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律師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 在蘇州開博物館

2020-12-12 中國僑網

  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這個美國律師在黎裡古鎮開中國文化博物館

  「我實現了我的中國夢」

  ■本報記者 陳抒怡

  只要有時間,美國人杜維明就會和兩個中國朋友一起騎著電瓶車出門「探險」。從蘇州吳江黎裡古鎮出發,不問方向,開出去三五公裡,就能遇到一些有年頭的鄉村民居。看到房子裡的老年人好奇地探出腦袋,杜維明趕緊用中文和他們打招呼。

  杜維明是一個有著波蘭、英國、義大利3國血統的美國人,白頭髮、大鼻子、胖胖的身體,在江南的鄉間地頭顯得如此不一樣,但這並不影響他和村民們的交流。沒聊多長時間,杜維明就知道他們家裡有幾口人、分別做什麼工作,此後,他被允許參觀廚房、臥室……不到一個小時,杜維明就能買到一兩樣令他眼前一亮的老物件,比如一張圓凳、一個木桶,或是一個算盤。

  前不久,杜維明在距離黎裡古鎮不遠的一個村莊收到一張圓凳和一個算盤,一共花了100元。「我很難講出來,但真的非常美。」儘管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杜維明在描述這些老物件如何令他心動時,還是詞窮了。為了向記者解釋這種美,他撫摸起面前一張中式茶几的桌角:「你看這裡,看這裡。」他的手指輕輕滑過家具層層疊疊的凹凸曲線,眼神溫柔。

  「任何一個農村的家裡肯定有一件特別的東西,很容易找到。」有著近40年收藏經驗的杜維明下了這樣一個判斷,他說他收購的老物件通常已經不被使用,當聽到有人願意出錢購買時,大多數村民都很高興。如果有人猶豫不決,杜維明往往會加上一句:「我有一間博物館,可以被放到博物館裡。」

  這句補充並非忽悠。3年前,杜維明在黎裡古鎮上開辦六悅博物館,藏品從佛像、神龕到桌椅、門神、牌匾、花轎、木床、屏風,甚至還有祠堂、城門,種類繁多,數量近4萬件,被認為是長三角最大的傳統民間藝術展覽館。而這只是他收藏品中的一部分。在剛開張不久的六悅莊博物館酒店和飯店中,他又擺上了另外約5000件藏品。至今,他在中國各地收藏了近10萬件老物件,與傳統的收藏標準不同,他不看重材質,不在乎年份,評判的標準只有一條——「就覺得美,沒有道理,喜歡就買。」

  這40年,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物品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人們丟棄、遺忘。但是,在杜維明眼中,當這些老物件脫離了慣常的評判標準後,本身所擁有的精美造型、考究做工,可以讓它們成為藝術品。無論是積滿灰塵的匾額,還是扔在牆角的臉盆架,或是廟門口蹲了幾百年的石像,都值得細細品味。

  在「十一」假期,杜維明和朋友們開車出去吃飯,汽車開出黎裡古鎮5公裡左右時,突然需要換輪胎,他在附近轉悠,又看到一個被他認為「很漂亮」的村莊。「那裡的房子很老了。」杜維明說,他打算有空時再去看看,「我想應該可以找到一些東西。」

  衝突感 老物件賦予新功能

  無論在杜維明的博物館,還是他開的賓館、飯店裡,衝突感無處不在。

  一個關於傳統文化的博物館,理論上應該是端莊內斂的,但在六悅博物館,除了古色古香的青磚外,建築內外都使用了大量明亮的色塊。對此杜維明的解釋是,這是一種中西融合的展出方式,鮮豔活潑的色塊讓博物館顯得更為現代,更有表現力。

  泰山石敢當,通常被立於橋道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上,但在酒店,一排石敢當被立於庭院的魚池中。「有人跟我說了,這樣放是不對的。」杜維明聳聳肩,「但對外國人來說,放在哪裡無所謂,我的目標就是美。」

  飯店門口,左右兩邊掛著紅底金字的「對聯」,上聯「six arts」,下聯「fortune」。「一邊是六悅的英文名,一邊是飯店的英文名。」在聽記者說起對聯需要對仗時,杜維明大笑道:「沒關係,看得懂的人知道外國人的做法不一樣。」

  在博物館的供龕館裡,供祖宗牌位的供龕裡供上了菩薩。黎裡地方文史學者李海珉一眼看出了這個錯誤,他建議兩者應該分開。但六悅博物館館長陳杰認為,如果供龕館裡太注重應該怎麼放,反而讓很多東西沒辦法展示。

  在博物館開設之初,杜維明已經做好了被罵的心理準備。「我把不同派別的東西放在一起,會不會有人提出批評?」不過,開張至今3年,杜維明說他很少接到關於這方面的投訴。

  有很多衝突感是杜維明有意為之。在酒店房間裡,據說是以前被用來放毛線、放雜物的木桶成了垃圾桶;收來的縫紉機塗上紫色、藍色油漆後成為書桌;馬車軲轆裡面放上了兩個燈泡,掛起來成了吊燈;在西北土炕上用來保護娃娃的拴孩石,放在了門口的房號上;溫州木床的床圍板裝上畫框以後,掛在牆上成了一幅畫……

  「我有四五百個馬車軲轆,以前不知道怎麼用,後來想到如果做成燈會怎麼樣。」對於這些創意,杜維明介紹起來滔滔不絕。而一旁的博物館合伙人劉爽感嘆:「外國人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束縛,反而讓這些老舊的東西有了新的實用功能。」

  博物館裡一些規定也讓人吃驚。比如,很多藏品是可以觸摸的,參觀者可以打開櫥櫃,或者在椅子上坐一下。一些中國博物館的專家來參觀時對杜維明說,要向他學習這些展覽方式。但杜維明敏銳地感覺到他們語氣中的微妙變化:「他們可能心裡覺得我們是外行,不懂怎麼做博物館。」

  對此,杜維明做了一些改變,在博物館一樓做了一些標準化的玻璃展櫃,將展品和參觀者隔開,但依然保留了一些可以觸摸的展品。「木頭越摸越好,大家用手摸反而更好。」杜維明說,至今,博物館被參觀者弄壞的東西很少,「如果本來就是破破爛爛的東西,會變得更破破爛爛,但如果是好的東西,一般來說大家都不會去弄壞的。」

  李海珉曾聽到收藏界對六悅博物館的兩種評價。一種觀點承認,這位外國人收藏的東西數量多、種類全,但是每件拿出來都不值錢;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雖然現在不值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東西越來越稀少,就會越來越值錢。

  「我倒認為一些收藏家可能『燈下黑』,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反倒不如杜維明橫看成嶺側成峰。」李海珉認為,即使撇開時間推移物以稀為貴這個因素,這些物件本身也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因為「這裡還有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含義」。

  李海珉小時候曾用過木質的臉盆架,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經不用臉盆架了,也不記得小時候用過的臉盆架後來去了哪裡。直到在六悅博物館重新看到臉盆架時,小時候用的臉盆架的樣子才一下子浮現在眼前,隨之而來的還有他住在黎裡古鎮老蒯家弄十一進老宅院裡的童年記憶。

  在中國收藏界,很少有人收藏臉盆架。但早在20多年前,杜維明就花了幾千元購買了一個臉盆架,並花上超過這筆費用的運費將這個臉盆架運了回來。「每一個臉盆架都不一樣,因為全是手工做的,每一個工匠做的都不一樣,上面的雕刻都有故事。」杜維明不介意有人說他不懂,他也曾假想,如果自己是個中國人,大概也會因為看得太多、太膩,不會收這麼多東西。「但我是外國人,我就是不懂。」杜維明的辯白理直氣壯。

  好奇心 藏品背後有故事

  10月1日,六悅莊博物館酒店正式開張。博物館策劃團隊邀請了附近的舞龍舞獅隊參加慶祝活動,隊伍中有人抬神轎。杜維明是慶祝活動的主角,站在C位,他想的卻是,為什麼他們要抬神轎?這和舞龍舞獅隊有什麼關係?

  儀式結束後,杜維明問了策劃團隊,但他們說不清。「我可以問問其他人。」杜維明想要尋找一個正確答案。

  在中國,杜維明說自己每天都能接觸到新東西。

  1981年,他跟著美籍華裔朋友第一次來到中國。飛機在上海虹橋機場落地後,他形容自己仿佛穿越進了一部黑白老電影。從飛機上下來,沒有廊道,也沒有接駁車,需要乘客從停機坪走路前往出口;取行李的地方沒有託運履帶,需要人工搬運行李;走出機場,空氣中有淡淡的煤炭味道;街上的很多汽車還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款式,但可以看出是剛生產出的新車;偌大的城市裡沒什麼高樓,外灘的高樓還是老照片裡的樣子,只不過更陳舊了一些……

  不久後,杜維明去河南農村旅行,遇到一位種地的老太太,那時杜維明還不太會說中文,兩人的交流只能連比畫帶猜。杜維明問老太太有沒有去過大城市,對方搖搖頭;又問,有沒有去過最近的縣城,對方還是搖搖頭。杜維明還想問下去,但僅會的幾句中文已經用完了。

  他覺得,這樣的中國太特別了。「中國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在想什麼?」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杜維明只能拼命學中文。為了更方便地來到中國,他想方設法獲得學生籤證,為此,他需要不斷讀書,專業從他認為最難的工業工程,轉到「簡單一些的」工商管理碩士,再轉到「不需要學數學」的法律博士。

  還是在1981年,杜維明在西安旅遊時看中了一小包玉石子。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對方提出,杜維明可以用100元外匯券換取100元人民幣和一小包玉石子。那次交易杜維明沒花一分錢,但直到現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虧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筆交易為杜維明打開了一扇新的窗。

  幾番輾轉,杜維明作為律師被美國律師事務所派往上海開拓市場。此後,越來越多的美國律所進入中國內地,杜維明先後在多個美國排名靠前的律所工作,成為這些律所在中國大陸的創始合伙人。杜維明發現,一開始,律所處理的百分之百是美資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項目,但幾年之後,中資公司也開始找到他們,處理在海外投資的業務。這方面的改變特別快。

  快速改變的還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杜維明記得,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人們搬離了原來的老房子,住進了新家,很多老建築被拆除,一些用不到的老物件被丟棄。從那時起,杜維明在全國各地結交了1000多個「線人」,在得知某個老房子可能被拆遷時,他們會打電話通知杜維明。

  至今,杜維明收藏了大量匾額、門板、屏風、雀替(三角形的橫梁支架),看著這些物品上或雕或刻的圖案,他覺得漂亮極了,但時常會陷入困惑:這些圖案是什麼意思?它們經歷了什麼?它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幾年前,杜維明請了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博士和他一起整理藏品,他也聯繫過一些專家,希望能解讀藏品背後的故事。但「破譯密碼」的速度似乎趕不上社會變化的速度。「我們考慮成立一個基金,用於研究藏品。」杜維明說,「我知道要快。」

  見證者 新舊更替中尋風景

  9月30日晚,杜維明被邀請參加黎裡梨花節的開幕儀式,儀式上宣布包括六悅莊博物館酒店等12個黎裡文旅新項目集中開業,並有7個文旅新項目在古鎮籤約落戶。那些天,黎裡石板路上遊人如織,沿街店鋪、夜市攤位前熱鬧非凡。

  「我是第一次看到黎裡有那麼多人。」杜維明感嘆。2012年杜維明第一次到黎裡時,古鎮非常安靜,大多數房子破破爛爛,能看出是個「特別古老的鎮」。這些年,杜維明自認為對黎裡已經很熟悉了,但古鎮新的發展又刷新了他的認識。這個「十一」假期,六悅博物館迎來了1.5萬名遊客,超過去年同期,新開張的酒店一房難求。

  按照黎裡的規劃,下一步將加快構建古鎮、溼地、鄉村協同融合的空間格局,加快形成文化、創意、商業、旅遊交織共振的創新業態,讓古鎮文旅深度融合。而在大約20年前,黎裡的支柱產業還是紡織、鑄鐵和日化,其中翹楚滬江日化廠於2015年關張,隨後搬入廠房的就是杜維明的六悅博物館。

  滬江日化廠原有一個影劇院,杜維明和他的同事們在考慮,是否可以利用這個影劇院建造一個新的影音中心。歷史的車輪呼嘯而過,杜維明又成了黎裡新舊支柱產業更替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參與到中國這40年的發展中,我實現了我的中國夢。」杜維明說,他是美國同學中唯一選擇在中國發展的人,但事業發展速度和財富累積速度超過了很多同學。

  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杜維明仍充滿好奇心,在中國人的司空見慣中尋找風景。他喜歡在博物館裡看到參觀者雙眼放光,大喊一聲:「這個東西我家裡也有。」

  「如果你家裡也有,不要因為它老了就丟棄,可以繼續用起來,你看,它們就是這麼美。」杜維明說。

相關焦點

  • 美國人40年收集10萬件中國老物件,在蘇州創博物館,收費才能參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無數珍貴文化,那些被時光掩映的印記一直烙印在每位國人心中,通過文字、物件的方式再一次躍然紙上,其中博物館便是一座偌大的東方聚寶盆,那裡凝聚了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與歲月痕跡。
  • 收藏近10萬件中國民間傳統物品 美國老頭愛上中國老物件
    這個春節,與黎裡古鎮一路之隔的六悅博物館,收穫了太多驚喜與讚美。它的主人、美國老頭杜維明也一步都沒有離開他心愛的「六悅」文化園區,這個從美國俄亥俄州走來的痴迷者,40年走進中國深處,收藏近10萬件中國民間傳統物品,「美」是他的原始驅動力和唯一訴求。在他看來,這每一件物品的線條和紋理上都蘊含著中國數千年文化,簡直美極了。
  • 美國男子在中國收集了10萬件古董,開了個博物館
    外牆利用老磚老瓦重新貼蓋裝飾,既環保又不失古雅。外立面上明亮的色塊,延續著整體的風格。內部18,000平方的展廳設置有三十多個分類展館,將創辦人杜維明歷時近四十年精心收藏的4萬多件藏品,用全方位感官體驗方式陳列展出。
  • 美國男子痴迷中國文化,花40年收10萬件古董,在蘇州建博物館
    芒果旅行日記:美國男子痴迷中國文化,花40年收10萬件古董,在蘇州建博物館。今年國慶期間到蘇州黎裡古鎮參加一個活動,入住了一家博物館酒店,外表平平無奇,剛入門卻是被大大地震撼到了,酒店柱子、門窗、桌椅柜子等等,全部都是老物件,就連走廊兩旁貼的門神都是老物件,剛開始我還有點懷疑,想著會不會是做舊的老物件,後來了解了酒店老闆的故事才知道原來是我見識太少了。
  • 美國男子來華留學,收藏10萬件中國古董,40年後身家輕鬆過億
    ,收藏了超過十萬件老物件,可能是中國最大的民間藝術博物館了,從內到外都相當驚豔,有故事有內容,絕對是黎裡古鎮的文化新地標。杜維明先生,美國人,上世紀80年代作為留學生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震撼了,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慢慢收藏民間的各種工藝品、老物件和古董家具,近四十年的在華時間裡,他走遍大江南北,從全國各地的鄉間和村落收集了十萬多件中國老物件。
  • 美國男子40年前來華留學,收藏10萬件中國古董,如今身家輕鬆過億
    這次國慶期間來黎裡古鎮,發現了一個寶藏級IP,這就是黎裡古鎮上的六悅博物館,收藏了超過十萬件老物件,可能是中國最大的民間藝術博物館了,從內到外都相當驚豔,有故事有內容,絕對是黎裡古鎮的文化新地標。圖片來自網絡最神奇的是,這個博物館的主人居然是一個美國男子。
  • 蘇州最「隱蔽」的博物館,收藏3萬5千件展品,館長竟是美國人
    蘇州擁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此外,蘇州還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風景綺麗,自然而然的景點也為數眾多了。在諸多的景點中,蘇州各種各樣類型的博物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而對於外地的遊客們而言,到了這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城市,通過博物館去了解感受它過去的故事,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國內外逛過很多博物館、藝術館,但是六悅博物館依舊是雄鷹迄今為止逛過最有意思的博物館。眾所周知,人有五官,而博物館卻有六「悅」,悅從何來?
  • 當一個美國人遇到十萬件中國老物件
    一個地道的美國人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他們的相遇成就了一座好玩的民間博物館千奇百怪的古代玩偶而這些展品的主人卻是一位叫杜維明的美國人。懷著好奇心,《文化大觀園》攝製組在江南提筆手生寒的季節,走進了這座博物館。這個美國人,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王魯湘:一個美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花了40年的時間,走街串巷,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在蘇州黎裡小鎮這麼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六悅博物館。
  • 一個美國人38年收集10萬件古董,收藏在蘇州六悅博物館,驚為天人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美國人開在蘇州的古董博物館。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各地的大小博物館、主題博物館比比皆是,這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延續,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
  • 痴迷中國文化的美國人,40年間收藏10萬件古董,開了這家酒店
    酒店創辦人和六悅博物館是同一人,就是杜維明先生,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旁邊的六悅博物館裡,安置了他的四萬件私人收藏,但也只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因為痴迷中國文化,40年間他幾乎走遍了全中國。一共收藏了10萬餘件民間古董,除了六悅博物館展示的,還有六萬餘件還靜靜地安置在他的倉庫裡。
  • 蘇州這個博物館 所有古物件展品都可以觸摸 很多老物件從沒見過
    蘇州這個博物館太神奇了, 所有的古物件展品都可以觸摸。這裡就是蘇州六悅博物館。「六悅」大致意思就是讓你用你的感官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雙手去觸摸。通過觸摸,你可以更直觀地感受這些老物件。我想,這些老物件,在另一個方面,也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吧。
  • 退休老人花10萬收藏老物件,不願給兒孫花一分錢
    這個愛好不僅讓他花光了10餘萬元的退休工資,更讓他成了周圍鄰裡熱議的對象。在他租住的農家院落內,老劉看著他多年來走村串巷收來的老舊收音機、膠片相機、老式鐘錶、黑白電視、醃菜罈子、手搖電話機、手推獨輪車等老物件,嘴上樂開了花。提起這些老物件他更是如數家珍,樂開了花。
  • 美國人在江蘇古鎮開了一家「古」酒店,數萬個老物件,女住客害怕
    這次十一,在蘇州的黎裡古鎮,住進了一家超級有趣的(或者用奇葩來形容)的酒店,叫作六悅酒店。這個酒店外觀就是花花綠綠的顏色,一進去,則好像進入了地下宮殿一般,到處都是上了年紀的老物件。而設計上也很有趣,用各種鮮豔的顏色將老物件襯託得十分有逼格和上檔次。
  • 北京財神博物館館長:40年淘30萬件物件,門票不夠交電費
    北京財神博物館館長:40年淘30萬件物件,門票不夠交電費 中新網 2016-05-18 10:33 來源:澎湃新聞
  • 收了數以萬計中國農村老物件,還買了好多大別墅,建了博物館,這個外國老頭真會玩
    一座小鎮上的博物館,能有什麼特別?這個質疑誤導了很多人。這個春節,與黎裡古鎮一路之隔的六悅博物館,收穫了太多驚喜與讚美。它的主人、美國老頭杜維明也一步都沒有離開他心愛的「六悅」文化園區,這個從美國俄亥俄州走來的痴迷者,40年走進中國深處,收藏近10萬件中國民間傳統物品,「美」是他的原始驅動力和唯一訴求。
  • 農耕博物館裡藏著上萬件農村老物件,留住鄉村記憶
    西安高陵場畔,收藏著數十萬件農耕用具、手工業用具、百姓民俗生活用品等農耕文化老物件,讓鄉村記憶留存在一件件老物件裡。圖為用數百個石碾子堆成的塔。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裡復原的關中農家場景。
  • 痴迷老物件 自辦博物館!葉世海收藏2000餘件民俗物品記錄城鄉變遷
    他長期收藏這些「寶貝」,並辦起了粵海民俗博物館。  館內展出藏品逾500件  粵海民俗博物館位於白渡鎮芷灣路一棟並不起眼的民房二樓。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這裡參觀,一股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老錢幣、馬燈、糧票、秤砣、紡織車、老眠床、鐘錶、租地契、風車、礱、碓、石磨、米篩、簸箕……一個個烙下時代印記的老物件在館內有序擺放,讓人目不暇接。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館內擺放的老酒櫃裡裝滿了稀奇古怪的玩具。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老闆曾創作「媲美宮崎駿」的漫畫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走進火鍋館,望著滿屋子的老物件,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就在記者心底響起。
  • 蘇州最獨特博物館,花費40年收藏10萬件古董,藏品卻讓隨便摸
    ,那個時候的他並不了解中國文化,可是隨著接觸中國文化,他愈發地被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所折服,於是在40多年間不停地走訪民間,收藏了10餘萬古董,最終於江蘇建造了一個專門的博物館用於收藏藏品。六悅博物館坐落於江蘇黎裡文化創意園內,面積達16000多平方米,展示有多達數萬件中國古董家具和工藝珍品。目前六悅博物館布置完成了十多個展廳,每個展廳都有一項陳列,比如木雕、佛龕、匾額、禮盒、官箱、佛龕、匾額、禮盒、官箱等等。
  • 揚州一市民痴迷收藏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
    揚州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藏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記憶。耗時20多年收藏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經常到運河邊玩,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說,20年前,他到大運河邊從一漁民那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