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底撈我們大家都不陌生,憑藉著優質的服務聞名於網際網路世界。
即使你沒去過海底撈相信你也被海底撈無微不至的服務刷過屏,雖然海底撈的價格不算平民,但它的優質服務讓許多人都慕名而來,海底撈最出名的就是服務!
7月30日晚杭州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本地紹興路一家海底撈火鍋店,進到後廚發現,筷子消殺記錄有缺失,顧客用過的筷子未得到及時清洗,被堆放在角落,上面殘留著菜葉,員工稱堆放筷子是夜班要洗的。更為嚴重的是筷子被檢出了大腸桿菌群,夏季高溫,如果筷子沒有及時清洗,卻會造成細菌的新家園。
突擊檢查海底撈
海底撈阻礙檢查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當杭州市場監管局的人突擊檢查海底撈的時候竟然被迎賓人員阻攔在外面,迎賓人員稱:要先報備。執法人員直截了當的說:我來檢查需要報備嗎?店員試圖解釋,執法人員直接跟他說:那你就在這裡報備好了。說完轉身就去了後廚。
什麼時候市場監管部門突擊查門店需要和商家報備?這次檢查也是發現了海底撈存在的衛生隱患。
海底撈出現衛生問題已經不止一次兩次了,整個7月份的問題更是讓人大跌眼鏡,7月14日包頭市王先生在包頭海底撈吃出5.5釐米長蟲子,7月18日鄭女士在海底撈就餐時吃出烏雞卷內的塑料片,可以說這已經不是偶然事情了。很多人不禁在心裡發問海底撈這是怎麼了?
海底撈門店
今年年初突發新冠疫情,讓本能大賺一筆的海底撈吃了個大虧,無數餐飲企業關門的關門,停業的停業,身為中國火鍋巨頭的海底撈更是損失慘重上半年虧損10億,預計海底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180%-200%,同店銷售額減少30%至40%。
好不容易國內疫情緩解,許多餐廳重新開業,海底撈首先面對的就是虧損,怎麼彌補成虧損成為了海底撈的首要任務,若是不及時止損,身為新加坡上市公司的海底撈無法向投資者交代。
海底撈
於是海底撈開啟了漲價模式:半份血旺23元、半份土豆13元、自助調料一個人10元、一碗米飯7元、小酥肉一盤50元,海底撈本來的價格就不便宜,漲價後更是更是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面對海底撈的漲價,網絡上自發形成了不去海底撈吃飯的氛圍,許多網友更是表示:比海底撈好吃比它便宜比它慘的火鍋店那麼多,為什麼非要去一個又貴又不好吃的火鍋店吃飯呢?
面對此種情況海底撈發現輿論對他們很不妙,來吃飯的人少了怎麼賺錢呢?於是海底撈立即啟動了公關,發布致歉聲明並表示降低菜品價格,這才挽回來一些口碑。
海底撈門店
海底撈如同它出名方式一樣:靠的是名氣,談味道,比海底撈好吃的飯店多了去,可以說去海底撈的第一目的不是吃飯,而是享受服務。有網友這樣分享海底撈的服務:排隊,給客戶免費的美甲,無論是等位還是就餐。如果這次沒做,就給一張名片,隨時可以來,而且還是免費的。
優質的服務帶來了海量的口碑,海底撈從創立起到去年的口碑都是餐飲行業的王者,一傳十十傳百,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海底撈身上淋漓盡致的顯露出來。名氣成就了海底撈的輝煌,衛生就成為了海底撈的「滑鐵盧」。
今年以來,海底撈的各個方面的表現都太「急功近利」了,從菜品漲價可以一窺原因,海底撈迫切的需要把疫情期間的利潤補回來!漲價也好,降價也罷都是為了擴大營收的手段。也許海底撈的董事長張勇也沒想到海底撈這麼依賴網絡上的風評吧,他越是想彌補利潤海底撈暴露在社會上的問題就越多。
千裡之提潰於蟻穴,張勇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海底撈日積月累造就的服務口碑敗壞在衛生這一塊怕是張勇萬萬沒有想到的。
上市敲鑼
早在2017年海底撈上市之前張勇就做好了移民的準備,他在新加坡花費了2700萬新幣(折合人民幣137740500人民幣)18年9月海底撈上市的時候,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就悄然更改了國籍,成了新加坡人。上市後張勇一舉成為新加坡首富,真可謂是賺國內的錢,在國外花。
可能是張勇自認為已經摸清了中國市場,即使在國外也能輕鬆控制海底撈賺錢。可是老闆脫離了本土環境,其思維也在逐漸受當地思維的影響,怎麼可能「運籌千裡之外,決勝帷幄之中!」呢?市場環境千變萬化,失去了中國人的思維,如何做到滿足中國市場呢?
成也張勇敗也張勇,衛生問題只能是海底撈諸多問題爆發的導火線,其根本原因是老闆的決策出現問題了,這個問題只能靠他自己來解決。
已經50歲的張勇還能找回當初的決心,帶領海底撈再現輝煌嗎?
張勇
你覺得海底撈還會再次輝煌嗎?
歡迎關注我每日更新帶你走進不一樣的網際網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