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現如今,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西方「洋節」受到國內年輕人的追捧,不少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以最近的聖誕節為例,記者走訪發現,昆明一些大型超市為此還專門布置了大面積的聖誕禮品貨架,微信裡朋友圈裡,不少好友的頭像都戴著聖誕帽……
實際上,聖誕平安夜在昆明並不平靜。隨著蜂擁到市中心過節的眾多年輕人一起出現的亂噴飛雪、交通堵塞、垃圾猛增等問題,多年來一直備受市民詬病,最近幾天,在不少微信群還出現了網民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抵制洋節」的文字和視頻,並得到了不少轉發量。年輕人到底為什麼喜歡過洋節?在熱衷過洋節時,對中國傳統節日他們又怎麼看?一起來聽聽昆明年輕人的看法吧。
「為朋友聚會找個好理由」
「年輕人喜歡聖誕節,只不過是想借著這個『過節』的由頭,化個美美的妝、買套新衣服、約頓飯吃點好吃的、拍些美照發動態、互送點小禮物、聯絡聯絡感情,僅此而已。」95後李丹幾乎每年平安夜或聖誕節都會約幾個好友到南屏街附近的餐廳裡小聚一下。她覺得,洋節給年輕人帶來了新的形式和玩法,「雖然我們會過一些洋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已經不玩飛雪這類汙染環境的東西了。對於我而言,聖誕節就是和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簡簡單單聚個會。」
「現在不少西方人也在吃水餃、用筷子、穿唐裝、練武術,以此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戴聖誕帽過聖誕節其實也是在進行一種文化體驗,就像有些國家也在過中國的傳統節日一樣。」95後魯文君借著今年聖誕節的由頭,打算為自己即將到來的本命年拍一套寫真做紀念,「剛好聖誕服裝是紅色的,就借著這個寓意,希望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為了營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氛圍」
85後朱琳過洋節,則是為了感受過節的歡樂氛圍。「老舍先生寫過一本叫做《四世同堂》的書,裡面有個英國人叫富善先生,既過春節,又過聖誕節。他的理由是,這樣過節,可以多開心幾次。我覺得我過洋節的理由和他一樣。」朱琳說,無論是聖誕節還是春節,都是人們對內心喜悅之情的表達,而且每逢聖誕節到來,一些大型商場裡都會應景地布置聖誕樹、扮聖誕老人、放聖誕歌等,「這種洋溢著喜悅的氛圍我很喜歡。」
80後方陽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今年聖誕節,她打算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驚喜。23日中午,她趁著孩子上早教班的空當來到超市,選購了滿滿一購物車的聖誕裝飾品和小禮物。由於沒有選購經驗,在挑選聖誕樹時,她為選擇什麼尺寸糾結了好一會兒。
方陽說,在有孩子之前,她不僅從來不過聖誕節,對西方節日還有些牴觸,「有了小孩之後,我覺得我的心態有了一些變化,慢慢也能明白孩子們為什麼喜歡過這些節日。這次聖誕節剛好遇上我家寶寶過生日,所以我想好好布置一下,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陪孩子一起點亮聖誕樹,我還會在襪子裡藏些小禮物,為她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日。」
而對於90後小夥蔣鵬來說,聖誕節是他向暗戀女孩表達愛意的一個好機會。「借著平安夜送蘋果、送禮物的機會,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意,而且商家們為吸引客流精心布置好的場景,也算是為我開口表白營造了天然的氛圍吧。」
「為了體驗新的過節形式」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從小就學習英語的年輕一代更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對國際化的節日文化表現得尤為熱衷。
「這是東西方文化從衝突走向融合的結果。其實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一直是在以這種開放的姿態容納更多的文化。」在小學教師陳怡眼中,在教學中藉助像平安夜、聖誕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能幫助孩子們對外國文化有一定了解,開闊視野,「有時候藉助一個聖誕節,就能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裡學會相關詞彙和句子,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我們學校是中英文小學,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語水平,所以,對於一些西方節日,我們也會和學生們一起過。像是平安夜這天,學生們也會相互送蘋果,表達對對方的平安祝福,既能增進感情,也為冬日裡的校園增加了一絲暖意。」
「過洋節,但不會因此忘本」
在採訪中,不少年輕人都向記者強調:雖然自己出於種種原因喜歡過洋節,但這並不影響自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畢竟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李丹說:「據我了解,大部分傳統節日在年輕人心中也很重要,並沒有出現顧此失彼和所謂的數典忘祖。」魯文君也認為:「對感興趣的節日,其實不必太計較是哪個國家的,自己不忘本就行。」
今年的平安夜,與中國傳統節令冬至只相差兩天,在朋友圈裡,不少年輕人也曬出了自己吃湯圓、餃子,念「九九消寒歌」的動態,甚至有風雅的人學著古人描畫起「九九消寒梅花圖」。這也說明,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保護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在年輕人心目中仍然佔據著重要地位。
★聲音
民俗專家:
洋節對年輕人的影響在慢慢減弱
在昆明民俗文化研究學者風之末端看來,目前傳到國內的西方節日,其實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進入的外來文化。「外來的文化和我們本土的文化有很多不盡相同的地方。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更注重個人感受,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強調親情,重視以家為單位的團圓,二者之間的這些差異,就是中西方文化不同導致的。對更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來說,突然接觸到外來節日自然會感覺新奇。」
風之末端覺得,在中國改革開放已40年的當下,這些洋節對國內年輕人的影響也在慢慢減弱。他以愚人節和聖誕節舉例說:「愚人節這個節日剛剛到中國時,可能連同事、家人間都會相互捉弄、開玩笑,覺得很新奇,但是到了現在,人們在4月1日這天相互開玩笑的現象已經少得多了,不像早年那麼熱衷。而聖誕節剛傳入中國時,由於沒有文化基礎,很多人雖然過著這個節日,但是並不知道它的文化來歷和背景,逐漸就成為年輕人之間發洩情緒的一種由頭。隨著近幾年的管理和宣傳、教育,這種亂過、亂鬧聖誕節的節日風氣也在慢慢轉變。」
「我覺得不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洋節,今後能不能留下來,實際上是取決於能否被人接受並傳承下去。以中國的冬至為例,在古代它標誌著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進入休息時期,不幹活了,所以古人有『躲冬』的傳統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風俗也在變化和不斷更新,如今冬至日我們仍然正常工作。」風之末端說,「現在我們都說世界是個地球村,整個世界的文化都有一個趨同的勢頭,如果文化能夠存留下去,那麼趨同的這部分永遠都只會是向上發展的,而愚昧、落後的文化會自然而然地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