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萬眾期待的電影《八佰》,將於今天(8月21日)正式全國上映了。
說兒上周就迫不及待提前去看了點映。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視角,個人覺得它還是非常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觀賞一下的。
影片主要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奉命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片中的很多場景,上海的小夥伴應該都很熟悉。因為這場四行倉庫保衛戰,就發生在上海的蘇州河畔。
蘇州河作為當年租界的分界線,分隔了當時的公共租界和戰場,一面是歌舞昇平,一面是廢墟戰火,這場特殊的戰鬥就在這特殊的場景下打響。片中「一面天堂、一面地獄」的強烈反差,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唏噓不已。
而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中,數百孤軍勇士在日軍的炮火下守衛著當時「上海最後的陣地」。片中戰士們死守陣地,甚至抱著炸藥捨身取義的壯烈情景,真的非常讓人動容。
咳咳,不過說兒畢竟不是影評號,所以電影的細節和內容就不多劇透了。今天,其實說兒主要想來給大家補充一些電影之外的故事。
是滴,關於這場戰鬥的發生地,關於這條蘇州河,其實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門道。
暫時忘掉燈光璀璨的黃浦江
安靜的蘇州河也是很多上海人心中的母親河
說到上海的水系,相信大部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黃浦江吧,因為外灘的絢麗已經印刻在太多人的心裡,成了這座城市的名片。
然而,在很多老上海人的眼中,如今安靜的蘇州河,才更為親切,就像是家門口的老友,雖然平凡(其實一點也不平凡,簡直傳奇好嘛),也經歷過有些痛苦的日子,但你知道它永遠都會在那。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建,依水而興」的城市,作為母親河她一直影響著並見證著這座城市從開始到繁華的全部歷程。
可能有小夥伴會好奇,為什麼會叫「蘇州河」呢?這個名字是不是和蘇州有什麼關係?似乎有些歧義~
蘇州河本身作為河道,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承擔著交通運輸的作用,貨物與人口流動到這裡,商會、郵政與地產逐漸在蘇州河兩岸崛起,因此漸漸對城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同時,以河為界,它也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當年就是公共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河岸南北,租界東西」,空間上的分割使故事演化出了不同的歷史走向。而蘇州河就是見證並影響這些中外重大事項的「一衣帶水貫中西」之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西方闖入者站在波光粼粼的黃浦江畔,望著逶迤西來的吳淞江水,不由聯想到了眼前的吳淞江與中國絲織中心蘇州相連,便下意識地將它叫做蘇州河。於是,這條流淌經年的河流,日後就有了一個約定俗稱的稱呼:蘇州河。
吳淞風景似西洋,來往通流盡泊商。水利不妨傳異國,何須再待海龍王。——顧翰《松江竹枝詞》
蘇州河上的橋,承載太多老上海記憶
蘇州河的橋,大多有近百年的歷史,在滄海桑田中影響並見證著蘇河兩岸的變遷。
浙江路橋——上海新舊垃圾站與市政變遷印記
西藏路橋——蘇州河北岸華洋的分野
烏鎮路橋——解放軍解放上海時通過的第一座橋
福州路橋與新閘路橋——因為水閘而誕生了閘北
……
八百壯士四行倉庫守衛戰
四行倉庫,由誰所建?
四行倉庫,1931年設計,1932年建成,屬於當時的北四行所有。所謂北四行,由中南銀行,鹽業銀行,大陸銀行和金城銀行四家銀行組成。
1932年,他們花費了82萬兩銀元,在蘇州河邊建造起的一片倉庫,四行倉庫。蘇州河西藏路橋邊,河水始終潺潺流淌,倉庫1.7萬平米的建築體量蔚為壯觀。
上海最後的防線-四行倉庫
讓這個倉庫,後來永遠寫進史冊的,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37年的淞滬抗戰;是一群特殊的人物——國民革命軍謝晉元中校率領的將士們。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在華東地區的侵略則從上海開始。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抗戰也正式打響。戰爭進行到10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對日本作戰的抵抗日漸艱難。
決策留守&臨危受命
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形勢萬分危急。此時,蔣介石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88師單獨留守。
88師師長孫元良在軍官會議上說明了留守閘北的任務和情況,262旅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接過任務,指揮這支最後的留守部隊。
戰爭打響&立下遺囑
10月27日,日軍包圍了四行倉庫,並開始大規模進攻,一時之間,槍林彈雨,彈片橫飛。
謝晉元和其士兵奮力抵禦敵人的進攻。並且在他的帶領下,所有官兵都立下遺囑,以示與敵決一死戰的決心。
捨生取義
28日中午,日軍發動了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最大規模的一波攻擊。
千鈞一髮之際,524團的一名已經負傷的戰士——陳樹生,在全身綁上數十顆手榴彈,拉開了導火索,然後從四行倉庫的高處一躍而下,壯烈殉國。與此同時,十幾名日軍一同被炸死。
後來,各國駐華使節團向南京國民政府遞上照會,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蔣介石同意了這一要求,他下令524團在31日撤離四行倉庫,雖謝晉元與戰士們誓與四行倉庫陣地共存亡,但最後接受了命令,撤入公共租界。
回到今天,再去觸摸那個年代的記憶
聽完四行守衛戰後,相信大家對於四行倉庫的認識更多了些,魔都不僅只有小資浪漫,摩登時尚,很多建築背後,其實承載著很多熱血的記憶。
今天的四行倉庫,成為了四行倉庫紀念館,在這裡能看到更詳細、更立體的關於八佰壯士守衛這裡的展品與呈現。而除此之外,在蘇州河畔還有著許多承載著故事和歷史的建築。
中國郵政發展的見證——上海郵政博物館
不知道在魔都的小夥伴有沒有注意過它?在如今的北蘇州路與四川路的轉角處,有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華貴高雅的大樓。
這幢落成於1924年,融羅馬巨柱與十七世紀義大利巴洛克鐘樓風格為一體的英國古典式大型建築,是中國郵政發展的見證。
中國郵政經歷過由洋人把控的階段,晚晴的李鴻章認為郵政為國脈所系,必須由國人自辦郵政,但又怕外國人的郵局難以接管,就先委託海關代為辦理。1914年,中華郵政成為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上海郵政總局被指定為國際郵件互換局,成為國內最大的國際郵件進出口中心。
當時這個地界屬於公共租界內,一是因為地價相對便宜,二是所選地址離郵政總局租用的碼頭和北站都比較近,兼顧了水運(蘇州河)與陸運(火車站)的雙重優勢。
這座大樓於1922年動工,落成於1924年。最具有標誌性的是安放在鐘樓基座上東、南兩組雕塑——
東方的一組雕像,分別為手持火車頭、飛機和通信電纜的人物,分別象徵著交通通信事業。
而南方的則為希臘神話人物信使赫爾墨斯,『戴有翼帽,手持雙蛇纏繞與信鴿之杖,腳生翅』,在赫爾墨斯的左右為女神,執筆和書信,邊上有一地球。信使群雕象徵郵政是溝通人類情感的使者。
這組雕像是上海罕見的完美建築雕塑,下次如果你有機會路過這裡,可以從蘇州河南岸北眺郵政大樓,也許能體會到信息就是交流的真正含義喲~
如今的郵政總局二樓大廳內,依然保留著上個世紀的模樣,連保安大叔的笑容都仿佛來自那個沒有即時通訊的時代——熱情真誠不設防備。在這個充滿懷舊氣息的場合裡,不妨拿起手裡的筆,再寄一封信吶~
這裡可以補充一個很有意思的點,讀到赫爾墨斯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其實「愛馬仕」這個名字就是來源於希臘神祇赫爾墨斯,是信使、旅者、商業之神,只不過是同一個名字的不同中文譯名啦。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最大公寓樓——河濱大樓
從郵政大樓往西,不遠處即是北蘇州路400號,又有一座氣勢非凡的大樓,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號稱上海最大公寓樓的河濱大樓,也叫河濱公寓。
瀕臨蘇州河邊的這一塊地皮原為寶順洋行買辦徐潤所有。頭腦開闊的徐潤察覺到了公共租界擴張的趨勢,花費重金將未來上海可能開發區域的地皮買下來,捂在手裡斬釘截鐵,拋售的時候也毫不心慈手軟,他也因此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然而,他沒有預料到1884年中法戰爭造成的房價的大起大落和通貨膨脹,由於資金周轉困難,他不得已將這塊地皮賣給了沙遜洋行。
沙遜洋行翻造大樓,並於1933年完工,河濱公寓成為當時上海灘面積最大的美國式公寓。初為商住樓,高8層。底層分租給商店,二層分組給公司、洋行做辦公用房,三層以上則是公寓,有高級套房282套,工房126間,房子內部和樓道之間均鋪設了硬木條拼花地板,屋頂原有小型遊泳池。
大樓建成後居住者大部分是洋人,以英、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多為日本人居住。1945年後,美國哥倫比亞、米高梅、雷電華等影片公司以及美國電影協會,都曾經租用過公寓房間設立機構。看來當年還是個網紅大樓喲~
見證商業風雲的上海總商會舊址
河南路橋北,北蘇州路470號,有幢初看不起眼,再看不尋常的建築,這就是原來曾執中國商界之牛耳的上海市總商會所在。原上海總商會的辦公大樓為古典主義風格,立面對稱,清水紅磚外牆,壁柱、門窗等有巴洛克裝飾。
上海總商會大樓的前身為清廷出使行轅,即為當時外交部設在上海的以供出海的官員吃住的招待所,當時為了保佑那些出使官員航海平安,還在行轅後建了天后宮。
上海市總商會為中國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商業行業組織,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上海總商會大樓見證了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史和革命史,是很重要的歷史文物。然而現在原建築已破舊,內部做了很大的改動,唯有陳舊的西式門樓還可以使人追憶起那曾經經歷的年代。
目前,為保護這一「上海市工商業的搖籃」,上海市工商聯、市政協工商聯部分代表強烈建議:利用上海總商會大樓作為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的資源,規劃建立上海商會博物館,加以修繕、保護,恢復其原有設計功能,展示商會發展歷程,弘揚工商業者愛國主義精神。拭目以待!
蘇州河畔的麵粉帝國——福新麵粉廠舊址
蘇州河,也是榮家麵粉帝國崛起的見證者。
晚清年間,榮德生和榮宗敬兩兄弟發現了西方舶來品之一的麵粉在戰亂時期的巨大市場,並聯合鄉裡鄉親投資,在無錫建立了麵粉廠。之後兩兄弟斥重金從美國進口了最新機器,產量大增,榮家榮耀由此開始。
之後老大榮宗敬前往上海,在蘇州河邊開了麵粉廠,也是榮家產業鏈的第二家——福新麵粉廠。面對「虎狼環伺」的情況,「霹靂虎秦明」般的榮宗敬,決定「三年內不分紅以擴大規模」,並不斷收購其他麵粉廠,最終,榮氏兄弟的寶星牌麵粉與其他兩個麵粉品牌「三分天下」,「麵粉大王」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其實關於蘇州河,相信每個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有關於她的記憶,加在一起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說兒也只是一個學習者,只是趁著今天《八佰》正式上映,想把我們所了解到的故事、關於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與傷痛分享給大家,讓大家關注到這些平時不太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