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載人登月成美文化試金石 無法評價中國登月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載人登月已成美國文化發展試金石

  稱無法評價中國登月計劃

  嫦娥三號發射成功,直奔月球而去。此前,全世界僅有美國、前蘇聯成功實施了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而中國也即將有望成為第3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美國作為登月的先行者,在登月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經驗都值得中國借鑑。本報記者昨日採訪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載人探索及任務運行部新聞發言人Joshua Buck,他告訴記者,在1969年美國正式實現「阿波羅號」載人登月前,曾先後進行四項鮮為人知的準備計劃,它們分別是:「探索者」、「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計劃。美國的登月成功,當時耗資250億美元,消耗近40萬勞力。(記者李華、胡亞平、肖歡歡實習生劉方遠) 

  Buck介紹說,美國的「勘測者」計劃與中國目前的登月計劃最為相似。「勘測者」計劃則是NASA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運行了4項月球探測計劃之一。

  1958年至1959年,「探索者」計劃發射了最早一批月球探測器,計劃實現月球飛越,遺憾的是,僅有一次成功。

  「徘徊者」的任務則是期望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著陸,拍回月面特寫照片。美國相繼發射了7顆月球探測器,4顆取得了圓滿成功。

  此後,「勘測者」號肩負著「軟著陸」的重任,旨在獲取月面近照,並使用工具挖溝採樣、測試土壤成分。美國先後發射7架「勘測者」號,其中有5次獲得成功。

  最後一項是「月球軌道」計劃,美國於1966年~1967年發射了5顆「月球軌道環形器」,全部大獲成功,它為「阿波羅」號繪出了精確度為60米的月面地圖。同時它還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為「阿波羅」號選出10個登月點。

  失敗背後:故障原因至今成謎

  記者:NASA於1966年~1968年實施了「勘測者」計劃,向月球發射了7顆無人探測器。其中,勘測者2號和4號失敗了,原因是什麼?

  Joshua Buck:勘測者2號失敗的原因是航行途中校正航向時,一個引擎未能點燃,導致太空飛行器失去控制而傾倒,最終在月球上撞毀。勘測者4號沒有任何故障,直到登月前下降階段的最後2分鐘,卻失去了無線電信號聯繫。據推測,太空飛行器應該也撞毀在了月球上,無線電信號故障的確切原因至今成謎。

  記者:「勘測者」號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原因是什麼?專家們克服了哪些障礙?

  Joshua Buck:「勘測者」是一項大膽創新的計劃,有賴於許多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把體形巨大(相對當時的條件來說)的探測器發射到月球上,對於運載火箭有相當高的要求。[註:負責勘測者計劃的JPL(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發現,軍用任務與飛船使用的運載火箭不同。於是,NASA開始打造最先進的、尚未開發的運載火箭。實驗室評估後發現,運載火箭運載力忽高忽低,大部分偏低。勘測者飛船及它的有效載荷需要不斷地調整。事實證明,此前火箭的載重能力過於保守,大部分時間和花費都花在飛船重量減輕方面。]

  記者:如何地面遙控「勘測者」號開展月球上的工作?

  Joshua Buck:「勘測者」號太空飛行器由NASA下屬單位JPL的任務小組遠程控制。他們通過深空網絡(Deep Space Network,簡稱DSN)與太空飛行器保持通信,深空網絡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天線,提供24小時覆蓋月球的無線電信號的測控系統。

  記者:「勘測者」號的7次任務5次都獲得了成功,這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帶來了哪些影響?

  Joshua Buck:「勘測者」號系列為我們貢獻了許多有關月球表面的一手資料,不僅使得「阿波羅」號的規劃、前景更加明晰,但也為「阿波羅」號提出新課題。「勘測者計劃」以及20世紀60年代的其他無人探月計劃,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這對於「阿波羅計劃」的成功實施至關重要。

  從發射太空飛行器探測月球的實踐中,NASA鍛鍊了探索其他星球必備的技能。比如,1970年代,NASA的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

  成功原因:政府肯燒錢專家很給力

  記者:「勘測者」計劃為「阿波羅」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哪些準備?

  Joshua Buck:「勘測者」計劃幫助我們更好地知曉月球表面的狀況,在很多方面對「阿波羅」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勘測者計劃」實施後,NASA為實現1969年的人類首次登月還做了哪些努力?

  Joshua Buck:「勘測者計劃」是美國在為「阿波羅」登月做準備的過程中所實施的4項無人探月計劃之一,其他3項是「探索者」計劃、「徘徊者」計劃和「月球軌道」計劃。這些都對「阿波羅」的成功作出了貢獻。載人登月計劃(「阿波羅」計劃)同樣實施了一系列的測試任務(「阿波羅」7、8、9、10號),以證明具備了載人登月的技術和能力。

  記者:載人登月與月面軟著陸有何不同?

  Joshua Buck:從本質上來說,這二者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由火箭發動機和各種類型的導航系統操控,以降落到月球表面的安全著陸點。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著陸器的大小。相較於「勘測者」號,「阿波羅」號的登月艙要大一些,因為要容納太空人和他們的生存補給,以及高科技設備,而且必須為太空人和採集的樣本返回地球提供空間。而「勘測者」號都不返回地球的。

  記者:美國載人登月獲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遇到了哪些重大難題?

  Joshua Buck:簡而言之,NASA能夠在1969年~1972年間實現6組太空人成功登月,得益於美國政府為此提供了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才資源。近40萬人參與了太空計劃,花銷達250億美元(據1972年統計)。

  登月影響:成美國文化發展試金石

  記者:載人登月成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Joshua Buck: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在被探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載人登月對於美蘇爭霸的態勢非常關鍵,這也是當時美國在該計劃上耗費大量資源的主要原因。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獲得的月球數據和探月能力對於進一步研究宇宙空間非常重要。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來說,載人登月在很多方面可以被視為美國文化發展的試金石。然而,人類首次登月不僅是美國科技和管理的成功,而且是人類邁出地球的第一步,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

  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因而邀請了國際力量參與此項計劃。比如,第一組登月的太空人在月球部署的第一項實驗,就是瑞士的太陽風實驗。而且,這也是為什麼「阿波羅」11號太空人們留下的紀念碑上寫著:「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

  記者:NASA如何看待中國此次登月計劃?

  Joshua Buck:我們無法評估中國的月球軟著陸計劃。

  記者:中國此次登月如獲得成功,將對國際太空探測活動和NASA的研究產生什麼影響?

  Joshua Buck:我們無法預知嫦娥三號對全球太空探測與研究產生什麼影響。

    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登月取樣,中國載人登月啥時候能實現?總師:時間問題
    按照計劃來看,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成為中國首個實施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也是我國探月工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與此同時,此次壯舉完成後,我國將成為四十年來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的國家,值得國人驕傲。實際上,在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今天,實現探測器登月取土已經不是難事,大家更為關注的是中國的載人登月何時實現。
  • 相比嫦娥五號探測器登月,我國實現載人登月的技術難點在哪?
    與以往探月不同的是,本次加載的返回器是需要返回地球的,於是有很多小夥伴不解,既然有能力返回地球,那為什麼不能直接載人登月呢?載人登月並返回跟本次載探測器登月並返回不都是一個道理嗎?但意義和影響可是不一樣的啊。所以就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通過本篇文章來探索答案。
  • 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國家航天局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五號採樣順利完成後,距離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國務院新聞辦今天(12月17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就載人登月計劃進行了回應。
  • 大洋彼岸載人飛船點火,隨後傳來劇烈爆炸聲,載人登月或無奈延期
    SN-4原型機,在美國剛邁出載人登月第一步時就發生這種事故,這下美國的載人登月或將無奈延期,同時,這也是美國太空野心遭遇的又一次滑鐵盧。 作為目前航天業風頭最盛的角色,SpaceX不僅完成了可回收式運載火箭獵鷹9和私人研發的載人飛船的研製,更是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沒有過多資源投入航天領域的情況下,美國將重返月球的希望交給了這家公司,而SpaceX的態度也令美國政府相當滿意,計劃2022年完成載人登月,為此,新式載人飛船的研製便提上了日程,但是直到現在,研發過程顯然不順利。
  • 有些現象科學家再也不願解釋,比如外星人和載人登月,為什麼?
    關於上世紀阿波羅登月任務。這是一個偉大的創世工程,在美蘇爭霸的年月實現的。老美的載人登月工程,從1961年5月開始,到1972年12月結束,前後歷時11年,可統計耗資255億美元,參與工程的科研、技術、工程人員達到30多萬,涉及企業2萬多家、大學200多所和科研機構80多個。
  • 阿波羅載人登月造假?中國從美國贈送的1克月巖中,獲得答案!
    在此之前,我國的科學家已經研究過月球巖石,該樣本來自於美國宇航局(NASA)在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在1978年,美國從帶回來的382公斤月巖中,拿出一小塊重量為1克的月巖贈送給中國。我國科學家把1克的月巖切成了兩半,一半用於保存,另一半則用於研究。
  • 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說到做到,中國實現當年「吹下的牛」
    毫無疑問,嫦娥五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對探索月球的熱潮,關於載人登月、近月軌道空間站以及月球基地的建設成為關注的焦點。●中國月球基地循環系統已經準備好了,美國卻失敗了不管是建設近月軌道空間站還是載人登月,其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建立基地。
  • 用土星5號進行載人登月已過去快50年,為何不再用它來登月了呢?
    其實美國實施載人登月,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1966年開始,利用3年的時間,通過先期發射7個月球無人探測器(包括環月運行的探測器,也包括在月球表面降落的月球車),得到了關於月球外層空間、月球表面的基本狀態指標數據,比如溫度及變化、大氣狀況、地形地貌、巖石和土壤狀態、太陽輻射情況等等,從而為載人登月提供了最基礎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信息。
  • 成功登月的嫦娥五號,為什麼成了美國登月陰謀論的證據
    2020年12月8日,在和我們平均距離384000公裡的月球上,一架伸展開四條「腿」的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在這片靜默的星海,機身的降落相機,定格下著陸緩衝裝置穩定在月面的瞬間,並將這張象徵中國航天邁出新一步的照片,轉換成電信號傳輸回到位於地球的指揮中心。很快,這張照片在世界範圍內,迎來了人們的歡呼。
  • 嫦娥五號已經著陸月球,我們距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但他們的無人探測器和載人登月地點都選在了月球正面的中緯度地區,所取得的樣本經過分析後都大同小異,無法再為更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什麼價值了。 但嫦娥五號的意義絕不只是「月球採樣返回」這麼簡單,我們其實可以把嫦娥五號當做是「載人登月」的一次小規模預演,因為嫦娥五號是目前嫦娥工程中唯一一個需要從月球返回地球的任務,它的「兩器分離」和「兩器對接」不出意外的話,也是未來載人登月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的步驟,唯一的問題就是:
  • 阿波羅飛船半世紀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後來居上靠的是什麼?
    探測器順利入軌後航天科技五院終於公開了珍藏已久的嫦娥五號完全體照片,看著這張高清照片熟悉航天的人們不由得聯想起半個世紀前連續六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 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大洋彼岸推出了旨在載人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服務該項目的登月艙計劃使用基於雷射雷達的自主避障系統,但在歐巴馬上臺後星座計劃被一紙命令終結,這套自主避障系統僅僅推進到方案設計階段就無疾而終。
  • 嫦五抵達內蒙古第二天,加拿大投入130億,攜NASA共同載人登月
    ,NASA:不會讓參與國失望就在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抵達內蒙古的第二天,我們航天局宣布了返回器攜帶月壤的多個用途,部分月壤會用於科學研究;還有部分會列入國家博物館對民眾展示,進行相關的科普教育;剩下部分則會按照國際多邊合作分享、以及可能用於國禮相贈海外友好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從嫦娥五號開啟23天登月行程的第一天
  • 月球上沒有發射基地,載人登月如何返回地球?看嫦娥五號就知道了
    嫦娥五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目前為止難度最大、最複雜的航天探測任務,同時也是受關注度比較高的項目。嫦娥五號執行任務期間,也再次讓人想起了半個世紀前美國的載人登月,沒錯,載人登月被質疑再一次地登上了熱搜。其實這些年來,對於載人登月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如此。
  • 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人6次登月實錄,我選擇相信
    沒有一開始就載人登月,而是先進行了兩次無人飛船的測試實驗,以檢驗其安全性能和技術性能,而且並沒有發射升空。這次寶貴的經驗教訓,被後來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吸取。因此,正式來講,沒有命名為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航天飛船。阿波羅7號成員左起:埃斯利、施艾拉、康尼翰阿波羅7號於軌道而且為了更加保險,阿波羅計劃還進行了「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3次無人測試飛行。
  • 登月騙局謎團:幾十年過去了,美國為何不再登月?
    然而月球上的熱鬧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美國宇航局在1972年年底實現了最後一次載人登月,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再登上過月球。去年是美國載人登月50周年,當時的總統對美國民眾承諾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重返美國。此外美國還提出了「阿爾忒米斯計劃」,然而國際社會還是沒能弄明白,為什麼美國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載人登月之後又戛然而止了呢?
  •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
    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到12月1日在月球開展採樣工作,再到12月17日重返地球,20多天時間裡,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如何使用?它會與公眾見面嗎?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17日,國新辦召開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 1969年美國就載人登月了,是不是現在隨時可以重返月球呢?
    網上一談到大國月亮上挖土並帶回,就有網友嗤之以鼻:1969年美國就載人登月了,只要美國想,隨時可以重返月球!是真的嗎?事實是,從柯林頓開始,喊了20多年重返月球的口號(川普也喊了最少兩次),卻沒影子!
  • 阿波羅登月騙局:美國為什麼48年來不再登月?
    這是人類在月球上活動時間最久的一次,也是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任務。48年過去了,宇航科技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什麼美國不再去登月呢?是美國不敢,還是沒有能力,又或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呢?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 13年前印度向全世界宣布:在2020年載人登月,那現在如何了?
    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著陸的消息傳來,喜悅的心情充斥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採集月面樣本的國家,而上一個成功的美國已經有40年未曾踏上月球了,前蘇聯曾制定過登月計劃,卻因為種種原因擱置了。
  • 1972年12月19日,最後一次登月計劃結束,下次人類登月是什麼時候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優勢。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就在"阿波羅11"號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類歷史的一大步時,蘇聯人會無動於衷嗎?事實上,蘇聯人也一直在為載人登月而努力,不過由於致命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而1966年初,前蘇聯天才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逝世,讓蘇聯人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