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廣東省高州市雲潭鎮一位17歲女孩在婚禮前一天向婦聯「舉報」自己的父母「包辦婚姻」,在相關部門的介入下,婚約被解除。雲潭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雙方家庭已經協商一致,此事已得到圓滿解決。
該女孩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在上小學。2017年初中畢業後,她隨父母外出打工。受疫情影響,她父母也在家待業。期間,她父母認為她年紀不小,於是為她張羅了一門親事,經媒人介紹,認識了鄰村一名男子。三個月時間過去了,她與該男子見面不到十次,連熟悉都談不上,而父母卻為其選好了成親的日子。
普通家庭中,17歲的年紀應該在讀高中,為考上理想的大學努力學習。然而在這位女孩的家庭中,父母在其還尚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情況下,或許為了拿到一筆不菲的禮金,最終還是為了家裡的小弟弟,趁年輕把她「賣」了。
雖然現在已經是2020年,但是像文中小女孩的遭遇還是很常見的,尤其在廣東和廣西地區。據調查顯示,越是貧窮地區中的貧困家庭,生育的小孩越多。比如前幾天新聞廣泛報導的在廣西河池90後夫妻生了9個小孩,還有一個小孩即將出生。這對夫妻每個月領4000塊低保。
是什麼造成這種現象的發生?根本原因是兩廣地區人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重男輕女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個家庭,如果生了男孩的話,公公婆婆就會覺特別有面子,滿月酒大擺宴席,和街坊鄰居說起話來特有底氣。如果生了女的話,就垂頭喪氣,說話也是低聲下氣,像偷東西被抓住一樣,別人問生了什麼,都不好意思說。
婆婆對待生兒子和生女兒的媳婦的態度也是天壤之別。月子期間,生了兒子的就無微不至地照顧,尤其在飲食上,媳婦的需求都想方設法滿足,就為了她能吃好有足夠的母乳餵孫子。娘家人來訪,看在孫子的份上也是熱情招待。而生了女兒的媳婦,婆婆會叫你快點出院,免得浪費他兒子的錢,甚至可能不照顧媳婦坐月子,即使照顧,也會照顧不周,吃不好是常有的事。極端點的婆婆還會冷言冷語嘲諷你不會生兒子,一直逼你生,直到生到兒子為止,好像她家有皇位繼承一樣。
那麼,為什麼重男輕女的思想如此頑固不化呢?據說是兩廣地區的人民深信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父系親屬會比母系親屬更親。比如叔叔會比舅舅親,堂兄弟比表兄弟親,因為叔叔,堂兄弟姐妹都是本家人。而表兄弟中,姑表會比舅表親,因為姑姑和爸爸同一個姓。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舊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兩廣地區的人民。
其實,在21世紀的今天,生男生女都一樣,只要孝順,都是父母的好兒女。社會調查顯示,當今社會,女兒比兒子更懂得體貼父母,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
要改變這種思想,我認為首先女性要摒棄這種思想,這樣才不會影響下一代。大家覺得我說的對嗎?若有不同意見,請在下面留言。若贊同我,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