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座落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南接秦嶺,北臨黃河與渭水。
在地質上,她是由一塊整體的花崗巖石,構成的以北峰、西峰、南峰、中峰、東峰五座頂峰為主體的群山。
其中,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的最頂峰,也是「五嶽」之中的最頂峰。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
《水經·渭水注》則雲:「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
假如你是外地人,想要雙休日遊華山,那麼,你能夠先坐動車,抵達「華山北」站,下車後,直接打的,到「玉泉院」,從「華山峪」上華山。
「玉泉院」位於華陰市玉泉路的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們登臨華山的門戶,是從「華山峪」上華山的必經之地。
「五裡關」,在「華山峪」裡面的五裡處,被稱為「華山天險第一關」。
這裡,是「自古華山一條路」上的第一個景點。
一入此關,你便算是真正地開啟了華山風光的旅遊之旅了。
往前走,來到「石門」,在登山路旁,就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構成了一個自然的石洞。
旁側巖壁上,鐫有「石門」二字。
登山之人,均須從此穿洞而過。
此處一夫當關,易守難攻,所以,被稱為「華山天險第二關」。
從「莎蘿坪」到「毛女洞」,這段路有點長。
其間,有一個接待站,供大家休息。
過了「仙姑橋」後,再往前走,就是「響山石」了。
這裡有一個大平臺,在此,能夠遠眺「華山峪」的風光。
沿著古人的腳印,繼續往前走,就來到「雲門」。
峻峭的臺階路,自此,就開端呈現了。
到「青柯坪」,恰恰為登山路途的一半,也是「華山峪」的止境。
這裡三面環山,地勢平整,林草繁茂。
過「青柯坪」,會發現有一塊大石壁上,篆刻著「回心石」三個大字。
這裡間隔山門口,曾經有五公裡之多。
固然不斷是走在峪道裡,但是,由於坡陡路長,人,確實很累。
古時分,大多數遊人,走到此處,就會畏縮不前、打退堂鼓了。
所以,此處就叫「回心石」。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元朝道士賀志真,率領2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
他們每鑿成一洞,就將本人辛勞得來的成果,讓給他人。
這樣天長日久,兩個徒弟,便有些不快樂了。
他們本是想來跟著師傅學點東西,結果,天天鑿洞,什麼東西都沒有學到。
他們想,這到什麼時分,才是個頭啊?
於是,有一天,在「南天門」外,師徒三人,還是在懸空鑿洞的時分,兩個徒弟,就忽然砍斷了繩索。
眼看著師傅墜入深淵,他們立刻下山,想要溜之乎也。
但是,走到「回心石」處時,他們,卻與他們的師傅相遇了。
這時,他們才曉得,他們的師傅曾經成仙,不是凡人了。
他們於是後悔不已,又固執己見,隨著師傅上山修煉。
過了「回心石」,就看到了「千尺幢」的「上行」之標示。
到這裡,登山運動開端。
真正考驗你的時分,到了。
「千尺幢」,其實是一條峭壁上的大裂痕。
她陷在兩旁的巨石之間,共370餘級臺階。
由於坡度太陡,所以,每級臺階的寬度,都不過腳長的三分之一。
在90年代以前,這裡,還沒有臺階,不過就是山上的道士們,憑手工琢成的一個個剛剛能放下腳掌的「腳窩子」。
那個攀爬的難度,比如今的臺階之難度,當然還要大得多。
幸虧,從上到下,兩旁,不斷是有能夠輔佐攀爬的鐵鏈。
你攀爬在臺階上,側頭俯視腳下,便會覺得,腳下如履深淵;翹首偏看壁上,又會覷到,頂上一線天開。
你是神?還是人?
這時分,你本人也分不清了。
終於爬到石級的止境,頂端,又是猶如一個「井口」。
若是有人把這個「井口」,用鐵蓋蓋住,那麼,這「自古華山一條路」,就到此完畢了。
所以,這裡,被稱為「太華咽喉」。
「千尺幢」之上,拐個彎,就到了「百尺峽」、也叫「百丈崖」。
它是攀爬華山過程中的第二個險境。
在崖隙之中,有一塊直立的魚脊形巨石,是經「華山峪」,攀爬北峰的必經之道。
這段路,要比「千尺幢」短,呈90度,91級臺階。
個人以為,這兩處的驚險度,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怕。
由於,邊上都有石頭擋著,不會產生出懸空感,只不過是,崖壁,比擬峻峭了點而已。
某些臺階,也的確是窄了點,需求把腳側著,才幹夠走在臺階上。
但是,有邊上的鐵索輔助,加上手腳並用,都是完整能夠順利地經過的。
倒是旁邊曾經被關閉了的那些華山古道,當中那個凸起的石頭上,只要一些深深淺淺的、被開鑿出來的凹槽。
固然,邊上也有鐵索作為輔助,可是,還是很清楚地看得出,當初古人們攀爬時的,那份風險與困難。
走著走著,看到石峽的兩壁,似乎就要合攏,卻又被飛來的兩顆石塊,從中撐開。
人從石頭下經過,難免提心弔膽,生怕石塊,會突然地掉下來了。
這就是所謂的「驚心石」。
提心弔膽地經過這兩塊石頭,再回頭看,原來,這兩塊石頭,都是上大下小的,所以,是絕對掉不下去的。
於是,在下面看到的是「驚心石」,到上面,就又能夠稱之為「平心石」了。
很多人走到這裡,由於被艱險的心情所困,都已然沒有了心機,再去回頭看一眼,這兩塊石頭。
所以,也就無意之中,失去了一個,領會一下這種「驚心」與「平心」之間,互相輾轉、反襯的樂趣。
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老君犁溝」。
這段路,就是通往北峰的最後一段了。
爬到這裡,大家都是氣喘籲籲,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一下。
這一路上,不停地抬頭仰視那數不盡的臺階,招致比腿還要累、比心肺還要累的,其實,是人的脖子。
所以,用手撫摸、撫慰本人的脖子,這時分,就成了大家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由於,曉得北峰就在前方,所以,心中難免歡欣。
但是,理想,卻是嚴酷的。
這條臺階路,真心腸、還長著呢。
前後,老有遊客在問:「快到了嗎?」
嘿,大家都是遊客耶!
你問我,我問誰去呀?
由於上去了之後,還得下來,時間不等人呀,所以,還必需抓緊時間,繼續努力地,爬呀爬。
慢慢地,聽到上方,傳來了先到的遊客們,很繁華的說話聲。
這意味著,北峰頂,真的是曾經不遠了耶。
可是,其實,你還是要花好長時間,才幹夠爬到沒有臺階的平地。
北峰,終於呈現在眼前了!
經過了刻字的巖石,視界,就開闊起來。
眼前,人頭攢動。
這裡,可是真的繁華呀。
「解放華山留念亭」,修建在華山北峰的「擦耳崖」下。
這裡,是從「自古華山一條路」和「智取華山路」,徒步登山、和乘坐索道登山及返程的交匯點。
要攀爬華山的西峰、南峰、中峰,東峰、必需先抵達北峰。
從上午9點半開端,歷經5個小時,終於勝利登頂北峰。
群巒盡在腳下。
此時,降服整座華山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一半。
「擦耳崖」,是指北峰至「天梯」下的一段險道。
這段險道,西傍懸崖峭壁,東臨萬丈深壑。
古時,路面只能容得下一隻腳。
行人經過時,必需肚腹緊貼崖壁,雙手扣住石窩。
但是,由於「受手者不沒指,受足者不盡踵」,人,就只能是象粘在崖壁上的一隻蝙蝠普通,故名「擦耳崖」。
現今,這裡其實並不難走,道路完整能夠容下2人並肩經過,旁邊還有護欄圍住,平安得很呢。
華山以石著名,每一處奇石,都有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
過了「擦耳崖」,看到兩塊石頭,叫「日月巖」。
左邊的代表「日」,右邊的代表「月」,上面四個字,是「雲天弧光」。
相傳,在有的夜晚,這裡,會呈現一道十分耀眼的光。
武則天當年上華山,走這裡,看到這兩塊形似日月的石頭,就別出心栽地給自各兒的字號,發明了一個「瞾」字。
由於,這兩塊奇石,上頂青天、下臨空谷、唯我獨尊、是光明與權威的意味。
「日月巖」向前,北峰與西、南、東三主峰的獨一通道,嶺脊如刃,兩側空絕。
由於,其嶺呈蒼黑色,勢若遊龍,故名「蒼龍嶺」。
相傳,韓愈登華山覽勝,遊罷三峰,下至「蒼龍嶺」時,見兩邊絕壑千尺,走在其上,如履薄刃,不由得兩腿發軟,寸步難移,就坐在嶺上大哭。
他投書求救,並給家裡人寫信訣別。
華陰縣令聞訊,便派人把韓愈抬下了山。
後來,山西武鄉,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遊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放聲大笑,並在崖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 趙文備百歲笑韓處」。
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的祭奠次數增加,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措,「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
因而,民間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
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
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給鑿死了。
聽說,華山從此斷了龍脈,再不會呈現楊震、楊堅那樣的大人物了。
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逐年加固護欄,石階增至530餘級。
為了使旅遊旺季不再於嶺上發作擁塞現象,華山管理局,於1998年春,又在「蒼龍嶺」東面之「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遊人平安上下。
從「五雲峰」到「仙掌崖」,繼續順著一望無邊的臺階匍匐,終於抵達「金鎖關」。
「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
「金鎖關」,又名「通天門」,是通往華山西峰的咽喉要道,「自古華山一條路」,至此終結。
再往前去,就是否極泰來、盡享各種華山美景了。
那麼,在觀賞華山美景的同時,我們,可不能夠考慮一個問題呢?
為什麼華山名為「華山」?
為什麼如此險峻的「自古華山一條路」,古人們還要冒著生命風險,前來攀爬呢?
為什麼華山,為「五嶽」之中的「西嶽」呢?
《水經·渭水注》雲:「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
這是「華山」之名的由來嗎?
這種說法,靠譜嗎?
華山,是由於其「遠而望之,又若花狀」,而古字「花」同等於「華」,所以,才名為「華山」嗎?
其實,山就是山,它恐怕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遠而望之,又若花狀」的。
這種「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因此命名其為「華山」的說法,怕是很牽強的吧?
況且,即便是這個說法解釋得通,那麼,華山,又如何為「西嶽」呢?
她又是如何成為「五嶽」之一的呢?
甲骨文之「嶽」字,是「山上有木,木上又有丘」。
這明顯就是「山上有神仙」,就是「神仙寓居之所」的意義。
而篆文之「嶽」,寫成「山」下有「獄」,就是在「山上神仙」的監視之下,停止爭訟;也就是,把爭訟交由上天的神仙來判決的意義。
所以,「嶽」,就是「神仙寓居之山」,就是「神山」。
《史記·五帝本紀》之中,堯帝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堯帝還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
那麼,這裡,堯帝所稱謂的「四嶽」,是一個人呢?還是四個人呢?
他們,怎樣會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堯帝的垂詢呢?
《笠翁對韻》中,有「四嶽對三公」的說法。
而《晉書天文志上》曰:「三公在北三星,曰九卿內坐,主治萬事。」
「四嶽」可以和「三公」相對,可見,他們在古代的政治體系中,就和「三公」一樣,也是輔佐君主的重臣。
那麼,他們的詳細職責,又是什麼呢?
由於,「嶽」的本意就是「神山」,所以,「四嶽」,就應該是與四座「神山」相關的職位,也就是代表君主,前去掌管與四座「神山」相關的工作的人。
而在過去「神權至上」的時期,掌管一座「神山」的工作,就等於是要代表這座「神山」上的神仙,去管理這座「神山」所在的那一方的一切事務。
所以,「四嶽」,就是君主派往四座「神山」,管理四座「神山」所在之中央的一切事務的大臣。
那麼,是派往哪四座「神山」,管理哪四個中央的一切事務呢?
古代在天文上被稱為「嶽」的,也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她們分別在天下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那麼,被堯帝所稱的「四嶽」,就是被堯帝派往「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分別管理東、西、南、北四方的大臣了。
當然,我們會留意到,這裡面,朝廷派往四方的大臣,只要「四嶽」,而不是「五嶽」,與天文上的「五嶽」不相對應。
這應該是由於,中嶽嵩山,代表天下之中央,是由君主直接收理的,所以,就不需求派遣大臣。
也就是說,中嶽嵩山,沒有對應的朝廷大臣,只要其她四方的四「嶽」,才有對應的朝廷大臣,所以,在古代的政治體制中,才有「四嶽」這個職位。
那麼,為什麼東、西、南、北「四嶽」,被分別稱為「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呢?
這些山,是什麼時分成為「嶽」,成為「神山」的呢?
《說文解字》曰:「嶽:東,岱;南,靃(huò);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說文解字》中對「五嶽」的引見,與我們如今所知的「五嶽」之稱號,有所不同。
除了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沒有變;另外三嶽,東嶽泰山,變為「岱」;南嶽衡山,變為「靃(huò)」;中嶽嵩山,變為為「泰室」。
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東嶽」泰山又名「岱山」的問題,老曹,曾經在拙文《東嶽泰山,其實並不算高,為何會是「五嶽之尊」?故事,很傷感》一文中作過引見過,大家能夠去理解一下。
這裡,我們再來引見一下,「南嶽」衡山,為什麼又被稱為「靃(huò)山」。
「衡」,就是制衡的意義。
這是「南嶽」衡山的主人,本人對這座「神山」的命名,是表達他們的志向,就是要制衡天下。
而「靃(huò)」,是什麼意義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的本意是什麼。
這個字,是個會意字,從雨,從雔(chóu)。
「雔」意為「多鳥」、「鳥群」。
「雨」和「雔」結合起來,就是表示忽然降雨,鳥群四散躲雨的意義。
這也就是:「大難來時各自飛」。
那麼,為什麼會以這個字來作為一座「神山」的稱號呢?
這裡面,當然有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在《東嶽泰山,其實並不算高,為何會是「五嶽之尊」?故事,很傷感》一文中,老曹曾經講過。
趙寶溝文化的主人,就是庖犧氏。
他們入侵中原,「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之後,就為祝融氏。
他們被東夷氏、共工氏、女媧氏結合戰敗,逃到湖南,就為伏羲氏。
《三皇本紀》中引見:「伏羲葬南郡」。
南嶽衡山的主峰,又名為「祝融峰」。
這些,都標明當年伏羲氏戰敗,是逃到了湖南。
但是,並不是說,他們伏羲氏部族的全部人馬,都逃到了湖南。
逃到湖南的,只是由他們伏羲氏部族的王族,所帶領的主力部隊。
伏羲氏部族的其別人馬,有些,退回到了老家遼西,就變成了後來紅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
還有一些,當時被女媧氏部族給俘虜,就被女媧氏部族帶回到了陝西,就是後來的少典氏。
所以,南嶽衡山又名靃(huò)山,實踐上就是提醒了當年的伏羲氏部族被打散了,大家都「大難來時各自飛」的這樣一個事實。
那麼,為什麼會在「衡山」之外,又以這樣一個意涵,來命名這座「神山」呢?
這就又牽出了另一段故事。
就是庖犧氏部族的後嗣,金天氏和朱襄氏之間,發作了權利爭鬥。
金天氏,就是紅山文化的主人。
朱襄氏,就是凌家灘文化的主人。
而凌家灘文化的主人,就是「南嶽」衡山的主人。
他們是從湖南地域轉移到安徽潛山,又從安徽潛山轉移到安徽含山,以巢湖流域為依據地,從而創建凌家灘文化的。
固然,金天氏和朱襄氏,都是庖犧氏部族的後嗣,但是,在距今6500年前庖犧氏中原戰敗之後,到距今5500年,他們分開了將近1000年。
1000年之後,他們從中原地域的南、北對攻,經過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完成了他們庖犧氏部族的再次入主中原,也完成了他們庖犧氏部族的重新統一。
但是,統一之後,這南、北兩方的人馬,誰主誰從呢?
紅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明顯地人多勢眾,他們會承受凌家灘文化的主人朱襄氏的指導嗎?
而朱襄氏本來就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貴胄,他們又肯屈從於本來屬於平民部落的金天氏嗎?
所以,《柘城縣誌》記載:「有巢氏沒,數閱世而朱襄氏立,於是多風,群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風,以定群生。令曰來陰,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傳三世沒。」
凌家灘文化興起於距今5800年,到距今5300年消逝。
而距今5500年,就是紅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以及中原地域仰韶文化發作大革新的時期,也就是史籍記載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發作的時期。
《柘城縣誌》的這段記載,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這段考古學歷史的鮮活相貌。
朱襄氏在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之後,是根據他們在庖犧氏部族中的傳統位置,指導了原來的整個庖犧氏部族一段時間的。
但是,顯然,由於金天氏的實力雄厚,對他們少數指導多數不服,他們不得不與金天氏各奔前程,放棄對中原地域的統治,而前往太湖流域,另行創建良渚文化。
金天氏為了本人的政治合法性,就對朱襄氏的歷史身份,停止貶低和污衊。
除了將「南嶽」衡山,改名為「靃(huò)山」之外,他們還將朱襄氏的「翼龍」之稱號,蔑稱為「應龍」之稱號號。
庖犧氏部族「以龍記官,號曰龍師」。
而朱襄氏的祖先作為王族,號為「飛龍氏」。
朱襄氏為了顯現他們與祖先的區別,就自號為「翼龍」。
而金天氏蔑稱他們為「應龍」,意義就是說,在攫取中原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中,他們朱襄氏,只起到了策應的作用。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這裡的「不得復上,故下」,就是闡明他們不能重新取得統治位置,所以,就分開中原,南下去創始良渚文化。
由「南嶽」衡山的這個命名,我們能夠想到,東、西、南、北「四嶽」,是產生於當年——距今6500年庖犧氏部族戰敗,女媧氏「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時分。
當時,北辛文化的主人東夷氏部族,在東方,以泰山為他們部族的「神山」,是為「東嶽」。
女媧氏部族在西方,以華山為他們部族的「神山」,是為「西嶽」。
庖犧氏部族的王族在南方,以衡山為他們部族的「神山」,是為「南嶽」;
共工氏部族佔領中原,而他們為了防範北方的庖犧氏部族再次南下,所以,就以北方的恆山為他們部族的「神山」,是為「北嶽」。
這樣,「四嶽」自然產生。
而女媧氏「斷鰲足以立四極」,必然要樹立一個賴以聯絡「四極」的中央樞紐,這樣,「中嶽」,也就產生了。
那麼,我們由此能夠想到,「華山」之名,由何而來呢?
華山,是女媧氏部族的「神山」,而女媧氏部族的祖先,就是華胥氏。
那麼,女媧氏部族以她們祖先華胥氏所崇拜的「花神」,來命名她們的「神山」,難道,不能夠嗎?
女媧氏部族,是仰韶文化的主人。
而仰韶文化,發源於甘肅天水。
甘肅天水秦安地域的大地灣遺址,囊掛了距今60000至20000年、距今20000至13000年、距今13000--7000年、距今7000--約5000年的全部文化遺存。
這些時斷時續的文化遺存,證明了她就是仰韶文化的發源地。
而從甘肅天水秦安地域的大地灣遺址,到陝西華縣地域的老官臺遺址,
再到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
再到華山之東,河南陝縣的廟底溝遺址,
河南澠池縣的仰韶文化遺址,
我們,看到了仰韶文化的堅決與執著,看到了她的遲緩而有力的開展壯大。
為什麼,女媧氏可以結合共工氏和東夷氏,打敗不可一世的庖犧氏呢?
為什麼,女媧氏可以提出「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主張,從而發明出從距今6500-5500年,長達1000年的神農氏時期的戰爭現象呢?
從對仰韶文化的開掘與研討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仰韶文化的花紋彩陶、旋渦紋彩陶、舞蹈紋彩陶、以及人面魚紋彩陶,無不向我們吐露著他們戰爭、友愛的思想,同時,也通知我們,他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複雜。
所以,他們既有菩薩心腸,也有霹靂手腕。
他們一心向善,而他們也曉得,向善的路,不是那麼平整和直接。
他們一刻也沒有放鬆,他們上下求索的問天之路。
「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條路,難走嗎?
我們的祖先不畏困難,為了上下求索,再難的路,他們也要走。
他們從甘肅天水,走到了陝西秦川,又從陝西秦川,走到了河北、河南。
這條路,是堅決的。
堅決之中,就沒有困難。
只要那大無畏的探索與探尋。
「自古華山一條路」,那也是一條,探索與探尋之路。
她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條「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