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弟子程顥、程頤,曾在一個春日裡去郴州汝城探望老師。後來三人在汝城郊遊,詩興大發的程顥寫了一首《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這是湘東南小城的春天,能讓老夫聊發少年狂。
《湖湘地理》曾經數次探訪汝城,卻常常迴避了春天。億萬年的溫泉、數百年的牌坊與祠堂、半個多世紀前的紅色記憶,似乎只有秋冬季節前去,才能讓人感知時間和季節的力量。我們欠汝城的春天,終於在今年得以償還。汝城的春天並不張揚,車行在公路上,難以見到成片的花海,倒是老農習慣性地在地裡撒一些紫雲英的種子,無意裝點,卻讓人心曠神怡。汝城的春天是水邊滋長的水蕨,是老屋前那棵開了新花的老梨樹,是地裡極力衝破阻擋的春筍,還有地底升騰起的熱氣,也是農家那口軟糯的艾餈……春天匆忙趕來,人間也發了芽。
沿著公路走得足夠深遠,春天就會回報不一樣的美。
106國道汝城往三江口鎮路段,「幾」字型彎道
汝城011縣道
春天,在溫泉裡涮個火鍋
有人說,春天和溫泉是絕配。我們不說溫泉養生這樣油膩的話題,單是春天的英文「spring」就有泉的意思,溫泉就是hotspring。兩者的緣分還真不淺,連英國人都這麼認為。 我們一路向南往汝城,顯而易見的變化是隧道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長。我們感知到山的力量,隔著一座山,就有不同的景觀,不同的春天。下高速,進入縣道011,在春天裡穿行。天很遠,山很濃,我們知道,汝城熱水鎮到了。這個溫泉之鄉,春天也是冒著熱氣的。
熱水鎮湯河溫泉,熱氣騰騰的生活
陳世蘭的家就在溫泉旁邊,近水樓臺,佔據了最佳的檔口,擺起了小攤,賣雞蛋、花生、玉米。她似乎並不十分擅長推銷,有些羞澀,或者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無需賣力推銷,只說「煮幾個雞蛋吧?野雞蛋」,就不再說話了。在此擺攤五六年,食物逐漸豐富起來,廣東遊客來了,煮白切雞,甚至開始經營早餐業務,用溫泉煮粉。攤位上還放著幾個洗腳木盆,能簡易泡腳,十塊錢一位。現成的溫泉,如果要泡澡,也可以到她家裡去,「直接溫泉裡抽的水」。30多年前,她嫁到熱水鎮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過,門前冒出的熱水,竟然還能賣錢。
遊客們覺得新鮮,忙著在溫泉裡煮花生、雞蛋、玉米。「味道怎麼樣,與一般煮的不同嗎?」遊客多半咂摸一下嘴,說:「好像鹹一點。」回答得不那麼堅定。
熱水河畔
溫泉溫度高,總讓人不由想起火鍋來。前幾年,央視的一檔美食節目光顧過這裡,尋了當地的一名廚師,採摘鮮嫩的水蕨,新鮮的牛肉切成片,原料和作料在溫泉旁一字擺開,用長長的竹子當作筷子,涮起火鍋來,美食記者很美味、享受的樣子。
按照道理,這裡的溫泉水並不能直接飲用。「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喝這個水的。」老人們的固執來源於世代的經驗,雖然喝久了溫泉水,會腐蝕牙齒,硫礦結晶讓牙齒發黃顯而易見,老人們依舊我行我素。
遊客在溫泉裡煮的花生、雞蛋、竹筍
此處溫泉為何有這麼高的溫度?湖湘地理顧問童潛明分析,熱水溫泉下遊巖漿巖深大斷裂為其導熱,有可能尚有巖漿活動,所以溫度甚高。而且汝城熱水鎮溫泉周圍發現有放射性礦床,有放射性衰變所產生的熱量,這是汝城熱水鎮溫泉不同尋常之處,也是此溫泉含有氡氣的原因。
「以前生意不好,一天才幾十塊錢,這幾年遊客才多了起來,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有幾百塊錢。」不過,陳世蘭似乎更懷念旅遊開發前的日子,我們能想像那份熱鬧,河裡有人捕魚,岸上是洗衣服、洗頭的婦女,老人在溫泉裡溫著酒,孩子帶來家裡的花生或紅薯放在溫泉裡煮,水汽瀰漫裡,是小鎮熱騰騰的生活。
熱水河畔洗頭的婦人
慶幸的是,村民生活場景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完全消失,村民依舊生活在溫泉邊,我行我素,過著熱氣騰騰的生活。老人挑著桶在泉眼裡打了水,晃晃悠悠離開;少女們在洗過衣服之後,在泉眼裡打一桶熱水,索性解散了一頭長髮,梳洗一番;有人家殺了狗,丟到溫泉裡燙過,便能褪毛了。
「原先那裡還有一條小河,圍起來,上遊男的泡澡,下遊女的泡澡。婦女白天洗衣服,晚上都去泡澡,可以同時幾百個人泡澡呢。男人闖入下遊,會被罵和追打。」陳世蘭最為懷念那段「天體浴」的時光,露天澡堂是鎮上婦女的親密社交場,公園建起來之後,被填滿了,成了一片草地。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大約是難以想像,下面埋藏著祖輩們一段自由而又快樂的時光。
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大約是難以想像,下面埋藏著祖輩們一段自由而又快樂的時光。
遇上一群勤勞又愛乾淨的畲族人
橫瑞村是汝城畲族比較集中的村落,離熱水鎮只有兩公裡的路程。
熱水鎮橫瑞村村主任藍乙球對於我們的到來,感到意外。「高灘村才算畲族村落,我們村的畲族人並不多。」藍乙球四十多歲,戴著眼鏡,一臉憨厚。藍乙球騎著摩託車到達村部時,一度懷疑我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按照標準,畲族人口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才會被確定為畲族村。高灘村是熱水鎮的畲族旅遊村落,橫瑞村卻少有遊人光顧,更別說媒體了。在藍乙球的記憶裡,畲族人的建築與漢族無異,村裡沒有人穿過民族服飾,說著客家話,山歌也漸行漸遠。除了姓氏,藍乙球幾乎時常忘記自己的畲族人身份。
熱水鎮橫瑞村,一個安靜而美麗的村莊
畲族,是個「年輕」的少數民族,一直到1956年才得以確定。在這之前,他們是以客家人或瑤人自居的。藍乙球帶著我們去他們的藍氏祠堂,翻閱他們的藍氏族譜,「藍氏承祖工汝南唐(畲族)原福建汀州府上坑縣盧豐鄉遊廣東曲江孟裡司,於大明洪武時由廣東韶關曲江遷入桂陽(今汝城)延壽鄉觀背村,兄承佑世居延壽觀背,弟承祖遷居熱水瑞坑。」在藍氏族譜中記載的歷史,更像是客家人遷徙史。畲族更久遠的歷史,卻少有資料記載,以至於關於畲族的來源至今依舊莫衷一是。
年輕的父親說,「買一個鞦韆要幾百塊錢,自己做的」
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畲族的祖先是山越人與隋唐時期外遷至閩西的「洞庭苗蠻」的結合體。在閩西,同樣作為客族的畲族人,與當地的客家民系交融更為密切,所以在方言上,與客家話十分相似。如今,全國70多萬畲族人,90%集中在福建。在湖南,畲族人集中在客家人聚居的汝城、桂東、炎陵。關於畲族的另外一種說法,瑤族和畲族都是「五溪蠻」盤瓠的後裔,在史籍的記載中,往往瑤、畲並稱,兩族有著相同的盤瓠傳說,反映了相同的原始圖騰崇拜。
畲族人生活認真,柴火都碼得整整齊齊
村前有一棵老梨樹,據村裡的老人說,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樹幹和樹枝都長滿青苔,卻開出了新花。白色的梨花,掛滿樹枝,這是來自過去時間的饋贈。樹下是村民蜂箱,蜜蜂鍾愛這棵老梨樹。
老梨樹開了新華,樹幹和樹枝都長滿青苔,卻開出了新花。白色的梨花,掛滿樹枝。
黃土壘成的老屋,並不見衰敗的模樣,闊大的老屋哪怕只有一個老人居住,也打掃得乾淨整潔,過年的春聯依舊鮮紅如新,家家戶戶門邊必然掛著一個香筒,「一誠通上界,百福降人間」的美好祈願,在這個閉塞的村莊裡世代傳承著。
汝城鄉村常見的朝門,開朝門講究風水,是一門深奧的玄學
藍乙球家在前幾年建起了新房,固執的父親卻保留了那條黃泥壘成的朝門。朝門是汝城鄉村傳統建築裡常見的,相當於院門。朝門諸多講究,第二天我們去往高灘,見到了更宏大的朝門,「朝門跟大門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因為每年的運勢不同,今年利南北,明年可能利東西,有了朝門。四個方向都囊括了。不過,朝門不能隨便開的,跟姓氏、一家人生辰八字都有關係。開不好,會倒黴的。」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一臉嚴肅。
橫瑞村畲族婦女趁著春光曬著鹹菜
在村莊裡行走,總能感受到畲族人生活的那股認真勁。菜園的圍牆用鵝卵石壘得齊齊整整,像是一道堅固的城牆。山上的楠竹在簡單加工後,細小的枝條,往往被紮成菜園的籬笆,同樣齊整得令人吃驚。「現在村裡統一改良爐灶了,柴只能燒40公分左右的。」藍乙球指著村裡隨處可見的齊整柴堆說。
藍乙球外出,家裡的狗總是不遠不近的跟著
榨油坊旁邊的一片紫雲英讓我們興奮起來,「往前十幾年,家家戶戶都種這個草,用來肥田,牛吃了會脹氣的。」紫雲英也是攝影師盧七星的童年記憶。紫雲英的背景是鵝卵石壘成的圍牆和兩座老屋,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畫。村裡的孩子在花海裡,不覺就奔跑起來,沒注意田埂,摔了一跤,又很快站了起來。
橫瑞畲族久遠的民族記憶,隨著民族的交融而變得模糊不清,不過,畲族人在漂泊中形成的勤勞與熱情,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這種屬於畲族的個性,你進入村莊,才能感受得到。
艾餈,把春天揉進食物裡
橫瑞村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經被承包,被用來種植柑橘,村民卻似乎並沒有因此變得更悠閒一些。農人閒不下來的,在河邊開荒,或者上山打柴,又或者只是修理自家籬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古老的太陽時間。
早春的艾草,鮮嫩,最適合做艾餈
陰溼的河邊,是艾草最喜歡的環境,生長得茂盛。早春的艾草嫩,最適合做艾餈,不苦。我們河邊遇到了正在地裡挖山藥的藍永明夫婦,看著我們到來,藍永明笑著迎上來。他把鋤頭倒放,鋤頭的一頭在地裡固定了,就是一張狹窄的凳子,道一聲「坐」,這是特屬於農人的熱情,讓人不能拒絕。「我們這裡清明、立夏家家戶戶都要做艾餈,清明是闢邪,立夏吃艾餈,不會掉膘。」妻子何林英索性放下了手裡的活,接過我們的簍子,雙手麻利地採摘起艾草來,還一邊提醒我們要摘嫩葉,「用手指一掐就斷的,才嫩,做艾餈才好吃」。我們丟到簍子裡的艾草,她還不忘把中間的草挑了出來。
艾草在河邊滋長,村裡的農婦,下地總不忘摘一簍子艾草歸家。
「還不回去嗎?」等我們摘好艾草,已經臨近中午,我們問兩位老人。
「還早,再等會,把這些山藥挖完。」藍永明看看天,老人的時間,是根據太陽的高度來判斷的。
何橋秀在做艾餈
出鍋後的艾餈,沒有艾草的苦味,軟糯,嚼勁十足,像餈粑,內裡的酸菜、春筍,讓艾餈的味道豐富起來,不那麼膩。我忍不住吃了三四個。畲族人的熱情,不僅僅是對遠來的客人,一家做了艾餈或者糕點、零食,必然會端到村裡散發。孩子們趕忙在家裡拿出一支筷子,串起鄰居送的艾餈,一臉天真的笑意。著急的孩子,等不及滾燙的艾餈冷卻,一口咬上去,大口誇張地呼著氣,惹來大人們一陣大笑。
艾餈,或炸或蒸,是汝城人清明、立夏必然要做的一道小食
春天,對於勤勞的農人來說,鮮花的意義是遠遠比不上那些可食的春筍、蕨菜、艾草的。他們尋找春天,並把整個春天都揉進食物裡,在嘴中、胃裡慢慢咀嚼回味春天的味道。
汜水山:一腳踏三省的豪邁之情擱淺了
湖南汝城縣熱水鎮與江西崇義縣樂洞、文英兩鄉交界,因此,熱水鎮的人,常去趕江西的「鬧子」,江西人也常到熱水來泡溫泉。汝城南部的三江口鎮則與廣東接壤。「毗連三省,水注三江」,一腳踏三省的汝城自然會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汝城熱水鎮南的汜水山,海拔1559米,是湘江、珠江、贛江的分水嶺,山頂的界碑,是年輕人必遊景點。
飛水寨景區內,一個老人在山坡上挖出臺階,為了方便孵蛋的母雞上下。
帶我們上山的是熱水鎮的文化站站長何志傑,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是汝城有資歷的文化站站長。何志傑穿著一身深色制服,一雙耐磨的解放鞋,同事打趣這個文化站站長最喜歡爬山,看上去也更像一個林業工作者。按照這位戶外經驗豐富的文化站長的規劃,我們從飛水寨山景區進入,沿著河谷一路爬上去,沿途能夠看到湘粵古道、飛山寨瀑布,如果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娃娃魚,也能看看他的造紙坊。
飛水寨瀑布
天下起雨來,「即使上山去,也什麼都看不清了。」何志傑說,我們只好原路返回,踏三省的豪邁之情總歸是無法抒發了。
汜水山三省界碑
下山以後,與何志傑相熟的村民,看到我們拿著相機,便興奮地邀請我們去家中看他養的娃娃魚。一條兩指大小的娃娃魚,村民已經養了快一年,蜷縮在村民精心準備的魚池裡,不願意動,「長不大的,我見過的,最大的也就二兩,夏天的時候多,它們喜歡高山水冷的溪流。」見到娃娃魚,多少彌補了我們未能登頂的遺憾。
湖湘地理尋找春天的腳步還在繼續,
下一站去了哪裡?
大家來猜一猜吧
提示如下:
更多精彩,關注湖湘地理
▼
END
文字 | 唐兵兵
攝影 | 盧七星
視頻拍攝 | 盧七星、唐兵兵
微信編輯 視頻剪輯| 唐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