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部日劇雖狗血,我還是給五星 | 泥虹映畫
文 | Einheriar
1
似乎日本吃瓜群眾對「禁斷之戀」這類詞彙總是沒什麼抵抗力的。無論是年齡以及社會地位懸殊之戀,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不倫之戀(俗稱的出軌),還有被社會規範所禁止的師生戀,這些五花八門的「毀三觀之戀」仿佛「口紅」之於女性,「電子產品」之於男性一般總是讓13區群眾欲罷不能。
自現象級的《晝顏》之後4年,「禁斷之戀」這個詞不僅沒有成為成為曇花一現,反而愈發成為了一股潮流。在如今的日劇界,無論題材如何,人設怎樣,編劇們總喜歡在劇中加入類似的元素,仿佛是在追逐某種另類的時尚一般。
《晝顏》(2014)
平心而論,「禁斷之戀」是個好題材,這類日劇通常由已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小說或漫畫改編而來,故事質量相對有保證。同時這類劍走偏鋒的故事框架下也更容易拍出一部好劇應有的故事張力。但相反,若僅僅是被某些毫無準備的電視臺所濫用,便只能量產出一堆又一堆一味迎合市場的庸作。
從staff表上看,從一開始《中學聖日記》便不可能是一部庸作。
《中學聖日記》
由塚原亞由子領銜的導演組以及由新井順子擔任製作人的製作團隊能夠帶給一個資深日劇迷以神奇的安心感。這樣說,這個團隊曾製作過令人尷尬的作品(如《砂之塔》),也曾製作過有爭議的作品(如《夜行觀覽車》),但從未製作過所謂「庸作」。
塚原亞由子
聯手製作出《為了N》《非自然死亡》等一系列作品的這個團隊可謂是TBS臺電視劇製作部門的看家搭檔之一,團隊產出作品的安定程度絕不遜於曾製作《半澤直樹》《陸王》等作品的福澤克雄和伊與田英德的組合。
《非自然死亡》
如果說後者代表了男性荷爾蒙十足的大開大合、跌宕起伏式的敘事和攝影方式,那麼前者所能給出的就是最細膩、最具女性柔情味十足的故事表達方式。
精準的選曲與選角是她們拍出好劇的資本,而出色的節奏控制以及美感十足的鏡頭則是她們的殺手鐧。而所有上述元素,都在這部《中學聖日記》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2
人們很容易概括《中學聖日記》的故事:25歲的新人教師末永聖懷揣著當一名好教師的夢想進入職場,卻意外對比她小10歲的美少年黑巖晶動了心。本劇前5話講述兩人從初見直到到戀情被社會否定,聖因此被學校開除的部分;而第6話以後則講述3年後兩人重逢後的故事。
《中學聖日記》
故事雖簡單,但這並不壞。愛情類題材的日劇從不以情節繁複程度論英雄,相反,它們的故事大多是簡潔的、主線清晰的,這一點《晝顏》是如此,《為了N》也是如此,情節不是問題,一板一眼的情節邏輯甚至也是次要的,吸引人的關鍵只有故事感染力與情感表現力。
繁複的故事線會削弱情緒的表達並使得故事變得費解,簡潔有力的愛情故事才能打動人心。
《中學聖日記》在這一點上成功了嗎?至少是部分。
本劇是我本季第一部給以5星評分的日劇(最後改為4星)。本劇的前半部堪稱是令人敬佩的,無關情節設計,而是我實在佩服這藉由細膩敘事噴薄而出的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無論是在道德與情感上不斷搖擺的聖,還是直率到令人吃驚的晶,兩人性格的碰撞鮮明強烈,而對於兩人愛情的表現力則拳拳入肉。
本劇的前半部擁有所有優秀日式純愛故事所擁有的一切:細膩至極的敘事,溫潤動人的配樂,不妨回想晶突然倚著欄杆向教學樓那頭的聖告白的場景吧,也不妨回想車內糅合著滴答雨聲的那首《春夜喜雨》吧。
在導演的鏡頭下,無論是搖擺的聖,還是直率的晶,都仿佛身邊的朋友般讓人感同身受。而前5話的故事雖然還留著點刻意味,但好在導演並沒有試圖去勾勒條理性,而是殘留著初戀的懵懂和曖昧感。因此好極了。
觀眾的反應同樣熱烈,截止我寫稿時豆瓣標記的人數超過12k。但相比較評價較為一致的故事前半,故事的後半部似乎更具爭議(我依稀記得在ep5結束本劇在豆瓣應該是8.5左右,現在是7.8)。不少觀眾吐槽兩部分的質量過於懸殊,編劇在前後兩部分的發揮也大相逕庭。
我大體認同本劇前後觀感差異懸殊這一點,卻不認為這是誰的鍋。事實上全劇編劇的水準都維持在一個相近的水平,前5話的劇情設置的同樣有些問題,拖沓以及清湯寡水的劇情處理也絕不比後半部少。但這種觀感差異又是如何造成的?我以為大致有兩點:
第一,前者涉及的人物關係更簡單,劇情邏輯也更清晰。隨著後半部諸多現實因素的引入,兩人的戀情事實上已經被複雜化了:周圍人的看法早已不同往昔,兩人所面臨的困難早已不止那麼簡單,兩人的心意也早已不是一句話能夠道明白的。
第二,前者比後者更純粹。怎麼說呢?我們可能會偶爾懷念高中時暗戀隔壁班女同學的懵懂經歷,但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去特意懷念每月計算交了多少社保的日子。
愛情與現實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互斥的,愛情追求著肯定,容不得太多曖昧,但現實卻是易變的。因此當愛情中摻入太多的現實的複雜因素,這本身就會使得原本單純脆弱的愛情失去吸引力。
但拋開這些爭論,無論如何,《中學聖日記》都是一部值得仔細玩味的作品,它不同於那些浮於形式的同類日劇,相反是一部令人怦然心動的用心之作。豆瓣上對於本劇大量的擁泵便是明證。
3
因此當我們沉浸於這部《中學聖日記》時,我們沉迷的究竟是什麼?是這個看上去稍顯老套的師生戀故事?亦或是男女主賞心悅目的顏值?
我覺得都不是,狗血拖沓的師生戀觀眾早已見了不少,好看的皮囊也從未成為過評價一部劇的決定性因素。
這部劇打動我們(至少是我自己)的是那明知不可行卻又無可救藥愛上對方的青春荷爾蒙;是即使所有人反對、整個社會質疑卻仍義無反顧的闖勁;還有你我心中早已被物質現實社會人際等等所消磨殆盡的愛情幻想。
瞧瞧劇中的黑巖晶吧,他青澀、莽撞,但卻從未違背過自己的感情(這也是製作人選角的妙處)。無論是在ep1末尾察覺到內心想法後對小聖的唐突告白,還是在ep4末尾毫不猶豫地推開青梅竹馬的懷抱而奔向小聖。黑巖晶是不成熟的,魯莽的,卻也又是讓人羨慕的。
即便與聖的社會地位相差懸殊,但無妨,他依舊無比直率、單純到令人目眩般表達了自己的心跡;即使深知這段戀情終究不能被容於社會,卻仍舊毅然決然地掙開了早已傾心於他的青梅竹馬的懷抱,不顧一切地奔向小聖,仿佛一切社會規範、他人阻撓都不值一提。
聖與晶的戀情是純粹的,也是近乎愚蠢的,是犯罪。假使把它放到現實中,只要是一個腦袋正常的成年人就不應該這麼做。但若是將這個故事以「可能」的形式,用唯美的手段呈現給觀眾時,那它便是一部好作品。
因為這個看似極端、荒謬的故事之下隱藏著的是一個不顧代價、莽撞直率的「愛」的內核。當流逝的歲月將每一個曾經的年輕人的愛情渴望消磨殆盡,當斤斤計較的無情現實將原以為單純簡明的愛情搞得複雜冗繁。
《中學聖日記》喚起的是每個人心底關於「愛」這個概念集體無意識,是每個人心中所抱有的最澄澈純粹的愛情幻想。
也因此,我並不討厭最後飽受大家詬病的Happy Ending,劇本邏輯本身如此這一點暫且不提(這個問題又可以談很久),假如故事從一開始便是虛構的,那我情願它騙我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