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曹公外傳》一劇取材於清道光年間任臺灣鳳山知縣的河南沁陽人曹謹的事跡。在臺為官期間,曹謹率領當地民眾修圳引水,造福於民,其功績至今令臺灣人民念念不忘,鳳山一帶更是為他立祠建廟,奉若神明。1999年起,有關曹謹的文化交流活動日漸增多,2000年8月,曹謹學術研討會在沁陽召開;同年11月,鳳山縣舉辦了「曹公文化節」;2001年海峽兩岸共同編撰出版了《曹謹公生平事跡》。有關曹謹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正成為河南和臺灣文化交流的一個新熱點。
2001年,河南省文化廳開始與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商談,策劃通過豫劇這種在海峽兩岸都廣受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曹謹的事跡樹立在舞臺上。
2002年11月,在鄭州召開的豫臺河洛文化暨豫劇理論研討會期間,河南省文化廳與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就兩岸聯合排演此劇草籤了備忘錄,確定此劇由臺灣「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鄭溫乾先生提供資料,由上海著名編劇羅懷臻和河南省一級編劇姚金成完成劇本,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李建擔任該戲導演,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國家一級作曲耿玉卿擔任音樂唱腔設計。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徐海珊、朱光武分別擔任舞美和燈光設計,上海京劇院著名專家孫耀生擔任服裝設計。
2003年5月初,大陸版的《曹公外傳》排成公演,因SARS影響,導演、作曲未能如期赴臺排戲。兩岸遂協商改變排戲方式。「大陸版」繼續由李導演修改加工,「臺灣版」由臺方導演殷青群根據大陸的錄像斟酌修改。9月12日,作曲家耿玉卿先期赴臺,指導臺方的排練。大陸參與演出的演員、樂隊20餘人和導演李建平也分別於9月24日、26日抵臺,進行最後的合成排練。
2003年10月3日-14日,《曹公外傳》作為「豫劇入臺五十年」紀念活動的重頭戲在臺灣進行了巡演。演員陣容集中了兩岸的藝術精英。鄭州市豫劇院國家二級演員劉昌東飾演曹謹,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飾演曹夫人,其他角色均由兩岸知名演員擔任。該劇分別在臺北、苗慄、新竹、桃園、彰化、臺南、臺中、鳳山等地演出9場,所到之處受到熱烈的歡迎。
2005年9月7日至20日,應中華文化聯誼會、河南省文化廳等單位的邀請,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一行50人來北京、河南等地與鄭州市豫劇院共同演出《曹公外傳》,進一步深化了兩岸豫劇交流。
豫劇《曹公外傳》劇情簡介
《曹公外傳》以清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修築水圳(即今「曹公圳」)、造福百姓的真實事跡為素材,以扣人心弦的戲劇衝突和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清廉務實、一心為民的賢吏形象。
道光十七年春,中原懷慶府曹謹奉旨跨海赴任臺灣鳳山縣縣令。時鳳山連年大旱,加之縣政敗壞,饑民多淪為盜賊。曹謹鬥笠芒鞋,訪民情,察水源,在高屏溪畔結識了民間名匠龍老伯。
龍老伯和徒弟楊號費了十年的心血繪製了一張引水圖。然而這張引水圖帶來的卻是一場災難:楊號陷入了一場冤案,成為官府追捕的「逃犯」。龍老伯在彌留之際將治水圖獻給了曹謹,也把「盼甘霖」、「盼清明」的遺願託付給了曹謹。
曹謹冒著極大的風險和壓力,親自上山,說服楊號和避禍的饑民下山,「以工代賑」,促成了修圳引水工程的開工。然而,對楊號冤案的複查卻牽動了上司魏是太乃至巡撫等貪官集團的神經。關鍵時刻賑糧被斷,工程陷入絕境。曹謹泣血跪求,未能求來半升米糧。在饑荒如火、民心大亂的緊迫情勢下,曹謹為了鳳山百姓的生存和引水工程的順利完成,與夫人傾訴衷曲,不惜犧牲自己的仕途前程和身家性命,毅然決定打開南官倉,「借得官庫一倉米,救得鳳山萬民安」。與此同時,曹夫人喬裝改扮、風雨兼程,進京拜請恩師上奏案情,以辨清濁、救危難……
水圳竣工了,下淡水溪的甘泉流到了鳳山,三萬多畝的望天田變成了盛產稻米的膏腴之地!曹謹公的形象永遠留在了鳳山百姓的心中。
海峽兩岸演出團體簡介
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
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成立於1950年。近年來,國光劇團豫劇隊在製作上結合了臺灣與大陸的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菁英,先後推出新戲《大腳皇后》、《中國公主杜蘭朵》、《秦少遊與蘇小妹》、《田姐與莊周》等新戲,展現了豫劇隊的全新風貌,獲得觀眾極高評價,數度應邀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演出,大獲好評。同時,國光劇團豫劇隊通過各種類型的推廣及巡迴演出,將豫劇藝術傳播到寶島的各階層、各角落,全面開拓豫劇的觀眾群。在豫劇的推廣和營銷方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
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
鄭州市豫劇院多年來立足傳統,不斷創新,相繼創作、移植了上百臺傳統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培養了王希玲、虎美玲、劉伯玲、小香玉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並多次晉京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長期以來,鄭州市豫劇院的演出足跡遍布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先後赴臺灣、日本、新加坡、南斯拉夫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受到熱烈歡迎。近年來,鄭州市豫劇院先後創作演出了《風流才子》、《春秋出個姜小白》、《老子·兒子·弦子》等一大批深受廣大觀眾愛的優秀劇目,形成了清新自然,質樸脫俗的藝術風格。其中新版豫劇《白蛇傳》獲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一等獎;兩次獲省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個一」工程獎;兩次獲中國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第一名;《風流才子》、《都市風鈴聲》、《老子.兒子·弦子》分別獲文化部第三、七、九屆「文華」新劇目獎;《老子兒子-弦子》還獲中宣部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兩次被文化部評為「出人、出戲、走正路」先進單位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
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理論研討會
近年來,河南省與臺灣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尤其是豫劇的交流無論在規模和層次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豫劇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感性的經驗需要從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和完善,以便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同時,由於缺乏理論上的指導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岸豫劇交流的質量和深度。
2001年4月,臺灣國光劇團豫劇隊來河南巡演期間,由河南省文化廳和河南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豫劇發展理論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北京、上海、臺灣和河南的有關專家、學者首次對海峽兩岸的豫劇交流活動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研究。與會者一致認為,此次研討會是兩岸豫劇交流的一個新起點,對提高海峽兩岸的豫劇交流水平將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2002年8月,第二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理論研討會》在鄭州召開,這屆理論研討會首次引入了河洛文化的有關內容,進一步豐富了豫劇的文化底蘊。兩岸學者共商豫劇發展大計,在發展兩岸豫劇交流的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為2003年兩岸豫劇更深層次的成功合作奠定了基礎。
2003年10月,為慶祝豫劇入臺50周年,河南省組派28人的文化藝術團赴臺灣,與國光劇團豫劇隊聯合演出由兩岸藝術家共同打造的新編歷史劇《曹公外傳》,獲得圓滿成功。與此同時,第三屆《海峽兩岸豫劇發展理論研討會》分別在臺北和高雄召開。兩岸有關人士就豫劇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化、臺灣豫劇的人才培養方式、豫劇的包容性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此次研討會再次為兩岸豫劇的合作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進一步擴大了豫劇在臺灣的影響。
2004年11月,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理論研討會》在鄭州召開。此次研討會圍繞河洛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河洛文化和兩岸豫劇交流與合作對豫劇發展的影響和促進作用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為海峽兩岸豫劇交流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獻計獻策。
2005年9月11日,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河南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將在北京召開。(中華文化聯誼會、河南省文化廳)