、學生的心頭愛,覺得蔬菜和水果都是健康的,吃起來香香脆脆的,好吃又健康,簡直是一舉兩得。
nonono,香蕉片、香菇脆、秋葵乾等都是用油烤或炸製成的,還會添加糖和鹽來增加風味,一般脂肪含量在10%-40%之間,熱量比餅乾、辣條還要高。想瘦?沒門,窗戶也沒有。非油炸薯片、水果早餐麥片也是一樣的。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識別這個食品是否健康,適合在減肥期食用呢?
02讀懂食品兩張表,健康減脂跑不了
配料表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和知情權,營養標籤內的信息必須真實、客觀、不得誇大。這也避免了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閱讀商品背後的配料表是一個簡單但非常重要的動作,也是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你不要想像自己買到的是什麼,要讀一讀它到底是什麼。
《中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配料表的成分要按照含量多少排序,越往後含量越少。
因此根據我們的經驗,看不懂食品配料表那一堆的專業名詞術語沒關係,你可以就只看配料表的前3種成分進行判斷,如果這部分含有精製碳水、各種糖和氫化油,就儘量少選擇。
全麥粉比黃油、小麥粉的排位還靠後的全麥麵包;水、白砂糖排在前兩位的酸奶;小麥粉、植物油排一二位的無蔗糖餅乾,在閱讀配料表就能一眼識破。
你要注意,糖有很多名字,商家為了隱藏食品真正的糖含量會添加不同種類的糖,如果在配料表看到以下名稱要注意!
氫化油就是反式脂肪酸,是公認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脂肪,過多攝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三高的風險。
根據國家規定,反式脂肪酸低於0.3%即可標註為0。
很多餅乾、麵包為了表示自己很健康,都會在營養成分表中的脂肪一欄標註反式脂肪含量為0克,但是一看配料表就馬上穿幫。
如果在配料表中看到以下成分就代表含有反式脂肪酸。
有了閱讀配料表的基礎,接下來就需要了解營養成分表。
營養成分表
營養成分表拆解了這份食品中的重要營養成分,從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這幾個營養素層面去評估這款食品的優劣,我們主要看這5個營養成分及其單位含量。
能量
總能量主要來自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我國營養成分表中默認的熱量單位為千焦(KJ),一般判斷這款商品的熱量是多少都是通過能量的值去計算。
公式:4.18千焦(kj)=1千卡(kcal)1g蛋白質=4kcal熱量1g脂肪=9kcal熱量1g碳水化合物=4kcal熱量
這裡需要特別留意商品的單位,絕大多數來說,這個單位是100g。但不同商品也會有不同的計量單位。比如,有的醬油會按照15g,有的薯片會按照30g,有的奶酪會按照32g每份來做計算展示。
如果在對比食物的時候,忽視了計量單位,就很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擇,以為低熱量,卻不知不覺被吃胖。
為什麼按份標註?按份標註,讓食品商家有了專門欺負粗心鬼的障眼法。如果不這樣,營養成分表就「太難看」了。一包薯片數據的單位是30g,熱量只有680千焦,粗心的消費者看數字會覺得還挺小的,購買時沒有心裡障礙。而如果按照100g來標註,那就是2300千焦了。這個數字太大,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蛋白質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購買魚、肉、蛋、奶、大豆這些食品時,最需要關注這個數據。
國家規定全脂或低脂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每100ml應不低於2.9克。
而巧克力牛奶、早餐奶、核桃奶、優酸乳等產品的原材料不只是牛奶,還有各種添加成分,營養價值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脂肪
土豆的脂肪含量為0.2%,而薯片脂肪含量高達33%,「非油炸薯片」也並不代表低脂肪。
非油炸薯片聰明地避開了大眾嫌棄的「油炸」字眼,而是將油脂混合土豆澱粉和成麵團,壓製成片狀再烤制,雖然不是油炸,可脂肪是一點沒減少。
除了薯片,類似沙拉醬、咖喱醬等調味品也需要特別注意,脂肪含量都非常高,減肥期要注意。
烹飪油、堅果這類食品就不需要查看這個數據了,因為都差不多一樣高。
碳水化合物
一般來講,配料表中小麥粉、玉米澱粉靠前的食品,在營養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高。
關注碳水化合物最關鍵的一個用處,就是用來評估「添加糖」的含量。
在果汁、飲料、酸奶等食物選購的時候最為常用。有些富含白砂糖或果葡糖漿等添加糖的食品,雖然沒有單獨標示糖含量,但從碳水化合物含量就能看出,它的含糖量很高。
鈉
鈉這個指標,關乎到限鹽的標準。400mg的鈉等於1g鹽,我們每天鹽攝入量限制在6g以內最佳,相當於2400mg鈉。
鹽過量容易誘發高血壓,所以在購買湯料、調味醬、掛麵、加工肉、堅果、零食的時候,都要關注這個指標,越低越好。
最後簡單提一下NRV%,它是指這包食品裡的每一項營養成分,每100g或者每份所提供的能量佔一個標準人每天所需份量的百分比。
例如該食物碳水化合物這一欄的NRV%是23%,也就是說,吃進來100g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就已經滿足了一天總量的23%。這樣來算,吃400g這款食品,碳水化合物這一項的攝入,就達到全天需求的92%,基本上這一項已經快吃夠數了。
實際生活中,NRV這一項僅作參考,使用起來的指導意義不如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其他數據那麼直接有效。
好啦,講了這麼多,不知道你記住沒?沒記住就收藏起來,也方便下次掏出來對照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